学科分类
/ 7
13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病房风险防范及管理方法及技巧。方法对我院既往安全不良事件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修订不足,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和防范措施。结果经过一系列的护理和心理干预,我院安全不良事件的年发生率由过去的0.8%降至0.2%。结论积极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可有效地控制精神病房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及病房整体环境的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精神疾病 自杀行为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基层卫生院的特殊属性在于它的基层性,是医疗服务部门中直接面向基层群众的服务单位,面对的服务对象情况比较复杂,人数众多,文化水准及各方面素质良莠不齐,护理风险事故比较常见,给基层卫生院及患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惑。基于此,本研究从基层卫生院常见护理风险出发,分析其造成的各种原因,并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提出防范对策,旨在为基层卫生院的同行们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借鉴。

  • 标签: 基层卫生院 护理风险 防范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在眼科部进行治疗的老年患者,了解其在住院过程中可能存在风险,并进行相应的防范。方法回顾在2017年3月—2018年3月这段时间内,在我院眼科部进行治疗的80例老年患者,其中40例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作为常规组,另外40例用综合性的护理,作为护理组,对两组护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常规组在进行常规护理的过程中产生的不良事件高达15.0%,而护理组在进行综合护理的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不良事件。(P<0.05)结论对眼科部的老年患者进行综合性的护理能够有效的防范或者降低患者住院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性护理更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少医护纠纷的出现。

  • 标签: 眼科 老年住院患者 潜在风险 护理防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鼻喉患者护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选取两个不同时段的耳鼻喉患者各300例作为研究对象,2015年10月—2016年10月300例为对照组,2017年1月—2018年1月30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未实施风险防范,观察组实施风险防范,对比两组在护理风险发生率、投诉率、表扬率、满意度、综合检查质量。结果观察组通过风险防范后,护理风险发生率、投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扬率、满意度、综合检查质量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风险防范管理,对耳鼻喉科护理有重要意义,可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和护理工作质量,最终对患者的治疗和生命安全有利。

  • 标签: 耳鼻喉患者 护理 风险防范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我院儿科病区自2017年9月开始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管理,现选取实施前(2017年1月—2017年8月)和实施后(2017年9月—2018年4月)儿科病区收治的患儿各128例,整理住院时间、护理纠纷发生率等。结果实施后,儿科病区患儿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从13.28%降至4.69%,护理纠纷发生率从10.16%降至3.125%,且住院时间也较实施前有明显缩短,P<0.05。结论风险防范式护理管理强调护理风险的事前防控管理,用于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预防护理风险事件,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儿康复,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风险防范式护理 儿科 护理纠纷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2017年9月—2018年9月时间内来我院儿科进行住院治疗的患儿62例,随后采取统计学科学分组法将这62例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31例)与风险防范式护理组(31例)。其中我院护理人员对常规护理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而护理人员对风险防范式护理组患者采取风险防范式护理干预。结果风险防范式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患者的家属满意度得分、护理质量控制得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患纠纷发生率以及护理过失发生率等数据差异显著,前者显著优于后者,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 标签: 风险防范式护理 儿科护理管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目前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及风险,并探究具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方法将本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分为风险防范组和常规护理组,风险防范组实施风险防范护理,常规护理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风险防范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几率明显小于常规护理组,风险防范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风险防范护理,能够全面提高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整体提高护理质量,为手术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保证手术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手术室 护理 防范
  • 简介:摘要目的对手术室护理缺陷的风险问题及防范措施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将于2017年7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并对常规护理措施(常规组,46例)及风险护理措施(实验组46例)在护理过程中的风险事故发生率与投诉率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风险事故发生率为(2.5%),未发生投诉事件。常规组组的风险事故发生率是(10%),投诉率是(7.5%),其二者之间进行存在,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的存在。结论在开展手术室护理的过程中,采用风险护理的相关措施,能够实现对于手术室风险的有效预防,使得风险事故的发生率与投诉率得到有效降低,所以要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手术室 护理缺陷 风险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防范护理措施对于急诊科风险因素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急诊科收治的5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本组患者采用防范措施前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在对本组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相应防范措施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实施前比较明显降低,其比较结果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诊科对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及早的予以护理风险防范措施的实施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于患者的治疗护理环境的改善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标签: 急诊科 护理风险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探讨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患者收治96例,利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护理组以及风险管理护理组,每组患者48例,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护理,风险管理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的护理,根据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的护理风险几率,探讨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结果根据护理后比对两组患者发生护理风险的几率,常规护理组31.25%,风险管理护理组4.16%,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护理组护理风险显著高于风险管理护理组。结论对精神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采用风险管理护理,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几率,但神经内科患者护理风险成因复杂,因此医院需强化风险管控,实施风险管理护理提高护理的专业性,提高患者治疗安全程度。

  • 标签: 神经内科 临床护理 护理风险与防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风险以及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针对2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治疗中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统计,总结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给予观察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对照组患者改进后的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本次研究中280例患者中共出现风险事件率为12.86%;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71%,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2.86%,两组资料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产科护理风险因素主要来自于科室环境、医院体制、护理人员素质以及患者自身因素等四个方面,通过改进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护理水平,降低妇产科护理的风险隐患。

  • 标签: 妇产科 风险 护理 防范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效果。方法2017年1月—10月,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患者262例,纳入对照组,常规护理。2017年1月—10月,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患者257例,纳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制定风险管理。结果观察组病情监护、症状控制、治疗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生活照料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较复杂,与护士马虎大意、护士自身能动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创新不足导致护理问题未能得到解决、未能塑造安全管理风险的科室工作氛围有关;加强安全护理可以提升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风险管理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内分泌代谢病房老年患者中防范跌倒和坠床应用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内分泌代谢病房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管理,实验组采用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跌倒和坠床发生情况和对护理管理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跌倒和坠床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3<12),护理管理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5%和80%),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风险管理能够明显降低内分泌代谢病房老年患者跌倒和坠床发生概率,有利于保证患者的安全。

  • 标签: 风险管理 内分泌代谢病房 防范跌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儿科护理纠纷发生的原因以及防范对策。方法将2014年3月—2016年10月我院急症儿科发生的护理纠纷案作为本次的研究重点,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纠纷发生的原因,并且探讨其应对办法。结果经过分析总结发现,急症儿科护理纠纷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护理人员的态度问题、素质问题以及沟通技巧的缺乏、护患双方的法律意识比较薄弱等造成的。结论儿科的护理工作中,护理纠纷时有发生,应该对护理工作中的各方面管理工作不断的加强,注重改善护患关系,注意沟通技巧等可以有效的减少纠纷的发生,使得护理氛围可以更加的融洽。

  • 标签: 儿科 护理 纠纷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门诊护理纠纷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5月期间已经调解的10例门诊护理纠纷并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纠纷引发的原因为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差、护理技术不过硬、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结论作为护理人员应当强化相关法律意识,严格护理操作规程并提高护理技能水平,尽量避免和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 标签: 门诊护理纠纷 原因 防范对策 分析
  • 简介:摘要针对门诊抽血室护患纠纷的原因,从服务态度,护士综合素质,患者自身因素,抽血室管理秩序进行分析,并从看患者的角度合理优化流程,搞好护患关系,完善门诊抽血室的工作质量。

  • 标签: 优化 抽血流程 纠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科门诊护理安全隐患,并总结防范对策。方法择取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我院儿科门诊收治的16000例患儿,对所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儿科门诊护理安全隐患,并总结防范对策。结果16000例患儿发生539例护理安全隐患事件,发生率为3.37%,其中161例发生原因为分诊不当使治疗时机延误,135例发生原因为候诊时患儿攀爬窗户及凳子等,109例发生原因为候诊时把插座、门等危险物品当作玩具,99例发生原因为候诊时间过长或强行插队,35例发生原因为多次穿刺未成功退费或过敏退药。结论儿科门诊护理安全隐患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某些护理不到位、护理人员业务技能不够硬、护理质量把控不严、对患儿行为管理不到位等,对于此临床应做好防范工作,落实防范对策,避免护理安全隐患事件的出现。

  • 标签: 儿科 门诊 护理安全隐患 防范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诊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并提出防范对策。方法结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护理纠纷情况并参照相关文献资料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结果急诊科护理纠纷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患者的原因外,护理人员的原因是主要的方面。结论加强专科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增强急救意识和工作责任心的培养,最大限度地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可减少急诊科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急诊科护理 护患纠纷 防范对策
  • 简介:摘要护理风险是护理临床中客观实践的一性具有不稳定性、危害性事件。护理风险有着各种各样的因素,它不仅是对病人造成危害,而且还对医院带来反面影响。为此,对护理管理方面应该采取加强风险指导、提高护理技能水平与道德品质修养、健全护理管理方面管理、加强沟通交流等措施。

  • 标签: 护理风险 防范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科护理安全隐患因素以及防范对策。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住院期间发生护理意外的21例患儿进行分析。结果21例护理意外患儿中,主要表现为输液管脱落、患儿坠床或摔伤、药物剂量错误等;影响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护士护理过程中,护理可能出现态度不端正、责任意识淡薄、业务水平不足等。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实施相应的防范对策。结论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与安全意识,可改善医患关系,降低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

  • 标签: 儿科护理 安全隐患 防范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