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急性脊髓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从2014年7月起到2016年7月期间本院所收治的所有急性脊髓患者中选取部分患者作为本次的观察研究对象,一共选取了60例患者,将这6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两组各30例,分别记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前者采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进行治疗,后者采用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76.67%的临床疗效,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脊髓治疗,可采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进行治疗。

  • 标签: 急性脊髓炎 地塞米松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脊髓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于2014年1月到2016年3月间,在本院选择的40例小儿急性脊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n=20)和干预组(n=20),给予常规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给予干预组患儿在常规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患儿护理后Barthel指数与常规组相比明显较高;干预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常规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小儿急性脊髓的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小儿急性脊髓炎 护理干预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脊髓的临床治疗方法疗效。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急性脊髓患者30例的临床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急性脊髓患者经治疗临床治愈20例,好转8例,未愈2例,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对急性脊髓的治疗要努力减轻脊髓损伤,防止并发症,促进脊髓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

  • 标签: 急性脊髓炎 药物治疗 补液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播散脊髓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8例急性播散脊髓患者临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结果痊愈6例,好转12例,其中遗留轻度智能或运动障碍9例。结论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瞳孔、意识的变化,患者有无痫发作、脑膜刺激征、脑疝等的发生。急性期特别关注患者有无呼吸肌麻痹,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生命功能,加强安全护理,避免患者受伤。

  • 标签: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儿童急性播散脊髓的临床特征及护理对策。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期间本院所收治的急性播散脊髓患儿中100例患儿,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采取常规护理以及在常规护理中综合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儿病情发展情况以及住院天数。结果两组患儿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后,研究组患儿的病情发展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统计分析显示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播散脊髓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地提高治疗的效果,并缩短患儿住院天数。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护理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视神经脊髓患者的临床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及护理的视神经脊髓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患者采用全程护理干预手段,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7.22%,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75.00%。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率为2.78%,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率为16.68%。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视神经脊髓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用全程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升患者的满意度,降低并发症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 标签: 视神经脊髓炎 全程护理干预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急性播散脊髓的临床特征及护理对策。方法纳入2014年2月—2018年2月来院就诊的急性播散脊髓患儿35例进行临床研究,回顾分析其一般资料、病症表现、流行病学特征以及临床检查结果等资料,并为其实施针对护理。结果本组患儿四季发病率相差无几,以3~12岁患儿为主,发病诱因集中在疫苗接种,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和病毒性感染;以脑型居多(62.86%),表现为发热、肢体瘫痪和惊厥等;实验室检查提示大部分患儿白细胞、蛋白质水平和IgG指数、OB阳性率异常,神经影像学检查多数可见白质病灶。结论儿童急性播散脊髓具有明显的病症特征,结合症状表现施以针对治疗和护理措施,能够强化整体疗效,促使患儿尽快康复。

  • 标签: 儿童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临床特征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脊髓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脊髓病变,可导致患者瘫痪及其它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绝大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长期处在消极的心理状态。本文旨在探讨急性脊髓患者心理特点及心理干预后效果。方法对所纳入急性脊髓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治疗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患者焦虑症状,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反映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水平。结果两组在入院时S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一个月时心理干预组患者SAS评分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治疗急性脊髓患者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有利于患者病情康复。

  • 标签: 急性脊髓炎 运动障碍 感觉障碍 心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急性脊髓的疗效与安全。方法2005年1月到2016年2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急性脊髓患者64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两组都治疗14d。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100.0%和87.5%,比较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不良反应都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急性脊髓能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能提高治疗疗效,且治疗安全比较好。

  • 标签: 大剂量 甲基强的松龙 急性脊髓炎
  • 简介:摘要目的对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急性脊髓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76例急性脊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8),其中,对照组患者用地塞米松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进行治疗,治疗后两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以及神经系统恢复时间。结果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用药三个月的总有效率是92.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恢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急性脊髓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使用与推广。

  • 标签: 甲基强的松龙冲击 急性脊髓炎 临床效果 总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在急性脊髓检查与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我院2014年2月—2016年5月期间收录的急性脊髓患者中随机选取50例进行临床分析,在所有患者病情发作后的2周左右实施MRI平扫检查,同时有38例患者实施MRI增强扫描,统计所有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在T1加权像中,MRI信号表现无异常的患者为30例,其余20例患者均存在不规律低信号影像。在T2加权像中,所有患者病变位置内信号均呈上升现象,其中横轴位发生均质高信号的患者有17例,其余33例患者局部出现高信号。在38例者实施MRI增强扫描的患者中,病变位置中无强化现象的患者有17例,其余21例患者均存在轻微斑片状强化现象。观察分析矢状位加权像高信号的面积,其中有20例患者的病变位置长度达到四个椎体,有18例患者则更长。通过MRI技术复查的患者有18例。有7例患者在给予治疗后,无明显好转;有11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消退。结论对急性脊髓患者进行MRI检查,可准确判断其病变位置的病理和形态变化,在临床上有较高应用意义。

  • 标签: 核磁 急性脊髓炎 检查 诊断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急性脊髓采取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联合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入2014年9月到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脊髓患,60例,采用奇偶法的分组形式将其平均划分为两组,即实验组(30例,采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联合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与对照组(30例,采用甲基强的松龙)。分析治疗效果以及脊髓功能恢复时间。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效果以及脊髓功能恢复时间优于对照组,数据之间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急性脊髓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联合丙种球蛋白冲击法,有利于加快康复速度,具有较高的推广优势。

  • 标签: 急性脊髓炎 大剂量 甲基强的松龙 丙种球蛋白 冲击治疗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是一种由于外界的强烈的刺激导致的脊髓的节段出现感觉,运动,功能的障碍的疾病。根据研究发现,脊髓损伤后治疗多集中在感觉和运动上,在治疗后,有部分患者会出现顽固的神经的疼痛,并且疼痛的治疗比较困难。近年来,脊髓损伤后出现中枢的疼痛的患者逐渐增多,并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综述了对于脊髓损伤后的中枢疼痛的药物治疗的情况。

  • 标签: 脊髓损伤 中枢性疼痛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为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生存能力、膀胱管理水平评分高于干预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症状得到改善,提高了护理效果,值得应用。

  • 标签: 脊髓损伤 康复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术后早期肠梗阻是指因腹部广泛手术、创伤、腹膜炎、腹腔积液、异物残留等原因导致肠壁和肠粘膜水肿增厚,肠腔闭塞,肠浆膜面渗出,致使肠管粘连和麻痹的肠梗阻。术后肠梗阻多发生于小肠,这同小肠的组织结构与特点有密切关。术后早期炎症肠梗阻有其典型的病生理改变。肠梗阻与其它肠梗阻相比有其特殊的一面。在临床中术后早期炎症肠梗阻需要与术后麻痹肠梗阻、延迟肠麻痹、假性肠梗阻、术后早期机械肠梗阻相鉴别。本文在最后讨论总结了肠梗阻的非手术治疗措施及可能的预防措施。

  • 标签: 肠梗阻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粘连 小肠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骨关节是一种最常见的关节,是一种非对称、非炎症、无全身性征象的疾病,也称退行关节病、增生性关节。1986年前无明确定义,有些人认为是关节的退行变,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病因不明首先为关节软骨受累的疾病。1986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将其定义为关节软骨完整破坏引起的关节症候,同时关节边缘的软骨下骨也出现相应变化。1994年,美国骨科学会(AAOS)认为骨关节是各种力学和生物因素破坏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和软骨下骨的蜕变及合成稳定性的结果。它是一组交叠的、有独特特征的疾病组,病因不同,但有相似的生物学、形态学和临床特征。疾病的进展影响关节软骨,涉及软骨下骨、韧带、关节囊、滑膜及周围肌肉。

  • 标签: 骨关节炎 康复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阑尾穿孔诊断中,应用指标分析的价值。方法将2012年12月到2017年12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从中选择100例阑尾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病情将其分为穿孔组(50例)和未穿孔组(50例),比较并分析指标在该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穿孔组患者的指标水平均高于未穿孔组,且C反应蛋白水平的差异存在显著,同时老年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非老年人患者,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指标在阑尾穿孔诊断中具有显著价值,因此值得临床应用于阑尾穿孔的诊断中。

  • 标签: 阑尾炎 穿孔 炎性指标 诊断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沟通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肠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肠功能障碍患者3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康复科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实施一般沟通,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治疗沟通。观察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神经源肠功能障碍量化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SAS分、SDS分及神经源肠功能障碍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肠功能障碍康复患者实施治疗沟通,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负性情况,有效提升神经源肠功能障碍康复效果。

  • 标签: 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 脊髓损伤 治疗性沟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清洁间歇自助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膀胱患者护理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4例患者,对参照组患者行留置导尿法,对实验组患者行清洁间歇自助导尿法。比较两组患者膀胱功能改善情况,分析清洁间歇自助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膀胱患者护理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膀胱功能改善情况在统计学上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讨论价值(P<0.05)。结论清洁间歇自助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膀胱患者具有显著的护理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清洁间歇性自助导尿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 护理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探究脊髓损伤患者的心理特征与康复护理依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在我接受治疗的46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患者心理特征与康复护理依从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在参与研究的46例患者中,35例患者依从好,占总人数的76.08%;8例患者依从一般,占总人数的17.39%,3例患者依从差,占总人数的6.52%。且焦虑、抑郁情况越严重的患者,对康复护理的依从就越低。结论加强脊髓损伤患者的心理干预,能够使其焦虑及抑郁情绪得到缓解,从而使脊髓损伤患者对康复护理的依从得到有效的提升。

  • 标签: 脊髓损伤 心理特征 康复护理 依从性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