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肺结核属于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结核病的发生由于具有聚集性,有高发区和低发区之别,对于其中的决定性因素的分析,对于肺结核疾病的重点防控区域的识别、预测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标签: 肺结核 发病空间 聚集分布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性别早发严重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北京安贞医院一病房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285例早发严重冠脉三支病变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与114例冠脉正常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女性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在高血压、肥胖、DM、TG、早发CHD家族史、LDL-C、HDL-C、WBC、BMI及CRP等方面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在高血压、吸烟史、DM、肥胖、早发CHD家族史、HDL-C、WBC、BMI、Fbg及CRP等方面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内不同性别对比,各因素之间都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危险因素高于3个的男性比例高于女性。结论不同性别早发严重冠状动脉三只病变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分布聚集存在差异。

  • 标签: 性别差异 早发 三支病变 冠心病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XPD基因XPD751Lys/Gln基因型多态性及外暴露因素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关系。方法在广西肝癌高发区选取12个肝癌高发家族成员(124例)及与之相对应的12个非肿瘤对照家族成员(129例)为研究对象,用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其肝癌相关外暴露因素,检测HBsAg及XPD751基因型。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广西肝癌高发家族组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高发家族组HBsAg阳性率为37.1%,对照家族组为11.6%,两组HBsAg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414,P<0.001),OR(95%CL)为4.482(2.340~8.586)。XPD751Lys/Gln基因型频率在高发家族组及对照组中分别为21%及7.8%,两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48,P=0.003),两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高发家族组HBsAg阳性率为37.1%,对照家族组为11.6%,两组HBsAg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414,P<0.001),OR(95%CI)为4.482(2.340~8.586)。XPD751Lys/Gln基因型频率在高发家族组及对照组中分别为21%及7.8%,两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48,P=0.003),两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08,P=0.002)。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XPD751基因型、HBV感染、主食玉米量(易霉变食物)、饮水类型、吸烟史及饮酒史等分析发现以玉米为主食、HBV感染及携带XPD751Lys/Gln基因型是广西肝癌家族聚集性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XPD751基因多态性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性可能相关。HBV感染及主食玉米是广西肝癌高发家族的主要外暴露因素。

  • 标签: 肝癌 XPD 基因多态性 家族聚集性
  • 简介:摘要我国是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的高发地区之一,人群总感染率在60%以上,乙肝表面抗原(HbsAg)慢性携带率约10%1。全球约4亿人为HBV感染者,卫计委统计资料显示,我国HBV感染者约1.2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占25%以上,而家族聚集性感染则为我国HBV传播的主要途径(70~80%)。本文将结合目前我国乙型肝炎家族内传播现状,分析预防乙型肝炎家族聚集性感染的途径。

  • 标签: 乙型肝炎 家族 预防
  • 简介:摘要AD是老年性痴呆症中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尽管人们至今对AD的病因仍然缺乏明确的认识,却普遍认为Aβ是与AD病源相关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蛋白,这种蛋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容易发生自身聚集,因此Aβ聚集形式和聚集过程被认为与AD的病因极具相关性,Aβ在体内和体外主要存在单体、寡聚体和纤维三种形式,其中Aβ寡聚体被认为是引起AD发病的重要原因,与Aβ寡聚体相关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本文对Aβ寡聚体的毒性、分子结构、分类和意义进行分析与总结。

  • 标签: &beta 淀粉样蛋白 阿尔茨海默症 寡聚体 毒性研究 分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永川区2010~2014年学校传染病聚集疫情发生原因,以加强疫情的防控。方法利用聚集疫情调查处置资料,回顾性调查分析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结果学校传染病聚集疫情主要是流行性腮腺炎和水痘,农村小学占45.26%,农村托幼机构占26.28%,5月为发病高峰。结论主要原因为学校晨午检措施未落实,教室通风不良,师生和家长防病意识不强、防病能力较差,应加强部门协作,设立专职学校卫生工作岗位,开展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落实日常防控措施。

  • 标签: 聚集疫情 原因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麻风病家庭内发病情况,为麻风病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历年麻风病例资料中家庭内2例以上(含2例)的家庭聚集性发病进行分析,归纳其发病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结果历年55例病例中,家庭内发病32例,占58.18%;首发病例12例,续发病例20例;直系亲属发病26例,占81.25%,旁系亲属发病6例,占18.75%;12户家庭内发病中,发病2例7户,占58.33%,发病3例2户,占16.67%,发病4例3户,占25%。结论凌云县家庭内多例发病的聚集现象严重,家属调查应作为麻风病调查的重点手段。

  • 标签: 麻风病 家庭内发病 相关因素 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防范学校肺结核病聚集性疫情的发生。方法十堰市某中学组织高三毕业班学生健康体检,发现疑似肺结核病22例,十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该校医务室的报告后,进行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十堰市某中学14个班级,共有学生687人,参加体验687人,受检率100%。三周内发现疑似肺结核病人22例,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为活动性涂阴肺结核病20例,活动性结核病罹患率2.95%。结论学校是人群集中密集场所,易引发结核病传播及流行,做好结核病预防和疫情监测工作十分重要,预防学校结核病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尤其在中老年发病率很高,对人体健康危害性极大。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成为此类疾病的主要特点,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心脑血管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此类病一般病程长,治疗费用高。本文旨在对心脑血管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现状做概述。

  • 标签: 心脑血管疾病 药物 现状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数学抽象,直观地显示出基因决定性状的客观规律。并且指出(1)不宜用“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表述单基因性状和多基因性状;(2)多基因性状与基因型之间是线性关系;(3)“正态分布表示性状的连续”是一种误导。

  • 标签: 数量遗传 单基因性状 多基因性状 正态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抗血小板聚集对大面积脑梗死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7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35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35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和生活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和生活能力恢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血小板聚集对大面积脑梗死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 标签: 抗血小板 大面积脑梗死 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近年来,脑卒中逐渐成为了我国第一大致死和致残性疾病,缺血性脑卒中又是其中最常见的卒中类型。抗血小板治疗能够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复发率、早期死亡率,并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本文将对缺血性脑卒中常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及药物特征,以及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双嘧达莫、替格瑞洛等进行综述。

  • 标签: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替格瑞洛 缺血性脑卒中 抗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倍林达对氯吡格雷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452例,筛选出氯吡格雷抵抗患者122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实验组采用倍林达,比较两组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实验组血小板聚集率(44.86±4.02)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55.19±4.09),实验组达标率95.08%明显高于对照组18.0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出血事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发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倍林达能够替换氯吡格雷作为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新一代药物,具有的良好的抑制血小板作用,临床疗效明显。

  • 标签: 倍林达 氯吡格雷抵抗 血小板聚集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疹流行的季节性规律,为制定麻疹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集中度及圆形分布法,对涟水县1956~2012年的麻疹季节性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涟水县1956~2012年的麻疹季节性分布的M值为0.4997,r值为0.5480。结论麻疹发病有季节性分布特征,疫苗干预可使麻疹发病高峰日后移,但不会改变麻疹发病的季节性流行规律。

  • 标签: 集中度法 圆形分布 麻疹 季节性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个危险因素聚集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结局不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4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结局分为两组,结局良好为对照组,结局不良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年龄、吸烟率、合并高血脂症发生率、合并高血压症发生率、合并糖尿病发生率、饮酒率、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年龄、吸烟、高血脂症、高血压症、糖尿病、饮酒、纤维蛋白原均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危险因素聚集数目越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结局不良的风险越高。

  • 标签: 危险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 结局不良
  • 简介:摘要突发食物中毒事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其对公众生命健康安全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目前,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在我国仍频繁发生,且位居我国疾病死亡顺位谱的第五位,对公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本文通过详细回顾2008年发生在山东省某地的一起家庭聚集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过程,深入探讨如何快速有效处置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并为今后同类事件的处置提供借鉴。

  • 标签: 食物中毒事件 案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异氟醚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肾脏MPO活性的影响,探讨异氟醚肾脏保护机制。方法24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A组假手术组,只切除右肾,开腹45分钟后关腹;B组缺血再灌注组,切除右肾后左肾建立急性肾脏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45分钟,再灌注3小时;C组异氟醚缺血再灌注组,用浓度为1.2%异氟醚吸入麻醉,切除右肾后左肾建立急性肾脏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45分钟,再灌注3小时,缺血和再灌注期间持续吸入浓度为1.2%异氟醚。各组实验动物于24小时后处死,测量血浆肌酐(Cr)和尿素氮(BUN)值,检测肾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并做肾组织病理切片。结果B组和C组血浆肌酐和尿素氮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肾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均较A组显著增高(p<0.05),但C组含量较B组含量低,且组织切片提示肾小管结构破坏严重,C组比B组损伤轻。结论异氟醚对大鼠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一作用与异氟醚抑制中性粒细胞聚集有关。

  • 标签: 异氟醚 肾脏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中性粒细胞
  • 简介:摘要某幼儿园在短时间内出现6名儿童聚集性脱甲症,经调查排除先天遗传性疾病,维生素缺乏,感染以及损伤等原因引起的脱甲症,考虑是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后导致聚集性脱甲症。

  • 标签: 手足口病 聚集性脱甲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番茄汁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4周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为临床膳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就诊顺序及病史选取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这些患者以前并未有血液凝固方面的问题史,他们也未曾服用过阿司匹林、非甾体类消炎药物以及其它能够影响血小板凝结的药物。被调查者的年龄在43岁到82岁不等。)随机分成A组50例B组50例。研究过程中,A组患者被要求每天饮用250毫升的番茄汁,B组患者每天饮用安慰剂(一种番茄味的饮料),期间患者连续饮用4周并保持他们正常的饮食。于治疗前后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AG)。结果饮用番茄汁治疗4周后,花生四烯酸、二磷酸腺苷诱导的PAG对比发现A组较B组PAG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番茄汁在体内能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番茄汁具有潜在的抗血小板治疗前景。

  • 标签:
  • 简介:摘要癫痫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是否与人体生物钟节律以及人体激素分泌的规律有关,需进一步探讨。癫痫发作有24小时节律性,主要决定于病灶起源定位。婴儿痉挛症,其痉挛发作多发生在觉醒状态和白天,时间主要集中在600-900,900-1200及1500-1800;局灶性癫痫发作,如颞叶癫痫发作集中于2100-900,额叶癫痫发作集中于2400-600,顶叶癫痫发作于600-900,枕叶癫痫发作于900-1200及1500-1800;痴笑性、失张力、肌阵挛性癫痫发作多发生在觉醒期或白天,而自动症及过度运动癫痫发作多发生在睡眠期或夜间。全面性癫痫发作,如强直发作和强直阵挛性发作多发生在睡眠期,失神癫痫多发作于清醒期,而其它全面性症状性发作类型多发生在觉醒期。机制与体内深部体温、褪黑激素及皮质醇分泌有关。

  • 标签: 癫痫 婴儿痉挛症 昼夜节律 褪黑激素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