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前临床上用于评价COPD治疗疗效指标甚多,但多是从比较单一的指标,而缺乏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尤其是针对中医药治疗COPD疗效上,所以本文特别从BODE基础上研究中医药治疗COPD的评价疗效的优势及目前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 标签: BODE 中药治疗 COPD稳定期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自体表皮移植方法治疗稳定白癜风的效果。方法选择稳定白癜风患者62例,采用负压发疱及皮肤磨削术治疗,观察不同部位皮损疗效和不同临床分型皮损疗效,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原白斑部位有色素斑生成,较正常皮肤颜色深,术后3个月总有效率达86.94%。结论应用自体表皮移植方法治疗稳定白癜风效果好,操作简便,尤其是对于其它治疗方法效果不满意的稳定白癜风效果明显。

  • 标签: 白癜风 自体表皮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中医肺康复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患者57例,采用中医肺康复法进行治疗,将其治疗方法与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57例患者治疗3个月后肺功能检测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将中医肺康复法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患者治疗中,其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肺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活动能力,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中医肺康复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稳定期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3种不同溶液静脉给药后对血糖处于稳定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尿酸的影响。方法42例Ⅱ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葡萄糖+胰岛素组、果糖组,测定输液第0h、0.5h、1h、1.5h、2h血糖,0h和2h测血尿酸水平。结果3种溶液给药后对血糖、血尿酸等影响无明显差异。结论3种溶液静脉给药均未对稳定Ⅱ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血尿酸产生明显影响。

  • 标签: Ⅱ型糖尿病 5%葡萄糖注射液 果糖注射液 血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稳定康复采用无创呼吸机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中重度COPD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划分,对照组36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36例采用无创呼吸机,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出院后1年与2年观察组PaCO2、PaO2、FEV1、FEV1/FVC以及6min步行试验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于中重度COPD患者稳定康复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效果优良,可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增加6min步行距离,有推广价值。

  • 标签: 无创呼吸机 中重度COPD 稳定期 可行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噻托溴铵单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稳定治疗的效果,从而探讨噻托溴铵单药治疗在慢阻肺稳定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慢阻肺稳定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单药噻托溴铵、茶碱缓释片治疗,随访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呼气峰流速、呼吸困难指数、再发病例数、药物副作用等指标。结果两组比较,治疗组的呼气峰流速、呼吸困难指数均好于对照组(P<0.05),再发病例数、药物副作用均低于对照组,单药吸入噻托溴铵安全、有效,复发少,药物副作用小,治疗稳定慢阻肺是可行的。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稳定期 噻托溴铵 可行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危妊娠孕妇实施定期产检的临床意义。方法从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高危妊娠孕妇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未进行定期产检,观察组进行定期产检,观察两组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及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8.89%,同对照组20.00%对比,明显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期对高危妊娠孕妇进行产检措施,并实施针对性治疗及护理,可有效提高生产安全性,减少不良妊娠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高危妊娠 定期产检 妊娠结局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19期
  • 机构: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下午吃一块无糖黑巧克力既可提高注意力,避免无精打采,又有益血压健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定期健康体检对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的中药意义。方法通过对本院的2013年进行健康体检的人数进行分析,了解定期检查对疾病早期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意义。结果在进行健康体检中以超重/肥胖检出率最高,其次为甲状腺结节、血脂异常、脂肪肝、肝酶增高、尿酸增高、血压增高、胆囊息肉、空腹血糖增高、泌尿系结石等。结论通过定期的健康体检了解患者的健康情况,能够做到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定期健康体检 早期预防治疗 重要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实验了解线性总义齿固位稳定性。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线性总义齿修复患者24例,根据其牙槽嵴骨吸收程度进行分级,固位力测试仪对上下颌总义齿固位力进行测试。结果线性上颌总义齿固位力测试结果2例固位力值<30N,9例固位力值为30-40N,13例固位力值为>40N;线性下颌总义齿固位力测试结果Ⅰ+Ⅱ级为(3.73±0.58)N,Ⅲ级为(3.02±0.62)N,Ⅳ级为(2.67±0.71)N。结论在线性总义齿在功能状态下,剩余牙槽嵴骨吸收较为严重的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稳定性和义齿固位性,更利于义齿功能的发挥。

  • 标签: 线性 总义齿 固位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定期肝素联合小剂量尿激酶封管对血液透析长期导管血栓形成的预防,以改善导管的透析功能,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方法将2014年2月—2015年2月血液透析长期导管48例分为两组,在透析结束封管时,观察组每周一次采用尿激酶加浓肝素钠盐水封管,对照组采用浓肝素钠盐水封管,观察两组病例导管血栓发生率及对透析充分性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导管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透析结束后定期采用肝素联合小剂量尿激酶加浓肝素盐水封管,可明显改善长期导管血栓形成,提高透析充分性。

  • 标签: 血液透析 长期导管 溶栓 尿激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的管理方法。方法提高福利待遇、拓宽个人发展空间、实施各种形式奖励、营造良好的医院人文环境。结果稳定了护理队伍,提高了护士的整体素质。结论科学、人性化管理能改善护理队伍稳定的问题,使护理质量能得到持续不断提高与改善。

  • 标签: 基层医院 护理人员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临床特点,并总结出有效的护理方式。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40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对该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观察患者的治愈率。结果40例患者,均采用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护理,其中有37例患者痊愈,痊愈率为92.5%。结论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具有出血量多、卧床时间长、伴有管腔脏器损伤破裂、护理难度高、死亡率高等临床特点,护理人员要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进行包括心理护理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此来提高疾病的治疗效率。

  • 标签: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临床特点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叶酸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DCG)、冠脉造影是检测的重要方法,评估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预后。结果缺血性ST段压低程度和持续时间,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及持续时间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皆无显著性。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胸痛明显缓解,6分钟步行实验及动态心电图记录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本文通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标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叶酸治疗、血小板粘附聚集,减少血栓形成,从而大大降低了患者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 标签: 冠心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 冠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损伤控制骨科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8例不稳定骨盆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损伤控制骨科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70.8%,两组之间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损伤控制骨科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为显著,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还能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治疗价值。

  • 标签: 损伤控制骨科 不稳定骨盆骨折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降纤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按随机表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以下简称A组)和对照组(以下简称B组),每组各20例,均采用硝酸酯类和β受体阻滞剂作为基础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降纤酶,疗程为14天。结果治疗后,A组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缺血比B组明显改善(P<0.05或0.01),A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电图12导联中ST段压低的导联数(NST)和ST段压低数值的总和(ZST)较B组和B组治疗后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降纤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疾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建议推广使用。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降纤酶 治疗 有效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生物力学法对粉碎性骨折、横断性骨折及短斜性骨折三种不同类型中内固定肱骨骨折钢板手术后稳定性进行深讨。方法选取肱骨骨干标本24个,随机分为3组,分别标记为粉碎性骨折组、横断性骨折组及短斜性骨折组,在选取标本时注意控制其骨密度值的近似程度。采用生物力学仪测定标本垂直时外旋转角值及水平时外翻位移值。结果三组外转角值及外翻位移值大小次序为横断性骨折组<短斜性骨折组<粉碎性骨折组,且各组之间测量值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钢板内固定肱骨骨折时,不同类型肱骨骨折的固定后的稳定性有差异,其中粉碎性骨折通过内固定后稳定性最差,短斜性骨折次之,横断性骨折最好。因此,遇到粉碎性骨折除进行钢板内固定外,术后还应进行适度的功能锻炼,必要时采用适当的外固定加以辅助。?

  • 标签: 钢板内固定 肱骨骨折 生物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外固定架固定,观察组给予钢板内固定,观察两组复位效果、手术优良率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缩短长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月腕关节功能恢复及手术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钢板内固定术能显著改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骨折复位及腕关节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内固定术 桡骨远端 不稳定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Femoralintertrochantericfracture,FIF)临床疗效,总结治疗经验。方法以2011年1月—2013年8月,医院骨外科收治的101例不稳定型FI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6例采用LCP治疗纳入LCP组,45例采用PFNA治疗纳入PFNA组,30例采用DHS纳入DHS组。结果LCP组与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愈合时间低于DH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CP、PFNA、DHS组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治疗不稳定型FIF疗效较好,相较于DHS法具有比较优势,有助于减轻医源性损伤。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不稳定型骨折 PF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