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儿脐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血流参数及其比值在诊断胎儿宫内缺氧中的价值。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的8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正常孕妇为对照组,胎儿有宫内缺氧的为观察组,用彩色多普勒检测并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胎儿的脐动脉(UA)、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参数中收缩压与舒张压血流速度的比值(S/D)和血流阻力指数(RI)。结果观察组其MCA的S/D和RI的值显著低于对照组,UA的S/D和RI的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当UA的S/D>3.0,RI>0.60,MCA的S/D<2.5,RI<0.62时,胎儿有宫内缺氧;当UA的S/D>3.8,RI>0.67,MCA的S/D<2.0,RI<0.55时,预示胎儿结局不良。

  • 标签: 宫内缺氧 大脑中动脉 脐动脉 S/D值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螺旋CT与X线心胸比值测量对照研究,探讨螺旋CT在心胸比值的临床运用价值,是临床检查中另一手段。方法对300例螺旋CT及X线胸部检查结果,分别进行心胸比值测定,一对一进行对照,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其异同。结果二者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螺旋CT心胸比值测定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提供新的途径,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为丰富临床诊疗。

  • 标签: 螺旋CT X线检查 心胸比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病人血清A/G比值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检测100例对照组与200例肝硬化病人血清A/G比值,并分析血清A/G比值变化与肝硬化病人的预后,肝功能损害程度及是否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等关系。结果肝硬化病人血清A/G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肝硬化死亡组血清A/G比值显著低于存活组;肝硬化B级组血清A/G比值显著低于A级组,C级组血清A/G比值显著低于A级组与B级组;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组血清A/G比值显著低于未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组。结论肝硬化病人血清A/G比值明显降低,并与肝硬化病人的预后、肝功能损害程度及是否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 标签: 血清A/G比值 肝炎肝硬化 预后 肝功能损害程度 上消化道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比值和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115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与6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清中AST/ALT比值,并根据肝功能分级进行分组比较。结果肝硬化组血清中AST/ALT比值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三级各组间两两比较,随Child-Pugh积分的增高AST/ALT比值水平跟着升高,且各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功能分级越差,血清中AST/ALT比值越高。结论血清中AST/ALT比值水平能敏感地反映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有助于对肝硬化患者的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

  • 标签: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 AST/ALT比值 肝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脉血乳酸与血清白蛋白比值与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临床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于我院诊治的脓毒症休克患者134例,分析所有患者临床资料,按其预后分为多器官衰竭组(MODS组)53例和无多器官衰竭组(无MODS组)80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0、6、12、24h乳酸/白蛋白比值等观察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0h时乳酸/白蛋白比值间差异不明显(P>0.05);6h时无MODS组患者乳酸/白蛋白比值低于MODS组,但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无MODS组患者12h、24h乳酸/白蛋白比值均明显低于MODS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乳酸/白蛋白比值与MODS、病死率及APCHEⅡ评分呈正相关性,而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性。结论动态监测乳酸/白蛋白比值可有效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即比值越大则提示患者预后越差。

  • 标签: 乳酸/白蛋白比值 脓毒症休克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血HCG联合静脉血HCG比值在诊断异位妊娠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腹腔内出血就诊的患者101例,其中异位妊娠95例,宫内妊娠合并卵巢破裂6例。所有患者同时采集静脉血、抽取后穹窿穿刺液同时查血HCG,确定腹腔血HCG与静脉血HCG比值(RPhcg/Vhcg)。采用ROC曲线确定RPhcg/Vhcg诊断异位妊娠的临界值,评估RPhcg/Vhcg诊断异位妊娠的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度。结果异位妊娠RPhcg/Vhcg的最佳临界值为0.91,以RPhcg/Vhcg>0.91为诊断标准,特异度为100%,灵敏度为95.79%。结论RPhcg/Vhcg对异位妊娠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异位妊娠 腹腔 静脉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 简介:摘要甲状腺外科疾病是由多因素综合导致的疾病,其中大部分病因不是十分清楚,可能与高碘饮食、内分泌紊乱、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放射线接触史等有关。甲状腺外科疾病的发病率近年来明显上升,正在成为一种高发病。为进一步了解甲状腺疾病的变化特点以及这种变化的可能的相关因素,本文就甲状腺外科疾病的相关参数、因素及其变化特点进行了综述。

  • 标签: 甲状腺 外科疾病 构成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健康人群白细胞VCS(体积、传导率和光散射)参数的参考范围。方法利用Beckman-CoulterLH75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360例健康体检者(男性174名,女性186名)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的VCS参数。结果研究发现白细胞的VCS参数值成正态分布,VCS参数与年龄和性别无关,而与白细胞总数相关。结论建立了健康人群白细胞VCS参数的参考范围,为各种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指标。

  • 标签: 白细胞 VCS参数 Beckman-Coulter LH75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脂指标及其比值与冠状动脉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经选择性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144人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三组,分别在入院后检验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ApoB等。结果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C/HDLc比值、LDLc/HDLc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无关,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ApoA1/ApoB比值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正常组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又显著高于双支及三支病变组(P<0.05)。结论HDLc和ApoA1/ApoB比值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 标签: 冠心病 冠脉造影 血脂指标 血脂比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TBA、AST/ALT比值在诊断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疾病中的意义。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32例肝病患者归为肝病组,其中急性肝炎34例、慢性肝炎41例、肝硬化33例、肝癌24例,并将68例体检健康人归为对照组,检验肝病组患者与对照组健康人血清TBA水平,以及AST/ALT比值,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肝病组TB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p<0.05),其中,急性肝炎TBA显著高于其他其他肝病患者(p<0.05),而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TBA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而ASL/ALT比值,肝癌患者>肝硬化患者>健康对照>慢性肝炎患者>急性肝炎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TBA、AST/ALT比值在诊断肝脏疾病中有重要意义,可以反映肝脏受损情况,还可以用于判断预后、观察疗效。

  • 标签: TBA ASTALT 肝脏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蛋白与尿肌酐比值测定在肾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本院在2013年7月-2014年4月收治的肾病患者8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正常体检人群76例,为对照组。主要观察两组患者随机尿蛋白、24h尿蛋白和随机尿蛋白/尿肌酐。结果观察组随机尿蛋白、24h尿蛋白和随机尿蛋白/尿肌酐为0.13±0.10g/L、26.13±6.81mg/24h和0.11±0.14,明显高于对照组4.62±1.57g/L、163.27±11.46mg/24h和3.80±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机尿蛋白/24h尿蛋白与24h尿蛋白相关。结论随机尿蛋白/肌酐比值可用于临床尿蛋白程度的监测,与24h尿蛋白高度相关,作为肾病筛查的指标之一。

  • 标签: 随机尿蛋白 24h 尿蛋白 随机尿蛋白/尿肌酐 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游离与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比值(f/tPSA)在前列腺癌(PCa)和前列腺增生(BPH)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过临床和病理确诊的52例PCa和81例BPH患者进行tPSA、fPSA检测并计算f/tPSA比值。结果PCa与BPH两组患者间tPSA、fPSA、f/tPSA比值比较,当tPSA介于4.0~20.0ng/ml,两组的tP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PSA、f/tPSA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SA、fPSA、f/tPSA比值联合检测可作为PCa、BPH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前列腺癌 前列腺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比值在前列腺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法检测48例前列腺癌和45例前列腺增生及4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fPSA、TPSA,并计算fPSA/TPSA比值。结果前列腺增生组与前列腺癌组TPSA对处于诊断灰区(总PSA限定于4~10ng/ml范围内),差异无显著性(P>0.05);fPSA/TPSA比值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fPSA/TPSA比值在鉴别对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中具有诊断意义。

  • 标签: 前列腺癌 前列腺增生 fPSA/TPSA TPSA fPS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脂血症对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脂症者50例为高脂血症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为正常组,测定所有入组者血小板计数,并计算血小板粘附率及血小板聚集率,将新鲜血液离体后观察其离体血块开始收缩及完全收缩时间。结果高脂血症组血小板计数大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粘附率及血小板聚集率大于对照组(P<0.05),高脂血症组离体血块开始收缩及完全收缩时间均显著长于正常组(P<0.05)。结论高脂血症影响血小板功能,导致凝血活性增强,提示血小板功能受到破坏。

  • 标签: 高脂血症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粘附率 血小板聚集率 凝固时间
  • 简介:摘要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基本的检测项目,主要是对血液中有形成分的检测。血常规的检测目的在于发现许多全身疾病的早期迹象,贫血、血液疾病及骨髓造血功能的诊断。本研究旨在对血常规中各项参数及其意义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血常规 参数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血小板冰冻保存前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并为临床急需应用冰冻血小板的治疗及抢救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方法采集健康人新鲜血进行离心,制作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并比较冰冻保存前后血小板数量PLT、PCT,MPV,P-LCR,PDW,PH试纸测PH值;将分离的血小板分别加入保护剂二甲基亚砜(5%DMSO)后迅速置于-80℃低温冰箱保存。1月后对血小板进行复苏,再次检测Plt、MPV、PDW、PCT、P-LCR、PH值。然后对冰冻前后指标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结果Plt、MPV、PDW、PCT、P-LCR、PH值冰冻前后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在-80℃条件下冰冻保存1月,血小板相关参数保持稳定。

  • 标签: 冰冻保存二甲基亚砜血小板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为探讨膀胱测压检查时的尿流率与自由尿流率的比值在尿道狭窄诊断中的意义。方法80例患者行自由尿流率及尿动力学检查。结果非梗阻38例患者自由最大尿流率和测压检查最大尿流率分别为17.4±8.1ml/s和16.7±5.5ml/s(P>0.05);BPO患者分别为9.4±3.4ml/s和8.5±2.7ml/s(P>0.05);而尿道狭窄患者则为11.0±4.5ml/s和5.0±2.8ml/s(p<0.001),即尿道狭窄患者的测压检查的最大尿流率仅为自由最大尿流率的45%。结论当尿动力学检查时尿流率值明显低于自由尿流率值时应考虑尿道狭窄的可能。并且在梗阻判断时应结合参考自由尿流率。

  • 标签: 尿动力学 尿流率 尿道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白蛋白(CRP/ALB)比值对鼻咽癌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测定其血清中CRP、ALB水平,计算二者比值,以0.43为临界值将受试者分为高CRP/ALB组(n=42)与低CRP/ALB组(n=38),比较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TNM分期以及生存期。结果高CRP/ALB组受试者TNM分期较低CRP/ALB组更晚(P<0.05)。高CRP/ALB组受试者总生存期、无转移生存期以及无局部复发生存期均较低CRP/ALB组缩短(P<0.05)。结论较高的CRP/ALB值与鼻咽癌患者预后较差、生存期较短相关。

  • 标签: C反应蛋白 白蛋白 鼻咽癌 预后 生存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级别的高低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的关系,探讨高血压级别与早期肾功能损害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7月—2018年9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住院的247例患者。依据有无高血压分为对照组(n=70)和高血压组(n=177),其中高血压组依据高血压分级分为高血压1级组(n=21)、高血压2级组(n=71)、高血压3级组(n=85),详细记录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等,同时测定各组患者的血肌酐(Cr)、血脂TC、TG、LDL-C、HDL-C、Lp(a)等生化指标。所有患者留取清晨首次尿液,送至我院检验科,统一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酶促动力学法测定尿肌酐,并计算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分别比较各组及各亚组之间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水平。结果各组患者年龄、BMI、血脂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高血压组UACR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各亚组间之间的比较显示,高血压2级患者UACR高于1级患者,高血压3级患者UACR高于2级患者,高血压3级患者UACR高于1级患者。结论患者高血压级别的高低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呈正相关性,能够反映高血压引起早期肾功能损害严重程度。

  • 标签: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 UACR 早期肾损害 高血压
  • 简介:摘要全世界第五大常见毒瘤的其中一种是肝细胞癌(HCC)。肝细胞癌的死亡率极高,位居第三位1。根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世界新增加病例超过70多万例2。这些年以来,许多学者致力于各种各样感染及非感染因素导致肝细胞癌发生的研究,结果表明肝细胞癌变会慢慢形成一种慢性炎症状态,如果长期刺激肝脏细胞。肝脏纤维化是这种炎症状态的早期症状、其次可能会致使早期肝癌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肿瘤细胞的发展、侵袭和转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是3参与炎症反应的炎症细胞,炎症机制的一种血象指标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UR),凭借肝癌患者肝癌的TNM分期和病理分级、NLR水平等相关性指标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在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的比值 临床意义 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