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证实HPSE参与了心肺复苏后脑血管通透性改变,确定HPSE在HIE患者血管通透性中的作用与地位。方法:通过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以院内心跳骤停后复苏成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12小时格拉斯哥(GCS)评分分3组。收集HPSE、颅内压等数据并整理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根据各组颅内压变化,明确脑血管通透性的改变参与了心肺复苏后HIE的形成过程;2.证实HIE患者的HPSE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3.HIE的严重程度与患者预后成正向关系;4.HPSE参与了心肺复苏后脑血管通透性改变。结论:HPSE参与了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形成,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改变脑血管通透性参与。

  • 标签: 乙酰肝素酶,缺血缺氧性脑病,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葛根阿尔茨海默病(AD)的成分及靶点,初步探讨葛根多成分、多靶点AD的物质基础及机制。方法:采用TCMSP数据库(OB≥30、DL≥0.18)筛选葛根活性成分,TCMSP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并分析葛根的关键靶点,DisGenet、GeneCards和PharmGKB数据库获取AD相关靶点,Uniprot数据库查询靶点对应的基因,String数据库联合Cystoscope(3.9.0)软件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AutoDockTools和Pymbol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关键成分与靶点的结合性。结果:从葛根中筛选出4个成分,303个靶点,其中与AD相关靶点257个,显著影响MAPK级联、类固醇代谢、外来刺激等2388条生物过程,涉及钙、MAPK、PI3K-Akt、cAMP等多个信号通路,经分子对接验证PPI网络中葛根AD的关键化合物与靶点之间有较好的结合性。结论: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确定了葛根AD的药效成分、作用靶点及其可能调控的信号通路,为进一步研究葛根AD的物质基础与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葛根 阿尔茨海默病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 简介:【摘要】:子宫癌是发生女性生殖系统的高发恶性肿瘤,西药治疗子宫癌以化疗、放疗、手术等措施为主,但是较多患者治疗效果不佳,仍有待提升临床治疗水平。中医中药在子宫癌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临床应用的中成药也逐渐增多,其中妇科再造丸脱颖而出,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较多,但是其子宫癌作用机制的药理学研究较少,有待明确其具体作用机制[1]。为此,本文对妇科再造丸子宫癌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旨在进一步探明妇科再造丸的子宫癌药理作用机制,现总结如下。

  • 标签: 妇科再造丸 抗癌 子宫癌 药理学研究 增殖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初次献血者与多次献血者的-HCV、-HIV、-TP以及HBsAg的检查结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进行献血的1202名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初次献血者与多次献血者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初次献血者的-HCV、-HIV、-TP以及HBsAg的阳性率均要明显高于多次献血者,且两组献血人员的-TP以及HBsAg的阳性要明显高于-HCV以及-HIV的阳性率,初次献血者与多次献血者的各检查指标的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次献血者携带传染性病原体的概率要明显高于多次献血者携带传染性病原体的概率,在对献血人员进行常规身体检查时,对于首次献血人员的检查应当更加谨慎,力求通过完善的前期检查管理,严格控制传染疾病在献血过程中传播的概率。

  • 标签: HCV HIV TP HBsAg 血液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研究黄芩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作用机制。方法 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中选择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PubChem 分析其活性成分的结构信息。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检索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并通过GeneCards和Open Targets数据库选择结直肠癌疾病相关靶点,并与活性成分靶点取交集作为黄芩治疗结直肠癌的潜在作用靶点,导入 Cytoscape构建黄芩活性成分-结直肠癌疾病靶点网络图。利用STRING构建靶蛋白互作网络。根据拓扑分析筛选黄芩治疗结直肠癌的关键药效成分与核心靶点。应用 DAVID(Database for 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数据库对核心治疗靶点进行GO生物学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黄芩108个活性成分通过调控67个结直肠癌相关的疾病靶点,产生了199对化合物-靶点关系,其中汉黄芩素、黄芩素发挥了中药作用,在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周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减少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发挥作用,干预IL-17、AGE/RAGE、PI3K/Akt、p38γMAPK等信号通路可对结直肠癌有治疗作用。结论 黄芩中的汉黄芩素、黄芩素类等多成分,通过多种靶点、多条通路协同发挥结直肠癌的作用,PTGS2 PTGS1 AR SCN5A PRSS1 NOS2 OPP4 PIK3CG ADRB2 KCNH2等可能是其核心靶点,IL-17、AGE/RAGE、PI3K/Akt、p38γMAPK等可能是其主要作用通路。

  • 标签: 结直肠癌 黄芩 活性成分 网络药理学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B超结合胎心监护对诊断胎儿宫内缺氧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在本院产科分娩的312例单胎孕妇,按照B超和胎心监护的结果将其分为四组,进行B超脐血流和胎心监护检测。结果:在Ⅰ组(脐血流及胎心监护均正常)中,胎儿宫内缺氧的发生率极低,为1.41%;而在Ⅳ组(脐血流及胎心监护均异常)中,新生儿窒息和羊水污染的概率显著增加,分别为63.64%和36.36%。结论:B超和胎心监护的联合使用能显著提高胎儿宫内缺氧的诊断准确性,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干预高风险胎儿,应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胎儿宫内缺氧 B超 胎心监护 脐血流 新生儿窒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中采用阿司匹林进行凝治疗的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降血脂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95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计算机随机分2组,对照组单一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钙,对比预后效果。结果:研究组血脂水平优于对照组,斑块厚度与颈动脉中膜厚度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联合使用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进行凝与降血脂治疗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效果显著,建议推广应用。

  • 标签: 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 阿司匹林 阿托伐他汀钙 血脂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中等长度导管在慢性缺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某三甲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等长度导管,对照组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置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观察组置管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在慢性缺氧患者中使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MC可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静脉中等长度导管 慢性缺氧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缺氧条件下, 新片罗素A对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CCK-8筛选CoCl2适宜浓度,构建缺氧细胞模型。通过细胞增殖试验、细胞划痕试验利用IncuCyte ZOOM动态观察缺氧条件下不同浓度新片罗素A对EA.hy926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实验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细胞活性在100mol/L CoCl2干预24h与正常组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 标签: 化学缺氧 内皮细胞 增殖 迁移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缺氧条件下, 新片罗素A对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CCK-8筛选CoCl2适宜浓度,构建缺氧细胞模型。通过细胞增殖试验、细胞划痕试验利用IncuCyte ZOOM动态观察缺氧条件下不同浓度新片罗素A对EA.hy926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实验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细胞活性在100mol/L CoCl2干预24h与正常组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 标签: 化学缺氧 内皮细胞 增殖 迁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携带者患者实施替比夫定乙肝病毒治疗对患者抗结核治疗肝损害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120例在本科室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治疗的肺结核合并乙肝携带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60例,患者均进行抗结核治疗,常规组采取肝泰乐护肝治疗,干预组采取肝泰乐护肝联合替比夫定乙肝病毒治疗,对比不同方案的运用效果。结果干预组治疗后AST、ALT、HBV-DNA水平及肝损害、更改方案发生率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乙肝携带者患者实施替比夫定乙肝病毒治疗可预防患者抗结核治疗肝损害。

  • 标签: 乙肝携带 肺结核 替比夫定 乙肝病毒 肝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司匹林血小板治疗的药学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冠心病患者64例(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随机分为100mg阿司匹林治疗的对照组(32例)与150mg阿司匹林治疗的观察组(32例),观察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低,治疗有效率高,P<0.05。结论:150mg阿司匹林血小板治疗能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借鉴。

  • 标签: 阿司匹林 抗血小板 药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司匹林血小板治疗的药学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冠心病患者64例(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随机分为100mg阿司匹林治疗的对照组(32例)与150mg阿司匹林治疗的观察组(32例),观察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低,治疗有效率高,P<0.05。结论:150mg阿司匹林血小板治疗能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借鉴。

  • 标签: 阿司匹林 抗血小板 药学
  • 简介:【摘要】目的:现探讨采用华法林+利伐沙班联合用药对房颤合并冠心病的栓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房颤合并冠心病的86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在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中取得了比参照组更好的效果,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采用华法林+利伐沙班联合用药对房颤合并冠心病的栓治疗效果显著,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手段,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房颤 冠心病 抗栓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52例HIE患儿作为观察组,以同期在我院分娩的6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HIE的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母妊高征、母ICP、脐带绕颈、孕周及Apgar1分钟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高征、母ICP等因素均可引发胎儿宫内慢性缺氧,应引起临床重视,并对妊娠期并发症及时进行处理,做好生产时期监护,预防早产,降低HIE发生率。

  • 标签: 缺血缺氧性脑病 新生儿 胎盘早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5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观察组采取头部亚低温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对比两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神经行为测定评分、发育量表评分,以及存活率。结果:观察组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低于对照组,神经行为测定评分、发育量表测定评分、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

  • 标签: 头部亚低温 神经发育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