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穿孔微创术在胃穿孔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8月收治的胃穿孔患者50例,均采用胃穿孔微创术治疗,统计手术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及胃肠动力指标(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0例胃穿孔患者术中出血量为(85.80±12.40)ml,手术用时为(74.10±10.30)min,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17.10±3.01)h,肠鸣音恢复时间为(12.80±2.10)h,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1.12±0.28)d,并发症发生率为6.00%(3/50)。结论给予胃穿孔患者胃穿孔微创术治疗,术中出血少,手术用时短,且术后并发症少,有助于改善患者胃肠动力功能。

  • 标签: 胃穿孔 胃穿孔微创术式 胃肠动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就微创混合痔手术联合地奥司明片治疗混合痔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研究围绕我院收治的混合痔患者展开,择取时间始于2021年8月止于2022年8月,对其实施微创混合痔手术联合地奥司明片治疗。结果:有效治疗落实后,患者的病情得以明显缓解,治疗总有效率较高,生活质量随之改善。结论:在混合痔的治疗中,微创混合痔手术与地奥司明片的联合应用效果明显,值得推广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微创混合痔手术 地奥司明片 混合痔 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在血液灌流串联透析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本实验所包含的对象是2020年1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94例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根据单双数法将患者分为甲组(47例)与乙组(47例)。均给予两组患者血液灌流串联透析治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乙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甲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将两组患者护理优良率及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进行比较,分析适宜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结果:比较研究后发现,与乙组患者相比较,甲组患者护理优良率更高,且焦虑、抑郁评分更低,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特征(P

  • 标签: 血液灌流 透析 尿毒症皮肤瘙痒 护理方式
  • 简介: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气流混合技术在中药制药中的广泛应用,重点分析了其原理和优势,以及在药粉混合、配方制备、颗粒涂层、颗粒分级和液体喷雾干燥等多个应用场景中的具体应用。气流混合技术以其卓越的均匀性、高效性和避免污染的特点,在中药制药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制备高质量、高效率的中药制剂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 标签: 气流混合技术 中药制药 均匀性 高效性 污染避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应用串联质谱技术联合高通量测序的筛查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于我院出生的60例疑似遗传代谢病的新生儿,对所有患儿均实施串联质谱技术筛查,依据筛查阳性结果,实施联合高通量测序。结果:60例疑似遗传代谢病的患儿中,经单纯串联质谱筛查分析发现阳性17例,氨基酸、脂肪酸、有机酸类疾病分别为8例、4例和5例。联合高通量测序,发现有13例患儿为阳性,4例患儿为阴性,串联质谱技术联合高通量测序的符合率76.47%。结论:对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筛查时应用串联质谱技术联合高通量测序,能够有效提高筛查准确率,可于临床推广。

  • 标签: 串联质谱技术 高通量测序 遗传代谢病
  • 简介:【摘要】目的:环状混合痔患者采取微创TSSM吻合术的价值。方法:择120例患者,分常规组(外剥内扎术)、观察组(微创TSSM吻合术)。对比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动力学指标、肌电图检查、术后创面愈合时间、1年复发率均较优,差异显著(P<0.05)。结论:环状混合痔患者采取微创TSSM吻合术治疗,具有高临床价值。

  • 标签: 环状混合痔 外剥内扎术 微创TSSM吻合术 外剥内扎术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混合痔患者术后实施整体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9年~2021年收治的100例混合痔患者,患者全部采用痔上年末环形切除术(PPH)治疗,采用随机法将患者分为整体组和常规组,分别采用整体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人数。结果:整体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为8.00%,常规组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为24.00%,两组患者并发症率对比显著,P<0.05。结论:对混合痔术后患者采用整体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临床护理成效,有助于降低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混合痔 术后护理 整体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后疫情时代,双线交融混合式教学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通过对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优缺点的分析,提出了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和必要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了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双线交融混合式教学的发展和提高提供新的突破口。

  • 标签:   双线交融 混合式教学 必要性 现状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BRDHLS混合液在治疗疣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6月我院疣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50)与对照组(n=50),对照组采用CO2激光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BRDHLS混合液。对比两组疗效、治疗前后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4(IL-4)]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6.00%(48/50)较对照组78.00%(39/50)高(P<0.05);治疗后,研究组CD3+、CD4+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IL-8、IL-4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00%(4/50)与对照组4.00%(2/50)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复发率4.08%(2/49)较对照组16.67%(8/48)低(P<0.05)。结论 采用BRDHLS混合液治疗疣可减轻炎性反应,改善免疫功能,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 疣 BRDHLS混合液 疗效 炎性因子 免疫功能 不良反应发生率 复发率
  • 简介:摘要:混合痔在众多的治疗方法中手术治疗是最主要的方式,但因肛管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殊性、复杂性,且开放的术口会因排便刺激而损伤局部组织,造成肛缘水肿、疼痛、出血等并发症出现,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西医治疗主要是抗感染、止痛、止血等对症处理为主;而中医治疗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达到消肿止痛、活血化瘀、促进愈合的目的,疗效稳定,副反应小,现就混合痔术后疼痛的中医治疗综述如下。

  • 标签: 混合痔 术后疼痛 中医治疗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串联质谱检测技术(TMS)在新生儿遗传性代谢性疾病(IMD)中的诊断价值,为新生儿遗传性代谢性疾病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以福建省龙岩市2019年1月~2021年12月出生的79687例新生儿为筛查对象,采用串联质谱检测法对新生儿血液中的代谢物质进行检测,分析遗传代谢性疾病发病率,探讨TMS在IMD中的诊断价值。结果:79687例新生儿中初筛阳性2303例,初筛阳性率为2.9%,对阳性新生儿实行召回重新采样,结合实验室再次检查结果,阳性者再利用生化检测,酶活性检测,分子检测,影像检查等相关技术,最终确诊瓜氨酸血症Ⅰ型(CTLN1)1例、3-甲基巴豆酰辅酶A羧化酶缺乏症4例、2-甲基丁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2例,异丁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2例,原发性肉碱摄取障碍4例,丙酸血症1例,高精氨酸血症1例,高蛋氨酸血症1例,戊二酸血症1例,神经退行性病伴脑铁沉积症1例。最终18例新生儿确诊为IMD,发病率为1/4427。目前对确诊患儿进行规范化治疗检查,随访,避免或减少严重并发症及神经系统伤残。结论:串联质谱检测技术存在快速、准确及高通量等优势,在新生儿遗传性代谢性疾病早期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比较高。随着我国二胎三胎政策的开放,新生儿数量在不断增加,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及优生优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串联质谱检测技术在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中应用效果显著, 有利于及早筛查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 为临床早期制定干预治疗措施提供有效帮助, 从而进一步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在临床中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血串联质谱技术 新生儿 遗传性代谢性疾病 早期诊断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混合痔手术患者应用预防护理对其术后伤口水肿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本院就诊时间(2018年12月-2019年12月)1年内的70例行混合痔手术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各35例。两组均行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联合术后预防护理,观察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5.71%)明显低于对照组行混合痔手术患者(28.57%)(P

  • 标签:
  • 简介:摘要:中医体质养生学知识内容丰富,囊括我国千年医学理论、临床成果,这门学科研究的是改善人体体质和疾病治疗以及调和人体阴阳平衡等内容,但是,这么学科的实践操作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开展中医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师教学技巧有着诸多要求。而混合式实践教学分析方法有助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是一种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该方法对增强学生对中医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起到很大作用,故这种教学方法在近年来得到很大关注。本文探讨了中医体质养生学混合式实践教学分析,将从实践入手分析,在文章的最后将提出一定的改进措施。

  • 标签: 中医 体质养生学 混合式 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混合痔患者术后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本院在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期间收治的86例混合痔术后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执行常规镇痛方式对患者进行镇痛,治疗组采用加味芍药甘草汤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疼痛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服药治疗后6小时、12小时以及24小时后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采用加味芍药甘草汤对混合痔患者术后疼痛进行治疗,可以保证患者的疼痛程度能得到有效缓解,与常规治疗相比临床效果更好,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混合痔 术后疼痛 加味芍药甘草汤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混合痔术后尿潴留患者采取中医特色护理干预方式及其效果。方法:选我院2020年4月到2021年5月接受混合痔手术治疗的180例患者进行研究。常规组应用传统术后护理,实验组应用中医特色护理。对比排尿与膀胱功能。结果:实验组排尿指标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膀胱功能指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于混合痔手术患者在术后采取中医特色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尿潴留风险,可以保障排尿质量,改善术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穴位贴敷 雷火灸 肛肠手术 尿潴留 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