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食管交界区腺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比较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清扫纵隔及腹腔淋巴结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诊的48例食管交界区腺癌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将其随机分为经上腹、左胸以及IvorLewis组,每组16例患者。对比分析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经左胸、IvorLewis组患者清扫下纵隔淋巴结(隆突下、食管旁、下肺静脉旁、肺门淋巴结)明显优于经上腹组,经上腹、IvorLewis组清扫左动脉旁、肝总动脉旁、脾动脉、腹腔淋巴结明显优于经左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上腹、左胸以及IvorLewis组,下纵隔、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orLewis手术就被列入经胸、经腹的优势,可最大化的完整切除肿瘤,并可提高淋巴结清扫率,可作为临床首选的手术方法。

  • 标签: 食管胃交界区腺癌 淋巴结转移 规范化治疗
  • 简介:中医认为食管反流病与湿、热二邪有关。笔者经多年临床总结,运用甘淡和法加减,遵循宜降则和的法则,甘以养胃生津,淡以利湿去热,对于治疗食管反流病的吐酸、嘈杂等症,疗效颇高。本文通过一临床病例,简述甘淡和法的临床应用指征及方法。

  • 标签: 甘淡和胃 胃食管反流 吐酸 嘈杂
  • 作者: 钟丽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中医学
  • 创建时间:2022-11-18
  • 出处:《养生科学》2022年第2期
  • 机构:重庆市荣昌区广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庆400000
  • 简介:食管反流病指的是因为患者食管连接功能异常,抗反流防御机制明显降低,酸性或者非酸性或者十二指肠内容物发生反流,进入食管,从而引发不适症状。临床中,一般会采用双倍剂量的质子泵抑制剂对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治疗。目前,临床中关于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标准尚未统一,通过现有西医药物治疗,停药后疾病会反复发作、症状无法明显改善、副作用较大。中医中药可以通过整体调节,辨证论治,可弥补西医药物的治疗缺陷,获取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治疗策略
  • 简介: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exdisease’GERD)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在西方国家非常高,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美国和欧洲的发病率达到75-20%。我国患病率明显低於西方国家,但在北京、上海两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却相对较高,可达5.77%。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中医药调理 西方国家 调查结果 流行病学 消化系统
  • 简介:食管反流病是目前消化科门诊就诊率极高的一种疾病,西医认为食管反流病(GERD)是、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引起泛酸、烧心等症状和食管黏膜、口腔咽喉、气道等组织的损伤,是一种临床综合征。西医采用抑酸药及促胃肠动力药治疗,虽能达到一定的临床效果,但临床复发率高达70%~80%。中医认为该病以失和降、气上逆为总的病机。肝升肺降促进脾运纳及脾胃的升降,从而保证胃肠功能的正常发挥。其病机除了与脾胃升降失调相关外,与肝肺升降失调亦有密切关系。辨证应以肝、、肺、脾、胆关系为重点,强调从“气”论治该病。此外中医在治疗该病的过程中运用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看病的同时更注重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力求标本同治,彻底治愈该病,最大程度降低本病复发率。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从“气”论治 缓解症状 复发率
  • 简介:目的:评价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6例食管反流病患者以2∶1比例随机分为中药组144例和西药组72例。中药组给予中医辨证治疗,西药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疗程均为8周。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内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改善疗效。结果:中药组和西药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4.20%和72.4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胃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改善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1.14%和5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论治食管反流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在改善内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方面亦具有一定的作用。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辨证论治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研究食管反流病在中医内科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 2018年 6月 -2019年 6月期间接收并诊治的 112例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主体,并分为对照组( 56例)和观察组( 5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而观察组则给予中医内科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96.4%)显著高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78.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中医内科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就管状食管、贲门癌切除中的临床应用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1~2012年在我院收治的100例贲门癌、食管癌患者,全部患者都是胃镜病理诊断,将其按照手术采用胸腔或者管状分为传统胸腔组和管状组。每组各50例患者。选择GEN300强生超声刀作为超声刀设备。手术的过程中大多会采取根治需要来行腹部、颈部、右胸部来进行根治手术;或者采用传统胸腔或者管状来吻合重建消化道。结果管状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为(1578±898)d,术中术后输血量为(48000±24864)ml,手术时间为(20800±1524)min,术中清除淋巴结为(750±529)枚,术中出血为(4633±38659)ml;而胸腔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为(1696±1095)d,术中术后输血量为(76000±30262)ml,手术时间为(19000±633)min,术中清除淋巴结为(848±757)枚,术中出血为(8466±43402)ml。由此可见,与胸腔组相比,管状组的术后输血量、术中输血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明显要少的多(P<005)。结论“管状”能够将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进行有效地改善,也可以对发生的临床症状进行减轻或者减少。

  • 标签: 贲门癌 食管癌 胸胃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