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我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接待的来访者常常有一些老年朋友。也许是因为我也不再年轻的缘故。这不是自谦。心理咨询中,除了咨询师的专业水平方面的因素,年龄也常常是影响咨询师与来访者能否建立理想咨询关系的因素。今天这位尤先生的来访就与此因素不无关系。

  • 标签: 心理咨询工作 奶奶 摩西 咨询关系 来访者 咨询师
  • 简介:摘要目的为保证患者在轮椅推送过程中的安全。方法自制飞机式与汽车式的安全约束带应用临床小孩、老人、偏瘫、截瘫、帕金森综合症等患者。结果临床应用安全有效,无意外发生。结论经济、方便、安全,效果显著,而且便于出院后患者康复期的应用。

  • 标签: 护理 安全 护理工作/组织和管理 护士病人关系 约束带 轮椅推送
  • 简介:越来越多的性爱知识都认为:夫妻任何—方在面临烦恼、忧郁、苦闷、焦虑、挫折等负面情绪时,是不宜做爱的。理由是,人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往往处于一种精神抑制状态,性兴奋不容易提高、或者反应速度缓慢,神经反射显得十分迟钝,性活动质量未必理想,随即而来的性交高潮与情欲程度都会大打折扣,有时甚至会因为心顺意乱,干扰性冲动“启动”,出现阳萎、不射精或不出现性欲高潮等不良现象。

  • 标签: 性欲高潮 负面情绪 抑制状态 大脑皮层 反应速度 神经反射
  • 简介:摘要目的精神科病房患者保护性约束使用特征及临床护理,探讨管理对策。方法选择2012年1月~12月间我院收治的进行约束保护的精神病患者100例病历资料,回顾收集本组100例进行约束保护的精神病患者的护理记录、约束保护记录、病历中关于有无并发症、持续时段、部位、年龄、时间、约束原因、住院次数、诊断等相关信息。结果有100例采用了保护性约束,占到了总数的285%。而其中有70例(70%)的精神病患者是首次住院,这充分说明,首次住院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率高,依从性差。结论患者保护性约束使用率尚有下降空间,控制重点在于减少预防性约束保护的使用,约束保护有待进一步规范,关键在于护士明确约束保护的指征,规范约束的告知,提高约束保护的技能,改进约束保护的工具和流程,确保患者安全,提升患者约束期间的舒适度。

  • 标签: 精神科病房 约束 身体的 危险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护性约束在ICU易引发纠纷的原因,提出防范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期间因实施保护性约束发生护患纠纷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产生纠纷的原因。结果因保护性约束引发护患纠纷的原因有家属因素、医务人员因素。结论加强约束前告知、制定保护性约束的细化标准和流程、加强心理护理、保证充足的人力资源可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 标签: 保护性 约束护患 纠纷原因 防范对策
  • 简介:通过在针灸临床中对针刺心理效应及临床应用的探讨,指出提高针刺心理效应的重要性.对医者应提高其心理素质,对患者则应调整其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提高针刺疗效.

  • 标签: 心理素质 心理状态 心理效应 针刺疗效
  • 简介: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受疾病模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崇尚自然疗法,同时化学药物的副作用和日益高涨的医疗费用,也促使人们努力寻找疗效好、无毒副作用、费用低廉的替代疗法。在这个背景下,针灸疗法越来越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视。然而,替代疗法的疗效是否确切,一直是国际主流医学界关注的问题。为了确切的证明针灸疗法的作用,从2002年开始,在德国进行了一项三家医疗机构携手、1万名医生参与、涉及50万患者、历时3年的大规模针灸疗效的临床验证。在这项可能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的有关自然疗法的试验调查中,确实证明了针灸疗法的疗效。试验中,那些患有偏头痛的患者在接受针灸疗法之后,有50%的病人症状得到缓解;而那些患有背痛或者膝盖疼痛的患者,许多人的病情也都在接受针灸疗法之后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这种作用与同期的药物治疗对比,作用是相似的。这个结果,使德国的医疗保险体系接纳针灸疗法成为可能。我们十分赞同德国同行们的这一研究成果,它将为针灸疗法在德国的推广普及、为德国国民更好地享有无毒、无副作用的自然疗法起到相当大的推进作用。

  • 标签: 效应差异 非穴位 针灸疗法 自然疗法 西方发达国家 针灸疗效
  • 简介: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大学英语课堂的广泛应用,多媒体英语教学研究成为外语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迄今为止对该教学手段的赞誉之词多于批评,但多数观点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观察,缺乏深入的反思和争鸣。多媒体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英语教学的实质仍在语言本身。对多媒体教学效果的盲目夸大势必会带来负面效应。本文讨论了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认识误区,并提出合理利用多媒体的几点建议。

  • 标签: 多媒体 英语教学 语言教学 误区 建议
  • 简介:经穴效应的体现受到机体自身因素的变化和治疗环节中外在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采用物理、生物学等技术,在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基因水平等不同层面对经穴效应关键影响因素做了相关研究,为针灸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但尚需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来充分揭示经穴效应的规律,从而使经穴效应在临床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 标签: 经穴效应 影响因素 配伍 手法
  • 简介:缓慢捻转进针法是一种历史悠久、疗效良好的进针方法。最早在《灵枢·官能》中就有关于缓慢捻转进针的记载:“微旋而徐推之”。明·徐风《金针赋》“下针贵迟”、清·廖润鸿《针灸集成》“徐徐纳针已过皮肤”等都对后世缓慢进针法有很大影响。现代针灸大师承淡安、陆瘦燕、王乐亭等进针都有轻轻用力、缓慢刺入的特点。陈尚杰等对不同进针法所致的感传进行临床研究,得出了“慢速捻转进针法所致感传明显优于快速进针法”的结论。兹就缓慢捻转进针法与针刺效应的关系作如下探讨。

  • 标签: 针刺进针法 缓慢捻转进针法 临床分析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研究天麻多糖对天麻钩藤药对效应成分天麻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天麻钩藤水煎液组和去多糖天麻钩藤水煎液组中的天麻素在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中的含量;色谱柱:AgilentSB-C184.6×250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1.6∶98.4);检测波长:220nm;柱温:30℃;流速:1.0mL/min;进样量:20μL。结果去多糖组中天麻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达峰浓度(Cmax)明显小于天麻钩藤水煎组,而达峰时间(Tmax)比天麻钩藤水煎液组长;天麻钩藤水煎液组中天麻素的半衰期(T1/2)明显比去多糖组长且天麻钩藤水煎组始终维持着较高的药物浓度,说明在去除天麻多糖后,大鼠对天麻钩藤药对中的效应成分天麻素的吸收效率明显降低,且天麻钩藤水煎组的曲线下面积(AUC)明显比去多糖组大。结论天麻多糖对天麻钩藤药对中的效应成分天麻素的吸收具有促进作用。

  • 标签: 天麻钩藤药对 多糖 天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