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行为关怀行为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2月收治ICU重症患者60例作为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将其分为两组,护理行为关怀组与常规护理组,每组30例患者。常规护理组患者接受常规性的基础护理治疗,护理行为关怀组在常规基础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关怀行为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状态进行评分,统计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行为关怀组患者的状态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行为关怀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0%,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66.6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行为关怀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好,能够缓解患者的精神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护理行为 关怀行为 ICU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婚前性行为对生殖健康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320例不孕症行腹腔检查患者,其中发生婚前性行为患者的数量为154例,占总体患者数量的比例为48.1%,将患者分为有婚前性行为组和无婚前性行为组,研究分析2组患者继发性原发性不孕症发生率、完全性输卵管阻塞发生率、输卵管肿胀积水发生率、腹腔镜下盆腔粘连发生率以及人工流产次数和初次性交有无采取避孕措施,P<0.05表明数据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无婚前性行为组患者完全输卵管阻塞、输卵管肿胀积水、腹腔镜下盆腔粘连发生率低于有婚前性行为组患者,有婚前性行为组患者继发性不孕症发生率高,无婚前性行为组患者原发性不孕症发生率高,无婚前性行为患者人工流产次数低于有婚前性行为组患者,无婚前性行为组患者初次性交采取避孕措施率高于有婚前性行为组患者,2组患者数据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婚前性行为能够引发继发性不孕症以及生殖系统感染,造成以外妊娠,增加人工流产次数,对生殖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 标签: 婚前性行为 生殖健康 影响
  • 简介:目的研究青少年男男性行为人群(youngmenwhohavesexwithmen,YMSM)性感觉寻求水平与首次同性性行为状况的关系。方法通过互联网宣传、外展活动以及例行的艾滋病自愿检测服务,招募YMSM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的375名YMSM首次同性性行为年龄为(18.98±2.11)岁,83.38%报告为双方自愿,61.93%的性伴年龄比调查对象大,50.94%在首次同性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35.12%的性伴为朋友。性感觉寻求水平与首次同性性行为年龄及安全套使用状况均呈负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171和-0.24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感觉寻求得分每增加1分,首次同性性行为年龄由20岁以上降至18~20岁及18岁以下的可能性分别增加0.065倍和0.109倍(OR=1.065,95%CI:1.016~1.117;OR=1.109,95%CI:1.046~1.175),且首次同性性行为不使用安全套的可能性增加0.070倍(OR=1.070,95%CI:1.034~1.107)。性感觉寻求水平越低者,越倾向于与朋友发生首次同性性行为,而非偶遇性伴(OR=0.936,95%CI:0.900~0.974)。结论性感觉寻求水平越高者首次同性性行为年龄越小、越倾向于选择偶遇性伴,且在首次同性性行为时不使用安全套。

  • 标签: 青少年男男性行为 首次同性性行为 性感觉寻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认知行为对于焦虑症进行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6月到2016年3月收治的31例焦虑症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疗程为12周,患者的临床治疗选择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价,并且对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情况进行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的评定,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选择问卷调查和生活满意度量表(LSR)进行评定。结果对本研究31例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以后17例患者获得痊愈,显著进步患者5例,还有8例患者进步,1例患者无效。治疗结束以后对患者进行HAMA评分,患者较治疗之前下降,而且患者的社会功能、LSR以及GAF总分和之前明显提升,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认知行为对焦虑症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社会的功能,并且能够促使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使患者在具体生活过程当中获得较为满意的舒适度,改善患者等不良生活质量,在对焦虑症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认知行为 焦虑症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了解并分析广州市流动青少年的情绪与行为问题。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UCLA孤独感量表、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对广州市360名流动青少年及331名本地青少年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性别流动青少年的UCLA孤独感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P<0.05);而不同年级流动青少年的UCLA孤独感量表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流动青少年的直接攻击分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P<0.05);而不同年级流动青少年的直接攻击分量表、间接攻击分量表及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得分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动青少年的UCLA孤独感量表、直接攻击分量表、间接攻击分量表以及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得分均高于本地青少年,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动青少年在家庭环境量表中的亲密度分量表、知识性分量表及娱乐性分量表上的得分均低于本地青少年,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动青少年存在严重的情绪与行为问题,心理健康亟待改善。

  • 标签: 流动青少年 本地青少年 家庭环境 孤独感 攻击行为
  • 简介:对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试用期医学毕业生独立从事临床诊疗活动的行为性质如何界定,如何选择适用相关的法律规定进行处罚,一直存在争议,困扰着基层执法人员。本文意在分析讨论有关规范性文件规定和违法事实,合法合理地判定行为人的违法性质,以作出公平公正的行政处罚,供同行们参考借鉴。

  • 标签: 毕业生 违法行为 辨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行为干预在腹部手术后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外科收治的200例腹部手术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在常规的护理基础上实施行为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疼痛护理方法,记录、对比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睡眠质量及满意程度等指标,选取Prince-Henry评分方法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结果经过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案后,试验组患者的术后睡眠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部手术后疼痛护理中应用行为干预,能够减轻患者腹部手术后疼痛,提高术后患者睡眠质量、护理满意程度,值得应用。

  • 标签: 腹部手术后疼痛 行为干预 护理
  • 简介:摘要大学生偷窃行为的发生,给大学的教学,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严重破坏了学校的学风建设,给个人,甚至是社会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本文就是对大学生的偷窃行为心理上的分析和教育策略的探究。

  • 标签: 偷窃行为 大学生 心理 教育策略
  • 简介:摘要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将认知技术与行为技术相结合的疗法,它涵盖认知和行为两个层面,着眼于对患者认知的改变以扭转其负面的情绪心理状态和不良行为,是在假设患者的心理问题存在较大程度上的认知机能障碍的前提下而提出的,有其自身完整而系统的基础理论,并在诸多的社会实践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是一种极为影响力的心理治疗范式,对于提升患者的疗效、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促进患者的康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意义。

  • 标签: 认知行为疗法 基本理论 实践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不安全用药行为及成因进行Meta分析。方法随机选择中国知网、超星、万方等数据库中在2013年1月—2018年6月期间发表的与临床不安全用药行为及成因有关的文献资料,统计分析临床不安全用药行为及成因。结果67例文献资料中,共321例患者,共计76例不合理用药,发生率是23.7%,其中细菌培养占14.5%,抗生素用药占71.1%。给药浓度、无适应症用药、间隔时间的出现率分别是3.1%、6.9%、5.3%。321例不合理用药的成因,以药物因素、外界因素、人员因素等为主,其中人员因素中,以药品信息了解不足为主。结论临床不安全用药行为在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需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规范临床给药行为,促使医务人员按时、按量给药,从而减少临床不安全用药行为的出现。

  • 标签: 不安全用药 间隔时间 重复给药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不安全用药行为及成因进行Meta分析。方法随机选择中国知网、超星、万方等数据库中在2013年1月—2018年6月期间发表的与临床不安全用药行为及成因有关的文献资料,统计分析临床不安全用药行为及成因。结果67例文献资料中,共321例患者,共计76例不合理用药,发生率是23.7%,其中细菌培养占14.5%,抗生素用药占71.1%。给药浓度、无适应症用药、间隔时间的出现率分别是3.1%、6.9%、5.3%。321例不合理用药的成因,以药物因素、外界因素、人员因素等为主,其中人员因素中,以药品信息了解不足为主。结论临床不安全用药行为在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需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规范临床给药行为,促使医务人员按时、按量给药,从而减少临床不安全用药行为的出现。

  • 标签: 不安全用药 间隔时间 重复给药
  • 简介: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基于移动技术和微信平台建设掌上智慧系统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探讨移动医疗对患者就医行为和医院管理带来的影响及变化,为完善医院信息系统后续建设,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强医院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提供参考。

  • 标签: 移动医疗 就医行为 医院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选择行为改变方式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干预后获得的疾病控制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2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数字奇偶法分组;临床确定干预方式期间,对照组(26例)采用基础健康宣教方法;观察组(26例)采用基础健康宣教+行为改变训练方法;最终就两组糖尿病患者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展开对比。结果同对照组糖尿病患者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比,观察组呈现出明显下降(P<0.05)。结论临床合理选择行为改变训练方法对糖尿病患者加以干预,于患者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下降方面能够进行显著促进,从而提高糖尿病患者疾病控制效果。

  • 标签: 糖尿病 行为改变 疾病控制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肿瘤科护士癌痛控制护理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式对2016.4~2017.11其中32例肿瘤科护理人员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并使用科室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所有观察对象进行调查,并探讨研究中出现问题,对提升癌痛控制效果做出进一步参考。结果其中最大因素为医务人员工作太忙以及患者以及家属因素重认知有限为最主要原因,P<0.05。结论肿瘤科护理对于癌痛护理控制行为与医务人员因素、患者以及家属因素有一定联系,加强癌痛相关知识学习,重视资源配备以及提高组织对于癌痛重视程度,同时,加强与患者之间沟通,有利于癌痛控制护理行为实施。

  • 标签: 肿瘤科 癌痛 控制 护理行为
  • 简介:目的了解并掌握北京市顺义区学生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现况,为指导中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方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675名中学生匿名填写《北京市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结果顺义区中学生中骑车违规、饮酒和斗殴三种行为发生频次较高,报告率依次为24.2%、24.2%和24.0%;除外自杀行为,各项健康危险行为报告发生率男生均高于女生。女生中报告发生率最高的为饮酒,占18.2%,自杀报告率为5.8%。初中学生失眠、自伤、抑郁等行为报告率均高于高中生,网络成瘾报告率低于高中生。报告没有危险行为发生的学生占35.9%,报告发生种类为4种及以上的占10.9%。结论顺义区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较高,要充分考虑性别、年龄和心理特点,并结合危险行为聚集的现象,开展综合性干预。

  • 标签: 健康危险行为 中学生 顺义
  • 简介:摘要医院文化建设对于医院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工会作为员工重要的组织,在整个医院文化建设当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医院文化建设也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积极发挥这种作用,是当前医院文化建设当中的重难点。本文主要对医院文化建设当中工会组织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如何发挥利用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为医院文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 标签: 工会组织 医院 文化建设
  • 简介:摘要脾动脉栓塞术后脾组织变化的审查工作是决定与衡量相应患者在自身脾功能修复方面的主要衡量条件,与此同时,也能够依据CT环境的研究确定血液和常规方面的统筹工作,并以大范围的数据和特性进行有效的统筹,并在此基础上为后续脾动脉栓塞养护工作与贯彻工作提供良好的图像材料,确保整体研究过程具备实际探讨的意义。本文根据资料获取和实验统筹方法的贯彻确定数据结果,并依据其中对比参数进行讨论,期望为后续脾动脉栓塞手术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审查参照。

  • 标签: 部分脾动脉栓塞 术后脾组织变化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CT研究
  • 简介:【目的】了解婴幼儿家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水平、态度、行为(KAP),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为社区开展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有效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方法】以问卷的形式对前来社区医院为婴幼儿接种疫苗的家长进行调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填写问卷。【结果】手足口病知识得分在不同年龄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35,P=0.040),30~40岁人群得分较高(73.57±12.80);孩子年龄越大(OR=2.82,P=0.004),家长对手足口病相关信息的关注度越高(OR=1.68,P=0.007),其知识得分越高。态度得分男性(14.68±2.97)分,女性(15.55±2.19)分,且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2,P=0.023)。行为得分男性(2.41±1.02)分,女性(2.59±0.83)分,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P=0.205)。【结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对象应集中在文化程度较低、孩子刚刚出生不久的家长,宣教内容应着重于疾病的临床表现、传播途径和预防性消毒等方面。

  • 标签: 手足口病 知识 态度 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行为习惯对高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2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A-B型行为习惯测量表评定患者的不同行为习惯特点,按照分数高低分为低分组(时间利用率不高,生活、工作节奏不快,行为习惯良好)和高分组(生活及工作压力大,渴望事业有所成就,竞争意识强烈,争强好胜),每组均为100例,两组患者均使用常规降压治疗药物(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前列地尔药物)。结果低分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显著低于高分组(P<0.05)。治疗后,低分组患者的平均舒张压、平均收缩压水平下降幅度显著高于高分组(P<0.05);结论中老年人行为习惯对高血压疾病治疗有直接的影响。

  • 标签: 中老年人 行为习惯 高血压 效果影响
  • 简介:【目的】了解上海市托幼机构儿童家长对手足口病的相关认识、态度和行为,为今后手足口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整群随机抽样抽取徐汇区龙华街道部分托幼机构,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机构内所有入园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做数据分析。【结果】儿童家长对主要发病人群、传播途径、早期症状、预防方法等多数手足口病知识知晓率超过70%,对发病高峰期、消化道传播途径、皮疹症状、重症并发症的认识需要加强,学历较低的家长认识程度较差。家长对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有信心,并及时送患儿治疗,超过70%家长注意培养儿童勤洗手习惯。疫苗接种率为15.5%,未接种原因主要是担心安全性和不清楚保护效果,在得知疫苗仅针对一类型病毒时,53.5%家长愿意选择接种。微信、互联网成为家长普遍希望的获取信息途径。【结论】儿童家长对部分手足口病知识了解有待加强,应根据和不同群体的情况开展针对性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家长手足口病知识知晓水平和疫苗接种意愿。

  • 标签: 手足口病 托幼机构 知识 态度 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