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策略探究

张洁

济宁医学院272067

摘要:大学生偷窃行为的发生,给大学的教学,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严重破坏了学校的学风建设,给个人,甚至是社会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本文就是对大学生的偷窃行为心理上的分析和教育策略的探究。

关键词:偷窃行为;大学生;心理;教育策略

引言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招生规模也变得比较庞大,校园内的违法乱纪现象层出不穷,其中大学校园里偷窃行为屡见不鲜,此类行为严重影响了校园秩序,对校园管理和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对校园,家庭乃至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如何控制好学校里的偷盗行为,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对学生偷盗行为进行合理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改变其内心的不良思想,从根本上避免偷窃行为的发生,已经成为高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偷窃行为心理分析

在各个高校中偷窃行为的程度不同,在各个年级都会出现,涉及方面,偷窃物品的价值也不同,大学生偷窃心理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

在大多数学生中,他们的头脑里有着正确的道德思想观念,他们可以正确的判断什么东西是正确的,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具有一定的判断力和控制力。对于有偷窃行为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外界的诱惑没有抵抗力,爱贪小便宜,不分善恶,头脑中没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道德水平比较低,缺乏文明素养,做出违背道德观的事情,导致他们犯罪。

(二)审美观比较局限

当代大学生对美的要求比较高,但是大多数都是强调外在美,他们偷窃的目的大多都是为了钱财,为了去打扮自己,不惜与法律抗争,利用非法手段获取利益,但是他们忽略了心灵美这一部分,人的美是由内而外的。当他们看见别人穿戴名牌衣物的时候,内心会有一丝不平衡,再有就是虚荣心在作怪,他们想将自己喜欢的据为己有,导致了他们有了偷窃的想法。[1]这都是他们爱慕虚荣的心理在作怪,这是大学生偷窃行为的一大心理特征。

(三)侥幸心理

大学生的偷窃行为一般都有侥幸心理做怪的原因,当他们第一次盗窃的时候,他们会忐忑不安,当他们第一次偷窃成功后,就仿佛为他们的偷窃行为打下基础,他们心里不再忐忑,一次比一次胆大,手法也越来越熟练,最后越陷越深,一发不可收拾,他们享受到了偷窃的“乐趣”。记得在郭冬临的小品中,有一名抢劫犯,第一次他拿一把纸糊的菜刀抢劫,后来他成功了,之后他开始用真正的菜刀抢劫,以致后来他杀了人,一切都于事无补了。现在具有偷窃行为的大学生就处于那个抢劫犯的第一阶段,或者第二阶段,侥幸心理也是大学生偷窃行为的一大心理特征。

(四)自卑和后悔心理

当有盗窃行为的学生第一次盗窃后,他们会产生自卑和后悔的心理,导致他们变得自闭,不该跟老师同学交流接触,他们害怕被老师或家长知道,导致自己被人鄙视,情绪不稳定。[2]但是他们的内心也是非常矛盾的,既想再次盗窃,又想着改邪归正,情绪不正常,如果过不了心里那关,偶尔也会发生盗窃现象。

二、学生盗窃行为的教育策略

(一)学校加强对学生道德观方面的矫正力度

要从根本上避免偷窃行为的发生,需要从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上做起,加强对学生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改变他们“扭曲”的心理,于此同时对学生加强法制方面的教育,强调盗窃等犯罪行为的的危害性,正确面对金钱和利益,树立一个正确的道德观念,避免学生产生错误的观念,,学校老师和班级干部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变化,一旦发现有不良心态或行为的产生,及时纠正,并帮助他们克服错误的心理观念。

(二)教师及时做心理辅导

在大多数有偷窃行为的学生中,心理相较于正常的学生都有着大大小小变化,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的辅导,聘请专业的心理教师实时为学生做心理辅导,给心理教师设置专门的办公室,保证将老师的办公地址告知到每个学生,以便学生找老师做心理辅导,每过一周,办一次心理讲座,并强制学生参加。有研究表明,思想教育被接受的程度一大部分取决于被教育者的心理,如果被教育者认同该思想教育,那么他接受的程度就会比较大,所以突破有盗窃行为学生的心理防线也是教育策略之一。

(三)学校建立严格的校规制度

大部分学生都会害怕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建立关于盗窃行为处罚的详细制度,比如,如果是偷窃行为比较轻,记入档案,扣除学分;如果偷窃行为过于严重,开除学籍,并记入档案。有了这些制度,学生因为惧怕被学校开除,会减轻偷窃行为,一方面改正他们的不良习惯。

(四)与家庭配合,共同教育

家长对学生的脾气秉性是最为了解的,如果在对学生道德观念方面进行教育时,家长可以参与进来就可以帮助教师“对症下药”,有效地帮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思想观念。家长要与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家长还可以与学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便找到帮助自己孩子的最佳方案,家长回家以后也可以对学生做相关方面的辅导,家校强强联合,共同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

三、结语

学生的偷盗行为有一部分是因为不正确的心理问题导致的,还有一部分是没有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法律意识不强。他们的这种行为严重的影响学校的校风建设,使学生整天生活在恐惧之中。另外学生的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安定,学生的偷窃行为一旦在学校里得不到制约,等他们步入社会,这种行为的影响会更加恶劣,在学校里他们受到的惩罚顶多是扣除学分,学校通报等,但是一旦步入了社会,他们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轻者交处几百到几千的甚至几万的罚款不等,重者会承担刑事责任,给人生留下污点。[3]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偷窃行为的管理和制止,帮助那些孩子校正心理问题,引导他们有一个正确的金钱观,和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欣.试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J].亚太教育,2016(16):59,52.[2]钟静冰.关于中专学生偷窃事件处理的案例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26):140,148.

[3]徐小娟.试论高职院校辅导员对偷窃学生的管理与教育[J].现代经济信息,2015(22):384,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