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细胞饱满是王道干性皮肤在通常情况下状态表现正常,但是遇到稍强的刺激,如冷热交替、日晒、风吹等刺激,就会出现干燥、脱屑、瘙痒等反应。你总以为脸开始发红了才是敏感的开端,实际上当你感觉双颊、嘴角、额头有紧绷感时,就已经是敏感的最初阶段。要知道,肌肤细胞在干瘪时细菌最容易趁虚而入,这时候选择温和的、高机能性的系列保湿产品才是王道。

  • 标签: 肌肤 防御 春季 干性皮肤 机能性 王道
  • 简介:佳佳和莎莎正在画画,佳佳缺一支红色的蜡笔。看见莎莎笔盒里正好有一支红蜡笔,伸手就去拿,嘴里还说:“这是我的。”莎莎也正想要用。不肯给佳佳。佳佳气得把莎莎画画的东西全扔掉,并把莎莎推倒在地上,还用小脚去踢莎莎。

  • 标签: 攻击行为 儿童 矫治 画画
  • 简介:面对日趋严峻的生物安全形势,国际社会对生物安全和反恐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纷纷开展相应的对策和基础研究。其中,美国的情况最具代表性。

  • 标签: 美国 生物防御 生物制剂 生物监测计划
  • 简介:任重道远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下称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它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忽视,而一经发现半数以上病人已处于中、晚期。中、晚期肝癌病人如不治疗,一般平均生存时间只有3个月左右。可见肝癌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

  • 标签: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 切除后 防御 恶性肿瘤 肝癌病人 早期症状
  • 简介:摘要冲动行为的对象可以是人或物(伤人、毁物)。对他人的攻击主要指躯体攻击,可使人致伤、致残,严重者可以致死。除已经实施的冲动行为外,还存在潜在的或可能的冲动行为。患者发出言语威胁或作出姿态要采取冲动行为,或者立即要实施冲动行为。目的探讨冲动(攻击伤人)行为患者的护理。方法对冲动(攻击伤人)行为的病因进行了解,配合对患者的治疗选择护理方法,并进行健康教育。结论对冲动(攻击伤人)行为患者的有效护理可以减少更多损失,同时也可减缓患者的病情恶化。

  • 标签: 冲动(攻击伤人)行为 护理
  • 简介:近日,一大型企业高管坠楼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原本幸福的家庭突生变故,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这对每个人来说也是一次提醒:生活是不是已经绷得太紧,我们是否有能力去应对生活里的各种危机?

  • 标签: 生活压力 心理防御 大型企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临床医生焦虑、抑郁与其防御方式的关系。方法本文研究对象选自某地区三甲医院440名临床医生,分别采取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防御方式问卷等调查临床医生焦虑、抑郁以及采取防御方式情况。结果临床医生抑郁总体得分为(44.86±10.21),检出103例,检出率为23.40%。从高往低排序,重度8人,占7.76%,中度15人,检出率为14.56%,轻度80人,占77.66%。临床医生焦虑总体得分为(40.45±8.32),检出人数为68人,检出率为15.45%。从高忘低排序,重度1人,占1.47%,中度4例,占5.88%,轻度63例,占92.64%。调查结果显示,患有焦虑临床医生在不成熟防御方式得分明显高于非焦虑临床医生,在掩饰因子、成熟防御方式以及中间型防御方式等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有抑郁临床医生在中间型防御方式、不成熟防御方式得分均高于非抑郁临床医生,在掩饰因子、成熟防御方式等因子方面两组差异对比无意义(P>0.05)。结论在对临床医生采取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时应充分考虑到其实际情况,定期在院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有关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防御方式,最大限度帮助临床医生减少焦虑和抑郁发作,进一步提高其应对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能力。

  • 标签: 临床医生 焦虑 抑郁 防御方式 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国各地各级医院儿科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和预防医疗纠纷的有效措施。方法随机抽取我市2012年2月——2014年2月间在市内第一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心医院等6家医院120例儿科医疗纠纷案例。回顾分析统计儿科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医护人员对纠纷的认知及患儿家属关注的重点。结果统计分析说明,儿科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除客观原因外,医患沟通不完整、不及时占40.3%,护理人员繁忙、工作敬业态度差原因占18.2%,家属搬弄是非的占2.1%,其他原因占16.5%。结论加强儿科医护人员对医疗纠纷的重视,采取促进医患沟通、提高医护人员的治疗技术和敬业态度的措施,积极预防和尽量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 标签: 儿科 医疗纠纷 医疗防御 对策 研究
  • 简介:在小麦精制过程中去除的小麦外庋『麦麸』其实具有惊人的功效能提升肠道免疫力,提高『肠道防御力』的作用,还能防止餐后高血糖,进而达到瘦身和预防代谢功能障碍的作用同时,还承担着将有害物质迅速排出体外的作用。

  • 标签: 小麦粉 肠道 防御 代谢功能障碍 餐后高血糖 有害物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躁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4例躁狂症患者按照有无攻击行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精神症状及治疗依从性等进行调查分析,根据调查结果介入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并观察护理后患者躁狂量表(BRMS)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及经济条件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观察组的躁狂症状严重、不遵循医嘱、攻击行为2次以上、治疗效果差及不良环境因素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BRMS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护理前,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躁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减少患者躁狂症状和攻击行为,在临床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躁狂症 攻击行为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布鲁氏菌病目前的流行现状,为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血清215份,运用血清学方法调查布鲁氏菌病感染情况。结果在215人中,判定阳性血清5份,感染率为2.32%。学生感染率为0.58%,人感染率为9.52%。结论布鲁氏菌病疫情回升,防治工作不能懈怠。

  • 标签: 布鲁菌病流行病 防御 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护士遭受病人攻击行为的临床特征及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收集了2009年9月到2010年9月间病人攻击护士的案例。归纳精神科住院病人伤害护士的工作年限,年龄,受攻击的方式,攻击原因,以及病人住院时间等。结果我院精神科住院部护士有52人,1年间受过攻击的护士达30个,受攻击次数达44次,受攻击的原因与患者受病态支配、保护约束、环境因素、护士服务态度、护士个子矮小、工龄短、资历浅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结论应加强护士技能培训、重视新入院精神病患者暴力危险因素的评估、合理排班、提高安全防范及防范措施、多收男护士、加强对患者的病情控制等,以减少人身伤害事件的发生。

  • 标签: 精神科护士 人身攻击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病住院患者的攻击行为的高危因素,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1年10月133例出现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分为针对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常规护理组61例患者采用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常规护理,针对护理组72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及针对患者攻击行为的高危因素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两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药物治疗措施,干预4周后对比两组的效果。结果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情绪波动,占43.61%;病友是患者攻击行为的主要目标,占66.46%;攻击方式以徒手为主,占59.40%;干预4周后针对护理组的BPRS评分和MOA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积极的药物治疗及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利于缓解及稳定患者的情绪,防止攻击行为。

  • 标签: 精神病 攻击行为 护理
  • 简介:目的为了解男性重刑犯乐观人格倾向及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抽取贵州省某监狱408名男性重刑犯,以《生活定向测验修订版问卷》和《攻击行为问卷》为研究工具,统计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差异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结果男性重刑犯乐观人格不高,呈现较矛盾的心态(乐观倾向0.32,乐观3.48,悲观3.15)。不同乐观倾向的重刑犯在愤怒(F=7.539,P〈0.01)、敌意(F=9.785,P〈0.01)和躯体攻击(F=3.92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攻击行为与乐观呈负相关(r=-0.077~-0.125),与悲观呈正相关(r=0.036~0.203)。敌意对悲观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R2adj=0.039,β=0.242),愤怒与言语攻击对乐观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R2adj=0.035,β值分别为-0.212、-0.187)。结论乐观人格倾向对攻击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 标签: 重刑犯 乐观人格 悲观 攻击行为
  • 简介:对120例具有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人与同期住院的214例精神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显示:具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人年龄偏小,平均28.45±12.36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9:1;还显示攻击行为与受教育年限,既往暴力史、幼觉妄想有关;攻击行为发生的时间多在治疗的前3周,平均为14.45±4.28天;医护人员约占首次攻击对象的68.3%。

  • 标签: 住院 精神病人 临床分析 攻击行为 治疗 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尽量减轻攻击造成的后果。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住院的58例出现攻击行为的精神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多受自身精神症状支配(91.38%),患者诊断中以精神分裂症相对较多。结论医护人员应加强防范攻击行为的意识,维护自身安全,保证患者安全。

  • 标签: 精神病人 攻击行为 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