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布鲁氏菌目前的流行现状,为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血清215份,运用血清学方法调查布鲁氏菌感染情况。结果在215人中,判定阳性血清5份,感染率为2.32%。学生感染率为0.58%,人感染率为9.52%。结论布鲁氏菌病疫情回升,防治工作不能懈怠。

  • 标签: 布鲁菌病流行病 防御 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布鲁氏菌流行学特征以及临床特征予以观察。方法随机从某市2016年以来到2018年4月期间报告的患者当中择取50份因而入院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予以分析。结果经过观察,男性患者的数量显著多于女性患者的数量,且21岁-50岁之间的青壮年概率最高;和畜以及附属产品的接触概率相对较高的人员感染率比较高;最共同且最多见的临床表现就是发热且多汗、肢体乏力以及关节疼痛、头晕等。结论布鲁氏菌属于人畜共患的传染疾病,但是可以通过加强相关的防治宣传和健康教育、建立并完善有效的动物检疫监测制度、加大财政投入等措施来予以前期控制。

  • 标签: 布鲁氏菌病 流行病学特征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规异常患者的流行学特点和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的认识。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科收治的病患者1 036例,其中血常规异常患者274例(病例组),血常规无异常患者762例(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其流行学特点、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等。结果274例病例组患者,男性128例、女性146例,年龄为(36.3 ± 18.7)岁;762例对照组患者,男性381例、女性381例,年龄为(35.4 ± 20.4)岁。组间性别比例、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两组患者主要的感染途径均为接触羊牛等家畜,分别为254例(92.7%)、724例(95.0%);出现头晕症状的比例分别为31.0%(85/274)、17.7%(135/762),出现皮疹的比例分别为14.2%(39/274)、3.0%(23/76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1.331、45.054,P均< 0.05)。两组患者均出现发热、多汗、乏力症状,且较为常见,体征以脾大多见,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病例组患者,出现白细胞计数减少48例,血红蛋白降低160例,血小板计数减少148例,其中同时出现白细胞计数减少和血红蛋白降低17例,同时出现白细胞计数减少和血小板计数减少23例,同时出现血红蛋白降低和血小板计数减少16例,同时出现白细胞计数减少、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计数减少13例。结论在流行地区,当患者出现发热、乏力、多汗等症状及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计数减少或血红蛋白降低时,在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血常规异常后,临床医生应考虑到感染的可能。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血常规 临床特征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海省人间流行规律与趋势,为制定完善的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学方法,收集2005 - 2018年青海省的报告病例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对人间的三间分布情况(时间、地区、人群分布)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结果2005 - 2018年,青海省累计报告病例418例,发病率为0.05/10万;不同年份间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63,P < 0.05)。2005 - 2010年发病率保持在较低水平,范围为0 ~ 0.05/10万;2011 - 2018年发率有所上升,范围为0.27/10万~ 2.06/10万。全年各月均有报告病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4 - 6月份,占42.82%(179/418)。418例病例分布在全省20个县(市、区),其中发病率前5位依次为门源县(15.31%,64/418)、河南县(13.40%,56/418)、天峻县(13.16%,55/418)、西宁市(12.44%,52/418)、海晏县(7.66%,32/418)。人群分布中,病例以40 ~ 49岁年龄组最多,占32.78%(137/418);男女性别比为1.58∶1.00(256∶162);职业分布以牧民为主,占57.18%(239/418)。结论青海省病疫情呈回升态势,应加强对重点地区、人群的监测及疫情通报,落实全民健康教育。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流行病学 数据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山东省烟台市人间(以下简称流行学特征,为防控策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来自全民健康保障疾病控制信息系统和山东省流行学个案调查的2019年烟台市人间病疫情资料、人口学数据和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学方法,分析三间分布特征、临床特征、感染途径等。结果2019年,烟台市报告病例158例,年发病率为2.22/1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高峰为4 - 6月,占43.67%(69/158)。除长岛县外,其余12个市区均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最多的地区为莱州市,占39.87%(63/158)。病例男、女性别比为2.1 ∶ 1.0(107 ∶ 51)。发病年龄以40 ~ 69岁为主,占75.95%(120/158)。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3.54%(132/158)。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14例)、肌肉关节酸痛(107例)、乏力(95例)、多汗(85例)。有明确牲畜接触史者占58.86%(93/158),主要接触方式为养殖(68例)、屠宰(26例)。接触时采取防护措施者占18.28%(17/93),以戴手套为主,占76.47%(13/17)。接触后洗手的占91.40%(85/93),其中,仅用清水洗的占37.65%(32/85);用肥皂洗的占62.35%(53/85)。接触后换洗衣物的占82.80%(77/93)。结论烟台市布病重点人群个人防护意识和能力较低,提高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有效性是今后防控的重要举措。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流行病学 监测 数据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海省海东市1起(简称)暴发疫情的发生原因及流行学特征,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青海省海东市2019年病疫情数据、现场个案调查、血清学检测结果等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学分析。结果疫情共确诊病患者3例,均为养殖场饲养员;重点人群排查发现隐性感染者1例,为确诊患者同村村民;4人均有染疫羊只密切接触史。畜间调查共采集涉疫养殖场内的羊血清110份、牛血清7份,其中阳性样本26份,均为羊血清;同村羊血清568份、牛血清17份,均为阴性。结论重点职业人群无防护接触染疫羊只是此次疫情的主要原因。应大力开展布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防病意识;加强相关部门对畜间的监测,有效控制畜间传播,防止人间的发生。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流行病学 调查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病患者的流行学及临床特征,为儿童的临床诊治提供实践基础和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7年10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的儿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流行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诊治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纳入24例患儿,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6岁(1岁2个月~ 12岁)。除2月外,全年均有发病,5 - 7月发率较高(14例,58.33%)。患儿接触史主要以接触牛羊、食用牛羊肉为主(18例,75.00%)。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24例(100.00%),骨关节疼痛14例(58.33%),肝大9例(37.50%),脾大7例(29.17%)。试管凝集试验反应阳性21例(87.50%)、弱阳性1例(4.17%)、阴性2例(8.33%)。微生物培养均检出,血培养检出18例(75.00%)。18例(75.00%)患儿出现肝功能异常。误诊漏诊13例,占54.17%。22例患儿经治疗后痊愈;2例患儿复发,继续治疗后痊愈。结论儿童病患者流行学及临床特征多样,易误诊漏诊。对于出现发热、骨关节疼痛等临床表现并有接触史患儿,儿科医生应警惕的可能性,进行微生物学及血清学试验检测,以期及时、准确、规范诊断及治疗患儿。

  • 标签: 儿童 布鲁杆菌病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氏杆菌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疾病,其病原主要为氏杆菌,牛羊等牲畜为易感动物,我国将该病列为二类动物传染性疾病,对该类疫病的预防与控制较为重视。近年来,氏杆菌的防控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但仍存在疫情爆发情况,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同时也危及人类身体健康,为此应密切关注该类动物疫病,积极提升其防控水平。本文对牛氏杆菌流行学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探讨了相关防治手段,旨在为牛氏杆菌防控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 标签: 牛布鲁氏杆菌病 流行病学特征 防治手段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杭州市非职业人群(简称)的流行学特征,为非职业人群病患者的诊断及提出下一步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08-2019年杭州市报告的病患者的基本信息、流行学特征、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测资料。资料来源于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历年确诊病例的个案调查表及病防治工作年报,分析其中非职业人群病患者的流行学特征、临床特征及诊断情况等。结果2008-2019年杭州市共报告非职业人群病患者76例,占总报告病例的34.23%(76/222)。76例非职业人群病患者中,男性47例、女性29例,男女性别比为1.62∶1.00;年龄为(47.37 ± 16.04)岁,范围为6~84岁。3-5月是非职业人群发病的高峰期,占59.21%(45/76);主要感染途径是直接接触和消化道途径,占80.26%(61/76)。临床症状以发热[100.00%(76/76)]、多汗[73.68%(56/76)]、肌肉关节疼痛[69.74%(53/76)]为主;诊断时间为27(14,49)d,最长诊断时间为190 d,其中39例(51.32%,39/76)患者出现了误诊。经医院实验室全自动血培养仪常规培养提示疑似60株,经分型鉴定羊种54株,符合率为90.00%。2015-2019年患者血培养率(88.46%,46/52)明显高于2008-2014年(58.33%,1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68,P < 0.05)。结论2008-2019年杭州市非职业人群发病有季节性,感染方式多样,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高发季节对疑似病患者开展血培养有利于的早期诊断。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流行特征 非职业人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山东省济南市2010-2019年人间流行特征,为完善防治策略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监测系统"收集济南市2010-2019年监测数据。用描述性流行学方法对病疫情概况和病例三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10-2019年,济南市共报告1 882例,年均发病率为2.64/10万,各年度报告发病率在0.13/10万至5.37/10万,总体呈上升趋势(χ2趋势=307.50,P < 0.05)。疫情范围由2010年的3个县区7个乡镇(街道)扩大至2019年的12个县区76个乡镇(街道)。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发病高峰集中在4-7月份。病例以男性为主,男女性别比为2.66∶1.00(1 368∶514)。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30~69岁年龄组。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结论2010-2019年济南市布病疫情呈上升趋势,疫区范围不断扩大。应针对流行特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提升疫情防控能力。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流行病学 传染病控制
  • 简介:摘要氏杆菌)又称传染性疾病,是由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我院2000年8月~2004年6月共收治15例患者,均有院外误诊情况。笔者对其误诊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意在引起广大临床医师注意,以提高诊断水平。

  • 标签: 布鲁氏杆菌 鉴别诊断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病情况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我院收治的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结果经血清凝集试验,2例鉴定为。临床主要特征不典型,1例以不典型发热为主要表现,1例1腰痛为主要表现。结论对于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应注意询问个人史中有关的流行学资料,警惕本。必要时做杆菌凝聚试验以免误诊。

  • 标签: 布鲁菌病 流行病学 误诊
  • 简介:本研究通过分析乌兰察布市各旗县(区)2001-2010年上报的病疫情监测数据以及乌兰察布市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的病疫情监测资料,旨在了解乌兰察布市布流行学特征,为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病例诊断均符合《布鲁氏菌诊断标准》(WS269-2007)。调查显示,乌兰察布市人间病疫情2001-2010年间呈逐年上升,2010年发病人数发病率虽同比略有下降,但仍维持在历史较高水平。发病人群是以农民为主,占86.15%,其次是牧民占发病率6.42%。乌兰察布市人间病疫情以畜牧业为主的旗县向其他地区包括城市扩散。

  • 标签: 布鲁菌病 流行特征 监测
  • 简介:【摘要】 目的 提高的诊断能力,减少首诊误诊的发生。方法 对从 2015年 2月至 2017年 2月经血培养确诊 17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研究。结果 该组病例中 12误诊为椎间盘突出伴有神经根病变, 2例误诊为椎间盘突出伴有神经根病变及右侧髋关节滑膜炎, 5例误诊为椎间盘感染, 1例误诊为睾丸炎, 1例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 1例误诊为腰椎结核,经血培养确诊 ;加强对全员医师的培训,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对于原因不明的发热或疗效不佳时,应详细追问流行学史,对即使无明确接触史的患者,也不应该放弃的可能,高度怀疑时应及时请感染性疾病科医师会诊。结论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容易误诊。应注意询问患者有无发热,有无牛羊猪接触史,并完善影像学检查、布鲁氏菌血清凝集试验和血培养检查,避免误诊和漏诊。

  • 标签: 布鲁菌病 误诊 椎间盘移位 发热 腰腿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流行学、临床特点、治疗和转归,以提高对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8年我院感染科收治的9例,并作文献复习。结果9例患者均有明确的流行学史,临床表现均有发热、多汗、乏力,其中5例患者除上述症状外分别伴有脑膜炎、关节痛、尿路感染、睾丸炎和游走性肌痛表现。血培养阳性5例,血清抗体阳性9例。9例患者经内科积极治疗后均治愈。结论临床表现多样,对长期不明原因发热者应结合流行学特点考虑可能,血培养和血清抗体检测是有效的诊断手段。多西环素联合链霉素、庆大霉素或利福平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 标签: 布鲁菌病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山西省人间(简称)的流行情况,为制订防治措施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学方法,收集山西省2008-2017年"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监测数据,分析发病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结果2008-2017年山西省共报告病例54 84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37/10万,年发病率波动在8.34/10万~23.53/10万,共报告1例死亡病例(2015年)。2014年报告发病率最高,为23.53/10万;2017年报告发病率最低,为8.34/10万。发病主要分布在晋北地区,大同市报告病例最多,为13 998例,占25.52%;朔州市的报告发病率最高,为49.68/10万。每年各月均有发病,发病高峰集中在3-7月份,占60.11%(32 966/54 845)。40~64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占64.73%(35 502/54 845)。农民病例数最多,占82.97%(45 504/54 845)。结论山西省整体疫情较以往有所控制,局部地区疫情活跃,疫情波及范围和人群均有扩散。应深入开展对重点发病人群防护知识的宣传,提升高危人群的自我防护意识。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流行病学特征 疫情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鸡西市2009-2011年杆菌(简称)的流行特点,为制定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整理2009-2011年鸡西市人间病疫情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年-2011年共报告了211例病患者,男性169例,女性42例。发病最小的10岁,最大的80岁,以青壮年居多25—55岁166例,占总例数的78.67%。职业以农民为主,发病142例,占67.30%。结论2009-2011年,鸡西市人间病疫情呈现“高-低-低”的流行态势,建议加强对牲畜的检疫和染疫病畜的及时处理,加大病防治工作力度,对重点发病人群进行防护知识的宣传,提高职业人群的自我防护意识。

  • 标签: 布氏菌病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烟台市2011 - 2018年人间(简称)疫情流行学特征,为制定和调整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学方法,对烟台市2011 - 2018年监测数据和流行学调查数据(时间、地区、人群分布及就诊行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1 - 2018年,烟台市累计报告病例795例,年均发病率为1.42/10万,无死亡病例。以散发病例为主,占92.20%(733/795)。发病高峰为3 - 8月,占67.80%(539/795);除长岛县外,其他12个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报告发病率居前3位的县(市、区)为莱州市(5.20/10万,369例,占46.42%)、招远市(2.13/10万,97例,占12.20%)、蓬莱市(1.77/10万,62例,占7.80%);男、女性别比为2.82∶1.00(587∶208);发病年龄以40 ~ 69岁为主,占79.62%(633/795);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3.90%(667/795);病例发现以烟台市医疗机构为主,占89.56%(712/795);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平均为17 d,最长为2012年40 d,最短为2018年12 d。结论2011 - 2018年烟台市除长岛县外,其他12个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发病高峰为春夏季,以中老年发病为主,应针对不同地区、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防控策略。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流行病学 监测 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