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中药在我国医药发展史上一直被广泛应用,尤其是临床工作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较长时间以来,许多人都片面地认为中药源自天然,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中药的不良反应问题往往被忽视,但近年有关中药毒副反应的问题突现,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呈大幅上升趋势,因此,中药安全无毒的旧观念必须改变。现对中药不良反应现状进行分析,旨在引起对中药不良反应的重视和客观评价,促进中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 标签: 中药 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了解中成药常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提高人们对中成药不良反应的重视。

  • 标签: 中成药 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方法以我院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间收治的辛伐他汀致不良反应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为50—59年龄段的比例较高,用药剂量为20mg/d的比例较高,用药1周内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较高,神经肌肉损害和累及肝胆系统的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引发的不良反应会危害患者的多个器官和系统,因此应合理用药,加强用药指导,提高治疗过程的安全性。

  • 标签: 辛伐他汀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总结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对572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各年龄组ADR发生情况,对ADR报告涉及的药物分类、品种数及占总例数的百分比、ADR表现和涉及的系统进行分类统计.结果:572例ADR报告涉及药物共190种,其中抗生素63种,占涉及种类3316%;消化系统的ADR最多,有214例,占总例数的3822%.结论:加强药物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不良反应 抗生素 回顾性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8~2010年本院药剂科临床药学室收到的263例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左氧氟沙星所致不良反应共累及10个系统器官,发生率达5.74%。结论左氧氟沙星所致不良反应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临床上应慎重使用。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不良反应 病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前列地尔不良反应。方法:将2021年1月-2022年12月之间我院收到的不良反应报告作为此次研究内容,随机筛选200例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原患疾病情况、发生不良反应后累及的器官或者系统,以及记录的患者临床表现。结果:200例患者中,骨折、肾病、静脉曲张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最高,分别为20.50%、19.50%、14.00%;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中,心外血管系统、皮肤、用药位置占比最高,分别为55.50%、10.50%、10.50%。临床表现包括静脉炎、皮疹等皮肤症状、输液静脉炎等。结论:前列地尔引发的不良反应较为常见,临床需要正确保存、使用,强化对不良反应的监测,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前列地尔 不良反应 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药物流产患者发生的副反应及发生率;方法对743例药物流产患者进行观察;结果药物流产患者出现7种副反应,其中以疼痛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胃肠道反应、乏力、头痛、头晕、发热,发痒发生率最低;结论药物流产副反应的发生是药物的药理作用所决定的,服药后留站观察及随访是非常必要的。

  • 标签: 药物流产 副反应 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报告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以9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目的是掌握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从而促进合理用药,降低ADR发生率,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统计结果表明ADR发生的主要人群集中在40岁以上,性别差异不明显;抗微生物药物病例报告居多;对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对胃肠系统的损害较多;结论临床用药中,必须严格遵循用药原则,选用治疗效果最佳、副作用最低的药品,慎重选择用药途径、合理应用抗生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对中老年人更应加以重视。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统计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176例应用阿奇霉素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为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年龄分布、性别比、给药途径等。结果176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消化道反应占46.02%(81/176),呼吸系统反应占20.45%(36/176),过敏反应占11.36%(20/176),神经系统损害占6.82%(12/176),心血管系统损害占6.25%(11/176),皮肤及附件损害占5.11%(9/176),血液系统损害占3.98%(7/176)。>60岁者占55.68%(98/176),18~69岁者占22.73%(40/176),<18岁者占21.59%(38/176)。其中男性占48.30%(85/176),女性占51.70%(91/176)。静脉给药占73.86%(130/176),口服给药占26.14%(46/176)。结论阿奇霉素引起的不良反应以消化道反应为主,多见于老年患者、静脉给药途径,与性别无明显关系。

  • 标签: 阿奇霉素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室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探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保障患者术中输血安全。方法回顾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16例患者输注血液制品的临床资料,分析术中输血不良反应的特征。结果16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为主,未报告其它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副作用。结论输血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手术室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及适应症,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或血液制品输注,制订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措施,规范和认真执行输血操作规程,降低输血反应,从而保障和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输血不良反应 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输血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对接种疫苗以后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为安全接种疫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从2011年9月到2013年9月出现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17例,采取描述性分析法统计分析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结果16例疫苗接种后均表现为普通反应,无异常反应出现。接种疫苗以后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红肿以及皮疹等。结论疫苗接种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比较低,没有性别上的差异。要在综合考虑贮存感染、运输、质量以及受种者的机体状况等因素以后评价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关联性。

  • 标签: 接种疫苗 不良反应 预防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方法收集10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对是否询问患者药物致变态反应史、稀释用的溶剂、药物配伍、滴速等因素进行重点分析。结果100例不良反应中,男性64例,明显高于女性36例(X2=3.95,P<0.05);从年龄分布来看,中老年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76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24例(X2=4.25,P<0.05);100例不良反应中全身性损害(48例,48.0%)高于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6例,46.0%)、胃肠系统损害(18例,18.0%)、心血管系统损害(12例,12.0%)、中枢及外周神经损害(8例,8.0%)、呼吸系统损害(2例,2.0%)(X2=2.84,P>0.05;X2=3.84,P<0.05;X2=6.74P<0.01;X2=6.8,P<0.01)。结论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应进行合理规范,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中药注射剂 药品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合用多种西药产生的不良反应情况,促进临床西药合理应用。方法从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产生的西药电子处方中随机抽取2400份进行研究,统计处方对应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并分析处方配伍是否合理,统计不合理配伍西药处方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2400份西药处方中,药物配伍有不合理之处或出现配伍禁忌现象共计148份,总共占6.2%。其中,抗生素类不合理应用类型主要包括氨基糖苷类、第一类和第二类头孢菌素与头孢噻吩、和杆菌肽以及氯霉素联合使用;青霉素G与头孢拉定联合使用;林可霉素、氯霉素和红霉素三药联用;喹诺酮与美罗培南联合使用。其他类不合理应用情况包括吗丁啉与颠茄联合使用;氟哌酸与乳酶生联合使用;复方新诺明与酵母或者维生素C联合使用;氨茶碱和普萘洛尔联合使用;碳酸氢钠与呋喃妥因联合使用等。所有不合理用药处方中,用法不当所占比例最高,其次分别为药理拮抗、用药剂量不当和重复用药。结论西药合用不合理是引起西药治疗副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用药过程中要坚持以药物理论为指导,促进合理用药,保证联合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促进患者身体痊愈。

  • 标签: 临床西药应用 多药合用 处方配伍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狂犬疫苗接种后所发生的不良反应的种类,并对本市疾控中心发生的一个病例进行了分析

  • 标签: 狂犬疫苗不良反应过敏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儿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入选本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抗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检出报告50例儿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者作为研究对象,而后对其基本信息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0例儿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者中男性有28例、女性有22例,其中以婴儿期占比机率最高达到54%。50例儿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者经抗菌药物分类后发现,以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最多,共27例,达到54%;给药途径方面以静脉滴注后发生不良反应最多,共45例,达到90%;给药时间方面以连续用药1-5d后发生不良反应最多,共36例,达到72%。50例儿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者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主要为皮肤系统,占比为52%,多表现为皮疹、药物性皮炎、瘙痒等。结论:婴儿期儿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最高,且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较多,同时静脉滴注与连续用药均会引起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系统不良反应,应以此为依据加强临床观察与防范工作。

  • 标签: 儿童 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