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对旅游本质的正确认识是关系到旅游学科建设和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命题,然而这一问题在学术界至今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从哲学的视角来辨析,旅游的本质应是“体验”,即旅游者的异地身心自由体验。将体验视为旅游本质的理由是:体验是旅游现象所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最稳定的共同属性,体验是旅游现象区别于其他现象的独特属性,体验是规定和影响旅游现象中其他非本质属性的根本,体验是旅游活动产生、变化及发展的依据,这些理由符合哲学关于本质研究的特点及规定性。

  • 标签: 旅游本质 身心自由 体验 哲学辨析
  • 简介:本文系统论述了当代旅游文化的核心内涵,明确指出:当代旅游文化是消费性文化、生活文化、资本驱动型文化和创意文化,并提出把握当代旅游文化创意的6个必备要素。

  • 标签: 当代旅游文化 资本驱动 创意
  • 简介:以前曾经见到过一册文金祥所编的《清官海错图》故宫出版社,二0一四午九月一图录;

  • 标签: 清官 解读 出版社
  • 简介:伴随着边疆形态的演变,中国边疆学经历了由“文化范式”“疆域范式”到“民族范式”的转换,未来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区域范式”。在“区域范式”下的中国边疆学建构中,“腹地—边疆—周边”的观察视角和“大—中—小边疆”的层次划分构成了“硬核”。中国边疆的典型事实构成了相应的“保护带”:地广人稀、人口年轻、财政转移、第一产业发达,边疆县在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中表现突出等。通过运用正面和反面启发法,将为中国边疆学的学科建构提供支持。

  • 标签: 中国边疆学 科学哲学 范式 硬核 典型事实
  • 简介:本文采用诠释学文本解读的方法,通过对20世纪两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一赖特和柯布各自提出理想城的语境与文本进行分析,解释了光明城与广亩城的城市形态结构与建筑师各自的世界观与思维方式的内在关系。光明城反映了柯布的二元辩证思维观。广亩城反映了赖特的有机整体观。文章最后对二者的乌托邦式规划理论进行了哲学批判,分析了其中的矛盾性主要在于对城市、市民及二者关系的认识论缺陷。

  • 标签: 理想城 城市规划 现代主义 辩证 有机
  • 简介:北宋汀州最早出现了“虎耳有缺”的记载,并且将之与老虎吃人联系起来,认为虎每食一人,则耳成一缺。本文试图从环境史的角度提出一种猜想,认为虎耳上的缺口乃“伤口”,“两耳如锯”则是说此虎伤痕累累。这些都是老虎生存竞争的结果。而老虎生存竞争并在身上留下缺口至宋代时为人所留意,则又与唐宋时期的人口增长,经济开发,以及植被的破坏有着密切的关系。虎耳有缺如锯也可以视作环境恶化的标志。同时,古人对虎耳有缺的观察及其解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生物知识增长的机制,以及宗教文化在传统中国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 标签: 宋代 汀州 环境史 佛教
  • 简介:湖南常德市的太阳山是一块富有传奇色彩的圣地,常德市人民政府为了充分展示绚丽多姿的太阳山文化,弘扬人民群众对光明和美好未来执著追求的精神,近年来把太阳山的开发建设纳入文化名城的创建范畴。除了重建一批寺庙宫观和人文景点外,最有影响、最富魅力的建筑是规划重建中的标志性宫殿——太阳殿。本文从太阳殿的“图”和“底”入手,解读该建筑的艺术特征,展示出一座图底和谐,道法自然,具有当代气息的和谐建筑.

  • 标签: 太阳殿 图底关系 建筑艺术 和谐
  • 简介:长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湖湘文化的策源地,而今,她却作为时代弄潮者被人们牢记。而这种局面的出现,正是由于她与文化一词紧密相连。对于长沙的领导和长沙人民来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资源。湖湘文化纵横流长,开放兼容,在发展中不断汲取创新的活力。长沙集湖湘文化之精华,大力开发文化资源,文化产业走在了中部城市的前列。

  • 标签: 文化产业 “十一五”期间 长沙市 湖南 政策解读 城市核心竞争力
  • 简介:他是一个下肢不能行走,却十几年来致力干民间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人;他是一个收入不高,却把自己大部分的收入捐献给社会,倾情帮助弱势群体的人;他是一个残而不废,生活乐观向上,最大化寻求自我价值体现的人,他就是山东枣庄轩缘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中良先生。十几年来,他以“纳艺聚贤,弘扬民族文化”为宗旨,倾注全力抢救、挖掘,整理、传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吸收民间艺术家加入到公司中,壮大公司规模,传承民间技艺。目前,已经挖掘、整理的民间艺术有:泥塑,石雕、根雕、竹雕、瓷雕、剪纸、盆景、烙画、土陶艺术、民间唢呐、鲁南大鼓和皮影戏等。

  • 标签: 民间文化 历史记忆 鲁南 民间艺术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 解读
  • 简介:披巾,在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中国人喜欢围在脖子上称之“围巾”、阿拉伯人喜欢系在头上称之为“头巾”、西班牙人则习惯于披在肩上称之为“披巾”。曾应明以一条小小的披巾为突破口,创造了湘绣艺术行销国际市场的奇迹,进而相继创办湘绣城、青竹湖接地和民间工艺美术学院等一系列事业,创造了一个民间工艺生产、管理、

  • 标签: 湘绣 解读 工艺美术学院 民间工艺 阿拉伯人 西班牙人
  • 简介:旅游审美观照的发生有赖于旅游审美主客体自身所具有的条件,其一是旅游审美的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其二是旅游审美主体心理机制的建立,其三是作为旅游审美对象的客体具有感性形式并能够作为感性形象自由显现。也就是说,旅游审美观照的发生,主体需要具有审美观念和审美感觉,不被种种实用的、功利的观念所占据;客体必须是可以被感知的实际的对象,具有丰富的美的潜能。这两个条件总体来说就是要求:主体要心“虚”,客体要物“实”(具有实在形象);虚以待物,实可入心,虚实综合作用便发生了旅游审美观照。旅游审美观照发生的过程就是主体的拟物化以及客体的拟人化的生成过程。

  • 标签: 旅游 审美观照 哲学
  • 简介:关于地方文化意义的研究在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全球化背景下,地方的意义正在被全球性力量中和与消解。在这种断裂之下,原有的对于“地方性”的想象反而在认同形成的过程中被不断加强。本土社会力图在一个“时空压缩”的“超空间”时代中,保存其自身基于地方意义的身份认同。哈维认为,一切基于地方意义形成的认同都是反动与禁锢的。他提出,应从资本运作的角度出发,理解地方差异的形成,从而理解地方建构中的社会关系与权力关系的建构。但马西则在批判哈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全球(进步)的地方感理论,指出应从多样的社会建构出发,理解地方性的形成过程。马西认为,地方的本质特点包括:开放以及与外界密切的社会联系;地方本身是一个过程,认同在不断的再建构过程中;地方内部具有其认同的多样性;进步的地方感并不否认地方性的存在等。基于马西的进步地方感理论,研究通过对广州关于移民以及粤语传承问题讨论中出现的话语进行的文本分析,指出广州本地社会在上述讨论的过程中,其少部分话语已经呈现出进步地方感所批判的禁锢性,因此需要在重新认识地方的过程中加以修正。

  • 标签: 地方 地方认同 全球(进步)的地方感 哈维 马西
  • 简介:在西方经济地理学宽泛的文化转向浪潮中文化因素从"常量"转而成为"变量",文化等非经济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新的研究焦点。在此过程中,新经济地理学家解释世界的理论不再强调镜射世界的能力,不再将"无视角视界"作为隐喻的蓝图,反而强调将自身置于作者地位的重要性,承认科学家的背景和它能影响其所知的及其诉说的内容,即"有视角视界"。后现代主义解释学认为科学家是以感兴趣的方式以社会环境限制的方式参与知识的理解、创造过程,新经济地理学受其影响强调探讨,认为理论一直是处于争论的状态,一直是处于探讨过程中的。新经济地理学不主张提出客观唯一的叙事,也难以做到,这也正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

  • 标签: 新经济地理学 文化转向 可视性 解释学 后现代主义
  • 简介:山高不足百米,但因陶公庙之盛名而印证“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之说。

  • 标签: 道场 解读 古庙 长沙 中国
  • 简介:以同为东亚文化之都的宁波和韩国济州作为考察对象,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关于遗产地阐释和展示的宪章为考察基准,分析探讨了中国宁波与韩国济州世界遗产地(点)解读的东方实践及对比,寻找差距,并提出完善策略。

  • 标签: 世界遗产地(点) 解读 阐释 展示 宁波 济州
  • 简介:文学文本中隐藏着地理“密码”,通过特定理论解读文学文本,地理学者可以窥见某些重要的人地关系和社会地理问题。“想象的地理”理论是文学文本解读的重要工具,文章通过梳理依托这一理论解读文学文本的英文地理文献,发现该理论的引入使文学文本的地理学分析逐渐产生后殖民主义分析流派,而地理学者在运用这一理论解读文学文本时,也从想象地理的异质性和物质性、想象地理的社会建构与重构、想象地理的地方特殊性和情境特殊性、想象地理与性别和性取向的关联等方面拓展了该理论,此外,地理学者还探讨了文学体裁对想象地理的影响。通过这样一个知识脉络的梳理,文章冀图对中国地理学者解读文学文本提供一个借鉴。

  • 标签: 文学地理学 想象的地理 文本解读 后殖民批判 萨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