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正>泰山民间工艺最有代表性的有玩具、盆景、根艺三大类。泰山民间玩具的制作材料有竹、泥、皮、石、布等。泰山竹龙是泰山民间玩具的代表作品,由泰城中胜街何家创制。何家世代为手艺人,祖籍平阴,迁来泰城后即开始作竹龙,传至何相忠已是第六代,有三百多年历史。竹龙制作取泰山之阴大津口,柴草河一带出产的泰山绵竹。趁青鲜之际加工。整个制作过程有七十二道工序,繁杂而精细。主要步聚是:1、截料。从竹节两端锯下充作龙身。2、熏烤。以棉捻子点燃豆油烤灸龙身,使其变黑。这样如上漆一样光鉴,且不褪色。这是泰山绵竹独有特点,其它竹种烤黑后能擦掉。3、弯爪。泰山绵竹在竹节处有双杈,而其它竹种是单杈,烤弯后正好充作龙爪权。4、上串。把一节节龙身钻眼,以铁丝固定,一般是6—8节。5、上头。龙头一节较粗,刻上嘴、牙、眼,点染上色,加上铁丝挠着红绒球的龙须。6、纹身。以特制针扒子在龙身上刻出一片片龙鳞。再经过刮磨整形,就是一条形神兼备的

  • 标签: 泰山 民间玩具 民间工艺 孔尚任 上水石 制作材料
  • 简介:在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高涨时,笔者拜读了鲍家虎先生主编的《齐鲁特色文化丛书·工艺卷》。整套丛书总共有:工艺、服饰、民居、节庆、音乐、舞蹈、戏曲、杂艺、饮食、礼仪、人物、名胜等十二卷,于2004年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是山东省委宣传部实施的大型文化积累工程。其中工艺卷是其中最厚的一本,约有四十八万多字,共分绪论、陶瓷、琉璃、雕刻、塑作、金属工艺、编织、刺绣、印染花布、年画、剪纸、农民画、玩具、木偶、皮影、灯彩、纸扎、风筝、工艺画、根艺、盆景、其它工艺等二十多篇章。

  • 标签: 金属工艺 特色文化 丛书 齐鲁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积累
  • 简介:<正>潍坊是一个有着古老的文化的城市,过去手工业比较发达,工艺品颇多。如:仿古铜器,核雕、嵌银漆器、拓片、刺绣、风筝、灯彩、绒绣木版年画、泥塑、面塑、布(泥)玩具、国画、屏风、褐裱等十几个品种,几百个花色,非常丰富。解放后,政府为了更好地继承发展我市的传统工艺美术事业,把一些工艺美术艺人组织起来,于56年成立了潍坊工艺美术研究室。61年改为工艺美术研究所,72年开始恢复发展至今,

  • 标签: 传统工艺美术 民间工艺品 研究所 木版年画 潍坊 继承发展
  • 简介:一、桥头村基本情况桥头村位于江西省中西部地区,与湖南的茶陵交界,隶属吉安市永新县才丰乡管辖。村庄离永新县城大概有七八里路程。村后有连绵的丘陵,丘陵后面紧接着与井冈山原始森林相毗连,森林资源丰富。村前是一块直径三华里左右的盆地,盆地四面环山,只有一条涧水从东面弯弯曲曲地流出去,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才沿着涧水修了一条沙子路通向外面。村西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中型规模水库——洞口水库,

  • 标签: 制陶工艺 原始森林 中西部地区 江西 永新县 吉安市
  • 简介:杨家埠是一个民间工艺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村落.久享盛名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以此为渊薮,蜚声海内外的潍坊风筝从此腾飞,并且二者以此为沃土,日后成长为民间文化宝库中闪烁着奕奕光辉的两朵奇葩.除此之外,扎花灯、核雕、根雕、嵌银、草编、泥塑、布玩具等民间工艺也在杨家埠民间艺人的精心栽培下得到发展和壮大.直至今天这些传承了几百年的民间工艺在杨家埠仍然盛行不衰.杨家埠村及其以木版年画和风筝为代表的民间工艺文化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而且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高品位、高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基础.

  • 标签: 杨家埠村 中国 山东 民间工艺 文化旅游开发 旅游价值
  • 简介:前言近年以来,古玉器研究的领域有愈来愈广、愈来愈深的趋势,研究的成果也愈来愈丰硕。有些学者从地质学的领域出发,运用各种实验方法来分析、讨论玉料的来源问题、并且使用矿物学原理来分析、说明古玉器的次生变化的因素;也有引用史籍、经典中的记载来剖

  • 标签: 玉器 雕琢工艺 微痕迹 微痕分析 断面研究 考古研究
  • 简介:本文讨论并分析了盐类,大气环境,温、湿度等因素对陶质文物的影响,对有关陶质文物的保护方法作了简要综述,同时介绍了一些个人在加固陶器中的体会

  • 标签: 陶器 加固 文物保护 高分子材料
  • 简介:<正>一、命名方法方法规定了本院所藏瓷器标准化命名的顺序与内容.本方法的编写着重考虑到电脑检索的方便,也照顾到其它方面因素.本方法的编写参照采用GB1.1——87《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国家标准局1987—01—28发布1987—1O—01实施·中国标准局出版社1987年7月第一版).1、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博物馆藏中国产瓷器编目卡的正式全称定名.2、方法的基本构成

  • 标签: 官窑 瓷器 命名方法 南京博物院 天青釉 标准化
  • 简介:<正>西方法律在近代中国的最早传播,应该是林则徐于1839—1842年主持翻译的《各国律例》,这是我国最早简略介绍西方近代国际法的中文译著.继其之后,在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志略》、梁廷(木丹)的《合省图说》以及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中,都洋溢着对英美等国的立法、司法的介绍之言.尽管他们的介绍极为零碎、肤浅,但毕竟给闭塞、沉闷的中国社会透露了新鲜信息.如果说,自从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的交流仅限于西方的“船坚炮利”,那么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迁和“师夷”思想的发展,到了19世纪60至90年代,中西文化交流便扩展到器物技艺、自然科学和少量的社会科学方面,并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在“器可变,道不可变”的文化选择取向的规定下,西方法文化作为一种“治之具”、“应世事”之用的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其传播媒介主要有以下三种:

  • 标签: 西方法文化 早期传播 国际公法 近代中国 译书 郑观应
  • 简介:中国的民俗学在近十几年来似乎处于某种尴尬的状态。

  • 标签: 民俗学 历史 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