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9 个结果
  • 简介:1965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现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满城县北庄清理了一座东汉墓,墓内出土了一件精美的错金银抱鱼钩,与此钩同出的还有"长宜子孙"八鸟镜、铜龟蛇形砚滴、五铢钱和楼、灶等陶器.现将带钩介绍如下:

  • 标签: 错金银抱鱼带钩 中国 文物考古 纹饰 造型艺术
  • 简介: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新疆藩司王树楠在迪化郊外的水磨沟机器局(兵工厂)中设立银元局,开始用现代机器铸造银元。这种银元名为“饷银”。取名的由来是因为新疆是我国西北部的边境省区,驻防的军队较多,军饷开支是财政支出的主要项目,故内地各省拨解来的财政补助款叫协饷。

  • 标签: 银元 银币 由来 西北 新疆 设立
  • 简介:村墓地是近年来周代考古的重大发现,发掘者认为,该墓地为芮国墓地,年代从西周晚期一直沿用到了春秋早期。笔者综合目前已经发表的材料,认为该墓地并未见到西周晚期的遗存,已经发掘和公布的材料,年代均集中在春秋早期偏早阶段;而且仅有南区的墓道的大墓与芮国相关,从出土遗物来看,北区大墓与芮国没有直接的联系。南区大墓中,M27组是芮桓公和两位夫人的墓葬,是芮伯万返回芮国之后,其父母芮桓公和芮姜被驱逐到梁村一的结果,M28墓主是芮桓公到达梁村之后,新立的下一代国君;而北区发现的大墓性质复杂,与南区大型墓葬关系不明。

  • 标签: 梁带村墓地 年代 性质
  • 简介:广布于海内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家人,被称为世界东方的“犹太人”,他们是中国汉民族中的七大民系之一。四川是中国大陆客家分布最多的五大省分,现有客家人约250万。成都的东郊和东北郊,是四川客家的最大腹心聚居区,俗称“东山区”。浓缩了四川客家文化精华的古镇洛,则是这个腹心区中的腹心,并由此被专家们誉为“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

  • 标签: 客家人 古镇 汉民族 犹太人 客家文化 东北
  • 简介:1987年2月,靖安县广播电视局在县城东门钱家山建造电视差转台时,出土了一件带有图案的陶纺轮,残损。该纺轮系红砂陶,质地坚硬,表面光滑,扁鼓状;一头大一头小,纵剖面呈梯形,大头直径为5、小

  • 标签: 电视差转台 陶纺轮 靖安县 红砂 城东门 广播电视局
  • 简介:成都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古城之中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历史遗迹。在这些年的文化建设中,政府比较重视体现成都这一方面的特点,在城市规划中也作了不少努力。但是,由于工作的覆盖面太广,难免有所疏漏,对某些具体古迹的保护尚待采取更恰当的措施。比如,有名的支石受到的重视尚嫌不足。虽然曾有一些文章对它进行过考证,但关于它的误解并未消除。本文对种种说法作了辨证,使它尽可能以本来面目让现代人了解,以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 标签: 风雨 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遗迹 文化建设 城市规划 本来面目
  • 简介:晚清列强削坚船厉炮轰开了闭关自守的国门,清廷被迫“统一圜法,挽回利权”,统一印钞,控制财权。旧钞大清银票质量较差,伪造滋生,信誉低下,宣统三年(1911年),引进西洋先进技术,印制了第一套钢版雕刻、凹版印刷的钞票大清银行兑换券(图1)。

  • 标签: 钞票 大清银行 先进技术 凹版印刷 清廷 财权
  • 简介:山东省博物馆所藏的这件镶宝石金扣。1971年出土于邹县明鲁荒王朱檀的墓葬,是该墓出土的两条玉带之一。其通长20.6、宽10厘米。扣体金质,呈椭圆花边形,扣体上透雕双层花叶,其上镶嵌各色宝石,绚丽光彩,恰似一朵盛开的鲜花。

  • 标签: 宝石 省博物馆 出土
  • 简介:七十年代初,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和吉林省博物馆考古队,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对大安市汉书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根据汉书遗址的地层和文化内涵,区分汉书遗址有两种不同文化层互相叠压,下层文化称汉书一期文化(相当于西周至春秋时期);上层文化称为汉书二期文化(相当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发掘出居住址、灰坑、窖穴遗迹及大量鱼、兽骨骼、陶器,青铜器、刀、环、扣、羊牌饰等遗物,被学术界定名为“汉书文化”,为中国北方青铜文化的代表性遗址。它是继50年代初命名的吉林地区的“西团山文化”之后,在我省西部命名的第二个青铜文化。

  • 标签: 吉林 汉书文化 白城市 汉书遗址 古代文明 考古学
  • 简介:在汉代压胜钱中,许多钱上有钩图案。《中国钱币》2010年第3期发表了刘春声先生题为《趣味盎然的早期压胜钱》的文章。文中介绍了五枚汉代压胜钱,其中三枚都有钩图案。那么为什么汉代压胜钱上会有钩图案,这种图案代表什么含义,它为我们研究此类压胜钱的性质、用途和断代提供了怎样的依据和启示,本文试谈一点浅见。

  • 标签: 图案 汉代 《中国钱币》 2010年 断代
  • 简介:2000年5月,正定县一农民在自家门前铲土时发现一枚铜权。此权合范铸造痕迹明显,倒梯形方钮(钮已断),圆肩,权身呈上大下小的椭圆形,束腰,足部外撇,上有叠涩层的弦纹。腹部阴刻竖行铭文“丕八”两字,右侧两竖行阴刻铭文模糊不清。权身虽无纪年,但……

  • 标签: 纪年 铭文 元代 文物 正定县 发现
  • 简介:磁州窑是宋元时期我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其中心窑场在河北省邯郸地区的观台、彭城一。磁州窑产品素以丰富的装饰手法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著称于世,“由于它的技艺成就而影响到其它各地瓷窑,形成了一个范围广大的‘磁州窑系’”。磁州窑产品分布广,产量大,但有确切纪年的器物并不多见。河北省文物商店收藏的宋元磁州窑瓷器中,有两件墨书题记,现介绍如下:磁州窑白釉剔花枕高10.5、长26.4、宽17.4厘米。长方八角形。枕面后高前低,后立面有一个气孔。胎质粗松,呈浅红色。胎

  • 标签: 磁州窑 白釉 剔花 文物商店 宋元时期 河北省邯郸
  • 简介:拜读《中国钱币》2008年第4期发表的《“宝苏”机制制钱铸地探寻》(下简称“探寻”)一文,该文结论是“江南制造局才真正是‘宝苏’机制制钱的唯一铸造地”。笔者据现有史料和钱币实物研究,对“探寻”的结论不敢苟同,“宝苏”铸制钱应该是多地铸造,“探寻”指为唯一铸地的江南制造局并非是“宝苏”铸制钱的主要铸地。

  • 标签: 制钱 铸造 《中国钱币》 制造 江南
  • 简介:悬挂在古建筑上的附属文物楹联匾额属于小木作艺术,是实用较强的艺术品,其沿用从秦朝到清代,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是古代制度文化、艺术文化和文字符号的综合性产物。它集书法、文学、石木雕篆彩画漆饰艺术技法于一身,与古代建筑相得益彰,并造就了内涵丰富的古代联匾文化。

  • 标签: 圣母 晋祠 古代建筑 制度文化 封建社会 文字符号
  • 简介:<正>楚帛书是现已发现最古老的数术书。这种书让现在的人读起来当然莫名其妙,但在古代却是流行读物。它与地下出土的大批日书是同一类。后者虽然现在只有睡虎地秦简《日书》发表,但将来陆续公布,势必会形成一种专题研究。那时我们将会看得很清楚,楚帛书的研究是它的开端。过去我对楚帛书做过一点研究:1980年写成《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中华书局1985年,下简称《子弹库》),1988年写成《〈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补正》(中国

  • 标签: 帛书 睡虎地秦简 弹库 专题研究 数术 日书
  • 简介:中国有着悠久的陶器制造史。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利用天然物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彩陶是制陶工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彩陶文化又是原始农业、畜牧业生活的产物.是原始先民对大自然长期观察的结果。他们把自己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等活动逐步反映在陶体上,陶器便有最初的现实需要逐步往精神方面的诉求发展.也就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彩陶。

  • 标签: 陶器 赏析 彩陶文化 生产生活 天然物质 文明发展
  • 简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管形金属火器的国家,中国古代对火器的使用和研究已有很高的水平。珍藏于榆中县博物馆的明代旋风铜炮和马上“佛朗”铳筒,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 标签: 旋风铜炮 马上“佛朗机” 铳简明代
  • 简介:本文介绍了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征集的部分铜质钩,对其形制特点、装饰技法和制作工艺进行了分析,并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这批战国至两汉时期的钩进行了分类分期的研究.

  • 标签: 带钩 青铜器 邯郸市 文物研究 文物保护 研究所
  • 简介: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新疆布政使王树楠看到西方列强多采用金本位制,而新疆财政专恃协饷,遇有协饷不足且不能按时汇到时,即无法应付。又因帝俄以其金币居奇,而新疆本地亦产砂金,于是于五月奏请采购砂金试铸金币,“辅助饷糈之不济,顾市面之流通”,故币名“饷金”。铸币工作由王树楠派巡检蔡世长等四人,在迪化城外水磨沟机器局督匠铸造。当时铸造的金币分一钱、二钱两种。

  • 标签: 金币 西方列强 晚清 铸币 新疆 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