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1 个结果
  • 简介:自从1982年意大利发行第一枚内外圈双金属币(KM111)以来,这种币型立即为全世界所仿效,形成了“双金属币热”。

  • 标签: 双金属币 集币俱乐部 种类 价格
  • 简介:清初秀才蒲松龄(1640~1715年)的代表作《聊斋志异》,有一篇名叫《蒋太史》的纪实文言小说,写的是清顺治四年(1647)探花蒋的轶闻逸事(太史是明清翰林的别称),文中充满着佛教的因缘学说。蒋其人并非出自蒲柳泉先生的杜撰,历史上确有真人真事。蒲松龄与蒋是同时代人,他的创作态度是严肃认真的,而不是“妄言妄听,记而存之”

  • 标签: 蒋超 《峨眉山志》 地方志 清朝 佛教文化
  • 简介:著名考古学家、教育家、中国历史博物馆前馆长、湘鄂豫皖四省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俞伟先生,于去年12月病逝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在他离世后的这段时间里,回想起同他在湖北考古的日子里,他那不知疲惫地坚持考古实践,艰苦地探索楚文化的执着精神,一幕幕感人情景又浮现在了我的眼前,心情难以平静.

  • 标签: 俞伟超 楚文化 考古工作 考古学家 随葬器物 九口堰遗址
  • 简介:2002年岁末。我去西安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返回北京后,感到从未有过的疲乏无力,且随时间推移日渐加重。去校医院抽血化验结果堪忧。因为1月15日还有一门本科生的课要考试,我只好强忍着去监考。

  • 标签: 俞伟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老师 学术研讨会 丝绸之路 校医院
  • 简介:12月9日,国家文物局和国家博物馆有关领导、来自全国各省市70多家考古文博单位的文物工作者以及广州文博界的同志近300人在广州市殡仪馆为著名考古学家、教育家、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教授开了一个简单而隆重的追悼会,含泪送别俞先生。俞先生遗体随后在广州火化。

  • 标签: 俞伟超 国家文物局 国家博物馆 中国 广州市
  • 简介:2006年9月,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武汉市武昌区梅家山发掘了一座方形砖室墓。墓中出土遗物丰富,包括一批精美的白釉瓷器、八棱体漆木葬具、木法器等。其中,八棱体漆木葬具和木法器为考古第一次发现。由塔铭可知,墓主为五代杨吴国高僧惠大师。

  • 标签: 武汉市 梅家山 五代 超惠大师墓
  • 简介: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本刊记者采访了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文。王文就龙门石窟申报成功的意义以及如何以此为契机加快发展洛阳旅游业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 标签: 王文超 龙门石窟 世界文化遗产 旅游业 中国 河南
  • 简介:依据慧琳《一切经音义》确定敦煌本《慧往五天竺国传》题名,是学术史上一大功绩,学界多将此首定之功归于罗振玉。本文认为敦煌本《慧传》的题名首定者并非罗振玉,而是伯希和。本文回顾了伯希和研究慧琳《音义》及其中所记《慧传》之经历,认为伯希和于1904年上半年发表的《8世纪末从中国入印度的两条线路》一文,显示他已熟知慧琳《音义》中所记《慧传》的85个词汇。当伯希和于1908年3月23日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里第一次翻阅《慧传》残卷时,当场确定了其内容。当伯希和于1909年9月在北京接待罗振玉等中国学者时,曾展示敦煌本《慧传》残卷,并透露其依据慧琳《音义》确定《慧传》的结果。罗振玉《敦煌石室书目及发见之原始》、《莫高窟石室秘录》两文中,均承认敦煌本《慧传》题名系由伯希和根据慧琳《音义》确定。但罗振玉等编《敦煌石室遗书》,在谈论敦煌本《慧传》定名问题时,已不再提及伯希和之名。此后,学界一直误以为罗振玉依据慧琳《音义》确定敦煌本《慧传》题名。本文认为,学术史研究应追本溯源,还原历史真相,尊重历史事实,确认伯希和是第一个依据慧琳《音义》确定敦煌本《慧传》题名的学者。

  • 标签: 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一切经音义伯希和 罗振玉
  • 简介:甲骨卜辞的“雀”与传世文献和战国竹书中的“傅说”有诸多相似之处。第一,生活时代相同,均是武丁早期属臣;第二,其名皆与鸟有关,且从音韵上能通假;第三,主要事迹相仿,是武丁重臣,多次参与祭祀和征伐,特别是都曾征伐“失”国;第四,所居区域相近,都在晋南豫西一带。故“雀”当即“傅说”。

  • 标签: 传世文献 战国竹书 卜辞 傅说
  • 简介:侄儿偶见人钥匙串上挂枚古币。就请对方解下看看,是枚从未见过的古币,即问卖不卖。对方见侄儿是个中学生,反问道:“你买得起吗?收古董的出我20元,我没卖。”侄儿想,可能是稀有币,会有相当价值,机会偶然,不能错过,即说:“我出你40元!”同学惊讶,40元买枚生锈铜钱,还以为开玩笑。物主说:“卖!”说是挖地基时偶得,白拣40元。

  • 标签: 收藏 中学生 古币 对方 古董
  • 简介:甲骨文中的“菔”字是象形宇,典型字例可参看《甲骨文合集》的320、473。《说文》云:“菔,弩矢菔也。从竹,服声。《周礼》仲秋献矢菔。”卜辞的“菔”字用为祭名,又是一种用牲方法,读为“副”。《说文》云:“副,析也。”《山海经·中山经》云:“其祠泰逢。勋池、武罗,皆一牡羊,副。”郭注云:“副,谓破羊骨磔之以祭也。”又,《说文》云:“磔,辜也。”《史记·李斯列传》云:“十公主砘死于社。”《索隐》云:“磔,谓裂其肢体而杀之。”……

  • 标签: 殷墟卜辞 甲骨文合集 《周礼》 象形字 典型
  • 简介:在汉代画像,最常见的布局是“对举”,即构图两相对应地布置。如:日神与月神、伏羲与女娲、天禄与辟邪、青龙与白虎的对举等。这种布置方式有的是因两个构图中心的需要、有的是方位的原因等,更多的则带有哲学寓意——阴与阳的统合等,这些问题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为便于进行这篇文章下面的探讨,我们将这种“对举”现象姑称为汉画中的“二”。

  • 标签: 汉代画像 “三” 布置方式 对举 “二” 构图
  • 简介:《山海经》里的《海外》和《大荒》两经;笔者以为是同一部书的两个不同版本。上古书籍在传抄过程不断增删改易,是常见的事,所以很古的书中也会混进稍晚的材料。该书主要是我国西部的地理书,大致以昆仑为中心,分为东南西北四部分。从内容来看,《海外》四经所记比较原始,并且有系统性;而《大荒》四经则次序杂乱,又混进一些较晚的材料。不过,有些信息却十分珍贵,能弥补《海外》之不足。

  • 标签: 《山海经》 《海外》 《大荒》 历史地理学 成都市 中国
  • 简介:地处三国古战场的宜昌市(古夷陵之战遗址),近几年出土了许多古钱。但很多古钱被送入废品收购门市部。甚至当作炼铜的原料,化为乌有。本人业余爱好收集古钱币,对此深感可惜,于是克服困难,争取多方支持,尽自己的努力,在有限的范围内,尽力抢救出一批比较少见的古钱,这里仅列出数枚,供读者参考,亦希望有关单位为保护国家文物而努力。

  • 标签: 古钱币 夷陵之战 秦半两 废铜 五行大布 炼铜
  • 简介:古城保护保护些什么?文物古迹是看得见、摸的着的硬件,受到各方的关注理所当然。但是,古城的保护不应该单单局限于此。罗哲文先生在中国当代古建学人第三届“兰亭”叙谈会上,又特意提出了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问题,他说:北京如果只有长……

  • 标签: 古城保护 街道问题 文物古迹 街道格局 棋盘式格局
  • 简介:今年岁次乙酉,依照中国传统就是鸡年,特拓示宋铸雄鸡生肖钱,以飨读者,并祈诸君鸡年大吉。所示生肖鸡钱出自我国早期铸造最为精美的一套生肖币.主要特点是动物形象生动,构图饱满,且传世稀少。在收罗宏富的丁福保《古钱大辞典》仅列蛇、虎二种。就笔者井见,目前公私庋藏约为10种,尚缺猴、羊二种。该钱除了钱体厚重,另一个共同点即穿背均为棱穿。为官炉所铸。

  • 标签: 生肖 斗鸡 宋代 中国传统 形象生动 主要特点
  • 简介:中国的吉祥文化源远流长。“吉祥”二字最早出现在《易经》:“变化云为吉事有祥”。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寄托愿望的“怪兽”与“鸟身”的雕刻绘画。华夏民族形成后,“龙凤”图腾被视为最受崇拜的象征。尧舜时代有象征吉祥的山、河、日、月、星、龙等纹样用于服饰。商周社会,在青铜器上盛行鱼、龟、龙、风、象、虎等纹样用于服饰。自秦汉以来,吉祥瑞应之说风行,便建立起完善的吉祥象征体系,

  • 标签: 洛阳市 地方民俗 吉祥文化 吉祥图案 吉祥行为
  • 简介:遗址的“地面”及其清理赵辉(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本文讨论的是遗址的地面。在遗址的堆积,它是一种现象;在地层学上,它是一个概念;在考古学研究方面,它有其独到作用。因而在实践上,也有针对它的工作方法。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它都不是一个全新的东西,只是...

  • 标签: 传统地层学 八里岗遗址 地层单位 人的行为 行为模式 地层关系
  • 简介:近来笔者曾见三品方足布,据云是1995年河南省济源县出土大量货币的劫余。三品铭文似乎均未见已往箸录,弥足珍贵。本文重点讨论其中“昌”,顺便介绍“中子”。至于“珏”字方足小布,详见另文①。

  • 标签: 中昌方足布 铭文 古钱币 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