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5 个结果
  • 简介:1993年重新出版的李瀚忱《破除迷信全书》,在“天后”条中,着重批评了郑和下西洋推行天后迷信。书中写道:“到明朝永乐年间,加封为天妃,并在京师立庙,以后晋封为天后,直到如今。仍称为天后宫。细写明初所以这样推崇这位隔世的女子,乃是当宋时既有此种邪说流传于社会,而成祖时又遣三保太监郑和乘船由南洋历印度,至非洲东岸,招抚海外诸国,……。当时郑和唯一的护身符就是这位隔朝的女子;每逢狂风陡起,他就拿出这位女子来,安慰士卒的心。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护身符 后晋 南洋 明初 招抚
  • 简介:一、完善客家话文字表述关乎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由神州大地成千上万地域文化滋养、汇聚而成。其中汉语方言作为地域文化载体,既展示着民族发展与变迁的广泛性、复杂性,传承着人民的多采神理,更维系着一种难于割舍的乡土感情。随着社会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加速,自上世纪初全民持续推广普及汉语普通话,使得滋养方言的乡土地盘不断缩小;当今在城市许多家庭人口中,已基本形成普通话的“一言堂”,即使纯方言地区也不鲜见。客家人所谓“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被认为是老祖宗的遗训而同样式微,难以抵挡社会交流语言“同质化”、“规范化”的潮流。方言的传承不仅表现在口头语言,更依靠文字表述;鉴于方言口耳相传的人群逐步减少,文字表述的传承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许多文化人强调“原汁原味”,大都采用汉字记音,忽视词义,特别是对其中难以表述的方言.各自随意挥洒。致以词害意,令人无法卒读,成为信息交流障碍。

  • 标签: 客家话 汉语方言 城市化进程 汉语普通话 散论 书面
  • 简介:编纂地方志书.被视为著述大业。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曾指出“志中文字俱关史法”、“全书之命辞措字,亦必有规矩准绳,不可忽也。”可见前人修志已充分认识到行文表述与志书质量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视志书行文.这对编修新方志也有重要的借鉴。由于工作关系,笔者接触了一些新编志书.对地方志特别是新方志的语言表述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本文拟就此做一些探讨.

  • 标签: 地方志书 语言表述 方志学家 志书质量 章学诚 行文
  • 简介:多数志书凡例的指导思想表述,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作为文献资料的地方志书,不应该强化它的政治色彩。志书指导思想的表述要保持长期稳定,能经受历史实践的检验。

  • 标签: 志书 凡例 指导思想
  • 简介:县级行政机构,明清时设县衙,辛亥革命后废除,初设民政署,旋又改称县知事公署。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改县知事公署为县政府。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县国民党、汪伪、共产党三种性质的政权机关并存,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国民党两种性质的政权机关并存,称谓均为县政府。志书中如何将这些变化加以区分和记述,是本届修志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翻阅已出

  • 标签: 民国时期 县政府 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党统治 共产党领导 南京国民政府
  • 简介:年鉴在中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虽然曾中断较长时间,但从20世纪80年代初重新兴起以来,也有20多年了。因此在我心目中,在栏目用规范化表述上,栏目规范化表述上,应该是无可挑剔的。其实不然,从目前年鉴的现状不难看出,在栏目规范化表述方面、明显存在着弊端。其主要问题是用“事业名称”还是用“事物名称”作栏目标题上,存在着混乱现象。综观多部(种)地方年鉴的栏目设置,绝大多数的一级目名称设置是好的,

  • 标签: 年鉴 栏目设计 规范化 表述形式 编辑水平
  • 简介:围龙屋是一种典型的客家民居。本文通过对一个客家村落中围龙屋的个案考察,发现地方社会一方面将围龙屋表述为“祖产”,一方面在围龙屋的空间认知上体现出多元性,具体表现在围龙屋作为空间的物理性质、社会关系、象征意义和文化惯习上。“祖产”’的多元性表述是市场经济下复生的个体性和地方性社会网络共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围龙屋 祖产 空间 表述
  • 简介:新疆近年来公开发行的史志书刊中,涉及到1954年建立的自治地方及其建立时间时,常出现错误,主要是对自治地方的称谓和建立的时间、以及乡、区级自治地方不列为自治地方以后的称谓问题上。一、称谓混淆、时间不准。新疆1954年建立了相当于县级的自治州6个,相当于专区

  • 标签: 自治地方 史志 回族乡 建立时间 乌苏县 焉耆回族自治县
  • 简介:一本文所谓的“法律规范功能的原则性”是指:法律规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因其功能需要在逻辑结构上由合理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必要性。本文所谓的“法律规范表述的灵活性”是指:法律规范在具体的法律条文表述上因避免重复表述的简约原则的需要而表现出来的多种可能性。因此,我们既不能以法律规范表述的灵活性来否定法律规范功能的原则性;也不能以法律规范功能的原则性来否认法律规范表述的灵活性。任何事物的结构都是为其功能服务的,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也不例外。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究竟应由哪些要素构成?这需要研究法律规范的功能方可求解。由于法律规范是反映一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由有权立法的国家机关创制的,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定人们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权利、义务的行为规范。可见,法律规范是统治阶级实现其意志的手段,但统治阶级实现其意志时又受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因此统治阶级实现其意志的手段──法律范规的适用也是有一定条件的。由于法律规范是一种行为规范,它必须规定人们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即必须规定人们可以怎样行为,应该怎样行为和禁止怎样行为的行为模式。法律规范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国家强创性,对遵守或者违反?

  • 标签: 法律规范功能 法律后果 逻辑结构 行为模式 原则性 法律条文
  • 简介:<正>人类历史是历史科学研究的对象。史学之成为科学以及它的进一步发展,当然要解决如何研究的问题,但首先必须解决好研究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要准确地弄清它的研究对象及其范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类历史及其包括的内容,曾经作过不少论述。其中有的论断,像从原始社会解体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曾经长期被我国史学界作为历史研究对象的基本指导原则,至今仍有同志坚持只能以此作为历史科学研究的对象;近些年来,又有同志指出,除上述论断外,经典著作里还有像生产力的发展就形成人类的历史、到目前为止的全部历史可以称为从实际发现机械运动转化为热到发现热转化为机械运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人类历史 科学研究 生产力
  • 简介:一本阐释方志观念的新书──简介《区域发展的认识和表述》张权利。兴麒著《区域发展的认识和表述》出版后;受到方志界的好评。北京大学于希贤先上说:“此书文理兼收,古今并重,提出一家之言,能顺理成章,颇有发明创新。”该书分阿部分,涉及方志渊源,方志学指导思想...

  • 标签: 区域发展 于希贤 方志学 方志界 文字记述 指导思想
  • 简介:语言能够表述、贮存与传播民俗。任何民俗事象必然要反映到语言中来,或者是通过语言结构本身来呈现,而民俗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影响语言及其结构,因此,它们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通过对语言民俗关系的研究,可以揭示一个民族或者一个方言区的历史文化的特点和基本面貌。

  • 标签: 民俗 语言 历史文化
  • 简介:把书写行为作为人类学研究对象在西方知识系谱上是较晚的事情。如果将这一视角运用到文献中国观察上,则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学术想象空间。就书写对象而言,山西《铜鞮吴氏人文志》集集体表象史书写和多样性个体生命史书写于一身。就编写者而言,同样也投射了宗族集体心智和执笔者的心智,因而该书是作者及其所归属群体的文化自恋和时代挽歌。就叙事技巧而论,既有直义陈述又有转义陈述,因而必须动用直义阅读和转义阅读两种策略。

  • 标签: 直义陈述 转义陈述 写文化行为 集体表象史书写 个体历史与意识
  • 简介:广西南宁市郊的“扬美古镇”是一个汉族平话人聚居的村落。民国期间曾是繁华一时的商埠。由于祖籍地的不同想象以及语言、经济生活等多方面的原因,当地人的族群认同呈现出某种程度上的多重向度性。文章试图通过对扬美人族群认同现象的田野考察,分析其族群认同的特点及成因,进而探讨族群认同的实在意义。

  • 标签: 族群 族群认同 平话人
  • 简介:1854年,法国遣使会士古伯察出版了《中华帝国纪行》一书,该书对19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产生过重要影响。其英文版问世后,获得了英国舆论的好评。然而,英国驻华外交官密迪乐却对之提出严厉批评,并在次年发表了自己的中国研究著作。有研究者曾将其作为19世纪"表述中国之争"的例证。本文通过对《纪行》、当时英国期刊上的书评以及密迪乐的评论等文本的解读,分析二者的矛盾焦点及矛盾产生的历史语境。

  • 标签: 古伯察 《中华帝国纪行》 密迪乐 西方的中国形象 民族性
  • 简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教育能促使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而未来社会也需要发现、追求、创造美的人。散文具有意境深远、语言优美等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然”情境促使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散文审美能力

  • 标签: 审美能力 “实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情境 高中语文教学 能力的培养
  • 简介: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觉是当今世界共同的时代要求。"它要求"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向世界,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不争的事实是,民族的东西存在着被边缘化的险情。这种感觉不仅外国人有,当我自己倘佯在上海的

  • 标签: 文化自觉 民族文化 中华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 地域文化 现代意识
  • 简介:编校能力是智力技能的一种,是编辑在编校稿件过程中运用的一种智力技能。作为史志工作者,编校能力是开展史志工作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因此,史志工作者要通过学〉--j和训练形成完备的编校能力,使编校能力不断提高。

  • 标签: 编校能力 心理学 史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