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6 个结果
  • 简介:禄,古国名,在今菲律宾禄群岛,很早以前,它就与中国建立了友谊。东汉以后,两国人民之间的贸易交往、文化交流不断,禄群岛发现的我国晚唐时期的陶瓷即是一证。宋元之际,中国商船经常出入禄群岛,商人们经常购买它所产的珍珠携带回国。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十分注意维持和发展中外之间的友好关系,多次派使节出使南洋各国。永乐皇帝即位后,就曾说过:'今四海一

  • 标签: 永乐皇帝 贸易交往 唐时期 宋元之际 文化交流 明朝政府
  • 简介:璜(1664—1723),字滋衡,原籍四川新繁,寓居扬州,为著名学者、遗民诗人费密次子,著有《掣鲸堂诗集》《贯道堂文集》。费璜自称'少负倔强,不能屈意当世'(1),平生以布衣自处。其诗气雄声宏,李调元称'蜀中诗当以费滋衡璜为大宗,其诗如百战健儿,三鼓不竭',时有'少陵风格'。(2)尤擅追摹古乐府,李果称:'滋衡寝

  • 标签: 清初诗人 诗人费锡璜 费锡璜简谱
  • 简介:【释文】躬逢盛世享晚景,子孙服务社会圈。衣食无虑心宽广,闲时还把书来观。高兴时日涂鸦事,好坏不计若散观。欢快人生是如此,九六之身也等闲。

  • 标签: 作品 社会圈 人生
  • 简介:联是我军历史上骁勇善战、智勇双全的猛将,也是刘邓大军中的主将,更是刘伯承、邓小平的爱将。陈联建国后曾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常委,国务院副总理

  • 标签: 建国后 将军 八路军一二九师 邓小平 夜袭阳明堡 司令员
  • 简介:“三”是指北宋散文家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宋仁宗嘉秸初年,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时称汴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竟相仿效。

  • 标签: 散文家 宋仁宗 开封市 欧阳修 士大夫 苏轼
  • 简介: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被日军占领沦为"孤岛"期间,许多文化界名流或撤离或隐居,上海文艺园空旷的土壤上,先后出现了两朵别致的花卉——青和张爱玲。她们迅速走红,成为上海文坛最负盛名的女作家。她们系好友,却又性格不同,文风迥异。如果以花喻人,那么,青是一朵杜鹃花,红艳热烈,豪放明朗热爱交际,朋友很多;张爱玲则是梅花,冷漠倨傲,孤僻苍凉,喜欢独处,朋友很少。青的文字通俗清浅,一目了然,是单纯的白描。无论才华和见识,抑或文字的功力和技巧,青无疑都逊色于张爱玲,然而这些都不妨碍张爱玲欣赏青。张爱玲算得是眼高于顶的人了,但对青却毫不吝惜自己的赞语:"青的文字做到了一种‘天涯若比邻’的广大亲切,唤醒了古往今来无所不在的妻性和母性的回忆,实在是伟大的。低估了青文章的价值,就是低估了现代的文化水准。如果必须把女作者分作一档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作家实斋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这样描述他当年见过的青:我想像中的青,是爽直、豪放和饶有男子汉气概。我眼前见到的却是一个烫着卷发、身着时装的现代佳人,然而我们闭上眼睛,只听她的高言傥论,又活似一个辩才无碍的男子汉了。"

  • 标签: 苏青 张爱玲 上海 女作家 文字 竹青
  • 简介:汉口以商名世,这里的人大多重商轻工,有人说这是一个“不事生产。惟贸易是视”的地方,确有道理。不过,作为一个人口近百万的大都会,光有商业是不够的,少不了一些生产性行当,以满足城市居民衣食住行的需求。所谓百业匠作,大概由此而兴。事实上,早在明清之际,武汉就产生了一批特色鲜明、工艺精湛的手工业作坊,它们各有绝活,各有专攻。诸如蓝田室的雅扇、玉露斋的烧腊、罗天源的帽子、

  • 标签: 手工业作坊 衣食住行 城市居民 明清之际 大都会 生产性
  • 简介:里(1919-2005).中国著名电影导演。原名夏传尧,安徽当涂人。1938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人延安抗大学习。后任抗大文工团戏剧队队长、指导员、副团长。1947年在四平攻坚战中立大功一次。后任武汉军政大学文工团副团长.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副导演。建国后,历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副厂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影协第三至五届理事。导演的影片有《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红孩子》、《刘三姐》,与武兆堤合导《平原游击队》等。

  • 标签: 长春电影制片厂 中国共产党 电影导演 《刘三姐》 中国文联 指导员
  • 简介:我从小喜欢京戏,特别是传统剧目《玉堂春》,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戏中的人物和故事都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所以特别感人。故事发生在山西洪洞县,三就是在洪洞县含冤坐牢的。三在戏剧舞台上说了一句台词"洪洞县内无有好人",更成为人们流行的

  • 标签: 玉堂春 山西洪洞 传统剧目 真人真事 京剧 戏剧
  • 简介:<正>一、政治状况(一)以女性为中心的政治统治“俗轻男子……子从母性”的毗社会是以女性为中心的政治。王是出女性来担任的,“国代以女为王”,“王居九层之楼,侍女数百人,五日一听朝。复有小女王,共知国政”。女王之下有小女王,“其女王死,国中则厚敛金钱,求死者族中之贤女二人,一为女王,次为小王。”女王之重要官吏亦系女性,“女王号为‘宾就’。有女官,曰‘高霸’,平议国事。”

  • 标签: 女王 吐蕃 川西北 世纪初 女性 初探
  • 简介:朋,是一个曾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留下有两处重大痕迹的人。五四运动时,他是发动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曾先后担任了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会长、全国学生联合会会长。1926年9月到江西,出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特派江西党务指导委员时,一手创建了极端反共团体“AB团”,是AB团的主要领导者。

  • 标签: 创办人 五四运动 中国历史 联合会 学生
  • 简介:恭王府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王府建筑群落。'晋斋'是恭王府里最有特色的殿堂之一,关于它的名称由来,以往的研究多认为是恭亲王奕所起,经过考证,笔者认为'晋斋'实则是小恭王溥伟所起。

  • 标签: 恭王府 锡晋斋 奕訢 溥伟
  • 简介:北宋的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被称为“三”,他们都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正因为这个缘故,“三坟”便成为人们凭吊的一项古迹。“三坟”在河南郏县。据1932年重修的《郏县志》载,在郏县城西北45里的地方,有一座小峨眉山。山南麓有一所院落,院中隆起三坟,这就是“三坟”。居中的是洵墓,苏轼和苏辙墓分列于左右。三是四川眉山人,死后,却葬在河南郏县。为什么?若想弄清其中缘由,我们有必要简单地了解一下苏轼一生中的坎坷遭遇。苏轼差不多一辈子都在贬谪中过日子。北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他受到政治诬陷,被贬到惠州;在惠州住了两年多,又被贬到更遥远更荒凉的海南儋州,一直到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年)才离开。公元1101年6月,苏轼在江苏常州病逝。他病重期间,曾写信嘱咐其弟苏辙把自己葬在嵩山脚下的郏县。1102年,苏辙遵照苏轼遗嘱,将他从常州迁葬到郏县。那么,这位杰出的文学家为何要葬在郏县?近900年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我认为,比较可信的是这样一种观点———公元1094年闰三月,苏辙因一篇谏议激怒了宋哲宗皇帝,被贬到...

  • 标签: 三苏坟 三苏葬 坟变迁
  • 简介: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一向对恭顺的新疆盛世才变脸反,国民政府乘机利用以收回新疆主权,避免了分离祖国的危险倾向,是关乎国家民族利益的重大收获;另一方面由于中苏之间隔阂益深,福兮祸之所伏,其后苏联制造的种种难堪,国民政府只得一一领教了。抗战中后期中苏关系复杂多变,国民政府的对外交也备受考验和煎熬。

  • 标签: 新疆问题 盛世才 国民政府 中苏关系
  • 简介: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上超前轶后的壮举。郑和成为震惊世界的海上巨人。在郑和七次下西洋,先后长达28年的航海过程中,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永乐十五年(1417),禄国东王巴都葛叭答刺访华,不幸病卒于德州便是其一。成为中国与菲律宾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在纪念禄国王访华600周年之际,撰写此文,分别从五个方面阐述观点,为的是让更多读者去了解这段历史。也对现今“一带一路”战略服务有着现实意义。

  • 标签: 苏禄国 苏禄王访华 中菲关系史
  • 简介:余嘉(1884--1955)是著名文献学家,所著《四库提要辨证》一书,订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舛错讹失,是研究古籍和学术史不可或缺的经典著作。余嘉还对学者撰述之时引用古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如关于引用古书记卷数起于何时、引用古书不规范导致的错误、引用古书所应遵守的学术规范和如何根据古书引文进行考辨等,都具有卓见特识。

  • 标签: 余嘉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提要辨证》 引用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