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隆德县地处宁夏南部,六盘山西麓,境内群山绵亘,沟壑纵横,关山险阻,水道西行,是西北联系中原、华中及西南地区的通衢要地,自古有“关陇锁钥”之誉。自宋朝天禧元年(1017)在兴隆川建羊牧隆城起,屈指算来,隆德建县已近千年。

  • 标签: 隆德县 人口变化 变迁 宁夏南部 西南地区
  • 简介:序言经过清朝近300年的分割统治,蒙古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曾因频繁的移动而有着与蒙古社会的各部族之间以及与外部世界交流、接触可能的开放式的蒙古社会,却被封闭在以旗为单位的有限的空间内,以至于变成了一个内向而封闭的社会。加之,以内蒙古地区为中心,自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中国内地贫穷汉人农民的大量流入。

  • 标签: 社会史研究 蒙古社会 可能性 结构变动 近现代 19世纪中叶
  • 简介:靖西县侬姓壮族的姓氏经历了"侬—农—侬"的变迁过程,这种姓氏的转变反映了当地侬(农)姓后人的族群意识随着时代而变换。不同历史背景下相异的认同表现,表明了壮族的民族认同,经过了一个从自在到自觉,从朦胧到逐渐清晰的发展过程。族群认同研究必须要用动态的历史的眼光来进行实证研究。把族群认同放到具体的时空背景进行长时段的考察,是族群认同研究的一个出路。

  • 标签: 侬姓 农姓 壮族 认同
  • 简介:认识方志恩之前,先见到他的一件书作,很为他在书法上的艺术功力所折服。得识方志恩之后,又见到他的一些书法和绘画作品及有关资料,从中了解到他的创作成果和一些学术见解。作为一个书画家在艺术上的执着追求、创作上的不懈努力,以及他的谦和质朴,都令我感动。

  • 标签: 书法 方志 国画 潇洒 绘画作品 学术见解
  • 简介:“度戒”是滇东南蓝靛瑶表达生活知识的结构仪式行为。在国家主流意识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瑶族民间“度戒”仪式很难续持传统的结构边缘,仪式嬗变为交融传统价值和现代工具意识的表达性行为。人们将传统的成年礼“度戒”仪式结构化地发展成为增光家屋“脸面”和抬显家人地位的“夸富”行为,结构化的“度戒”仪式被人们“反结构”地改造成服务于提升家屋地位的工具。

  • 标签: 蓝靛瑶 度戒 结构 反结构
  • 简介:中国古代的城市并没有市的建制,一般都称为城或镇,常常成为省、府、县治所,大部分城镇都隶属于县的管辖范围之内,一直到晚清,武汉所在的空间范围内只有三镇,没有市的建制。到民国时期,武汉地区的行政区划体制发生了转型.武汉三镇的府县厅体制被现代的省、市、县制度代替,武汉地区的新制度先后形成汉口市、武昌市、武汉市等。从1861年至1949年,一开始三镇互不统属,后来慢慢形成统一的武汉市,市区面积从不到20平方公里扩张到162平方公里,人口从30万左右发展到120万左右。

  • 标签: 城市空间结构 武汉地区 行政区划体制 变迁 近代 1949年
  • 简介:作为《新疆通志(1986~2005)·统计章》主体框架的篇目结构,它是全书资料收集整理的向导、分工编写的依据和总纂的纲领,在实际编纂中起着宏观控制与指导的重要作用,既影响编纂进度,更事关志书质量。除了做好篇目结构的设计工作外,在编撰过程中还要坚持"述而不论"的原则,杜绝观点加例子加评论的写法。同时还要改变那种照抄部门的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技术规程、宣传报道、课堂讲义的现象,把握志体,端正文风,力争编纂出一部高质量的志书。

  • 标签: 《新疆通志·统计章》 结构 特点
  • 简介:明中叶以后,华南沿海及其腹地在海外贸易、山区开发等因素推动下,市场的整合度越来越高,一些沿海的商业聚落应运而生。位于粤西高州府有着“小佛山”之称的梅蒹镇即是其中的代表。本文探讨了从明清之交地方动乱到清中叶以后社会秩序重组期间梅莱镇空间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社会权力结构的演化轨迹,揭示出不同人群在这一特定时空中所结成的社会网络以及梅莱与更大区域之间的复杂关联,由此可使我们加深对明清时期的市场网络和华南市镇社会史的理解。

  • 标签: 梅菉镇 华南市镇空间 社会组织
  • 简介:研究党群沟通的问题实质在于了解它能产生什么影响或者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种影响是党群沟通发挥整体功能的一种体现。党群沟通功能的发挥,最终要依赖于党群沟通机制的运行。在探讨党群沟通机制的运行时,既要从结构要素本身的定位出发来考察相互联动中功能的发挥,又不能拘泥于此,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增益。这样,才能完整、正确地理解党群沟通机制的运行。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党群 沟通机制 结构要素
  • 简介:凯特王妃怀孕以来风波不断,2月4日,英国畅销书作家希拉里·曼特尔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发表题为《解读安·波林》的演讲,安·波林是16世纪上半叶的英格兰王后,也是曼特尔小说中的一位人物,但凯特王妃却在这场演讲中受到多次指责。曼特尔将凯特王妃比喻成"塑料公主"、"皇室的生育机器"。"从凯特的一些行为来看,她就像是设计出来的生育工具。"尽管凯特王妃多次被《名利场》等著名时尚

  • 标签: 特尔 大英博物馆 畅销书作家 波林 时尚杂志 《名利场》
  • 简介:我代表编辑部谈四点想法。第一,讨论会的初衷。今年我们杂志的新年献词是《宪法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共识》。我们判断,无论是左、中、右,在落实八二宪法问题上争论不大,因此,落实八二宪法可以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出发点。

  • 标签: 宪法 政治体制改革 实有 编辑部 讨论会
  • 简介: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当前,面对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党执政的环境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市场经济发展日趋深入的新形势下,充分认清党的纯洁的重要意义,始终把党的纯洁作为党的生命线,才能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才能把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政党 党的纯洁性 党的建设与发展
  • 简介:赫梯国与其附属国的关系是研究赫梯历史以及古代近东地区关系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的学术研究目前多是关注这些附属国对赫梯国王的义务以及赫梯国王对其附庸的控制,但是,通过对赫梯附属条约、赫梯国王的年代记和敕令以及近东国家间的书信等文献的学习和研究,我们认为,这些附属国的独立的研究被忽视了。本文旨在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 标签: 赫梯国 附属国 独立性
  • 简介:地方志历代倡修,并被誉为“一方之全史”,其成书占我国传世典籍的十分之一,理应得到学界的重视。诚如是,那么,2006年发生的一件事情应当得到学界至少是史志界的关注,那就是国务院出台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将方兴未艾的地方综合年鉴(以下简称地方年鉴)纳入了地方志的范畴。

  • 标签: 地方年鉴 《地方志工作条例》 工具性 记忆 维度 历史
  • 简介:最近阅读了几部市、县年鉴,总体感觉文字比较通顺,但与志鉴的质量要求尚有差距。笔者认为,进一步提升地方综合年鉴质量,重点是编辑人员要明确出版宗旨、增强责任意识。

  • 标签: 年鉴质量 编辑人员 出版宗旨 责任意识
  • 简介:作为爱情悲剧与喜剧的代表作,《牡丹亭》与《终成眷属》的魅力不仅在于故事层面曲折生动,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还在于文本别具一格的形式与结构设计,不管是主题还是写作手法都突显着冲破束缚与思想桎梏的特点。本文以这两部剧作为例,通过分析作品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结合作品结构与主题的关系,总结其叙述结构模式、形式与意义,达到旧文本新理解的效果。

  • 标签: 《牡丹亭》 《终成眷属》 叙述结构 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
  • 简介: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馀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乃至惊叹的成就,在国际社会纷纷赞叹中国所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中国人依然缺乏的“文明素质”却又往往为世人所诟病,而国人则一方面为中国近年来在硬件建设上的显著进步而感到高兴甚或骄傲,另一方面,又不免要为国家软件建设的滞后和国人“文明素质”的低下感到忧心和痛心。显然,“讲卫生”乃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而“不讲卫生”则无疑是国人“文明素质”缺失或低下的重要表现。华人“不讲卫生”这一标识或意象虽然在当今世界颇为流行,不过并非始于今日,早在一百多年前,随着国门的日渐打开与西方文明、观念的不断引入,就已逐步形成。

  • 标签: “现代性” 卫生建设 “现代” 反思 晚清 中国社会
  • 简介:李塨不但是颜元的传人,更是颜元、河北夏峰北学及江南诸友集体培养的一个学者。正是李塨学术来源的这种多重,使得他对颜元既有继承的一面,更有改造的一面。之所以如此,最重要在于颜元学术本身的缺陷和当时正在兴起的考据潮流的挑战,使得李塨不得不到处结盟各派为颜元弥缝。但在兼容并包中,由于内圣方面所兼容的各种知识资源路径无法调和,外王方面康雍之际波谲云诡的政局使其无处下手,李塨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但即便这样,北学也没有随着颜李学的衰落而亡,只是重新又落实到以夏峰北学为主体的北方儒生的日常伦理道德实践中。同时,也正是在李塨的这种失败中,在帝制中国时代,作为取悦皇权以培养忠臣孝子的实学的实质得以彻底暴露。

  • 标签: 李塨 颜元 江南 夏峰北学 实学
  • 简介:宋代海外贸易以民间海商作为主要力量,这一特征与汉唐时期的朝贡贸易、元代的官本商船以及明初郑和下西洋等在性质上截然不同。这是中国传统社会之立国态势从“头枕三河,面向草原”一变而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亦即从中世迈向近世的重要表征。南宋东南沿海常年有近十万人涉足外贸,其内部阶层结构犹如金字塔,处於顶端的是宗室、官员和军将等权贵海商;第二层是职业海商与来华外商;第三层是时断时续参与外贸的中小海商;底层是数量最多的海舶水手和“带泄户”。这是一支强力无法压制的谋生力量,亦是南宋海外贸易之民营性质的确凿证明。

  • 标签: 南宋 海外贸易 海商羣体 民营性质
  • 简介:课程是社会文化的适应物,针对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文化存在的误区,在主张传承民族文化和倡导教育公平的大背景下,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的背景下,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应以文化的适应为前提。本文将从“何为”与“何以为”两个角度剖析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的文化适应性问题。“何为”关乎价值取向,彰显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文化的和而不同及促进教育公平是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应的价值取向:“何以为”关乎实践策略,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应的实践策略包括文化自觉及在文化一元与多元的矛盾中保持适宜的张力。

  • 标签: 民族地区 幼儿园课程 文化适宜性 价值取向 实践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