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8 个结果
  • 简介:鲜花酿酒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屈原在《九歌》中有“惠肴蒸兮兰籍,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说明当时便己盛行以桂花来酿酒了。荷花除莲子、莲藕可供食用之外,莲花也可以酒。《续世说》中,曾记载了以莲花酒的方法,大体是把莲花捣碎,浸入酒内,使酒具有莲花的清香,名日碧芳酒。到清代,莲花酒的制法又有发展。《清稗类钞》载:“孝钦后每令小阉采其芯加药料制成佳酿,玉液琼浆不能过也。”菊花酒历史悠久。魏晋时代,我国重阳节日,就有佩插茱萸,登高畅饮菊花酒的风俗。菊花酒分菊花酿酒和菊花浸酒。酿酒是在每年九月问,选择半升的菊花,连带少许茎叶一并捣碎,拌和在蒸热的秫米醪酪里发酵,到来年九月,开封榨酿而成。浸酒址在菊

  • 标签: 菊花酒 《清稗类钞》 制酒 《大河报》 《九歌》 酿酒
  • 简介:<正>巴黎公社的第一张宣传画上绘着一位象征着巴黎人民的美丽而英勇的妇女,手拿着红旗举过头顶,上面写着:“巴黎人民的权利。公社。”这正是起来战斗的巴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要求当家作主的光辉写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夺民主。”为了实行无产阶级民主,

  • 标签: 巴黎公社 资产阶级民主 无产阶级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 无产阶级民主 劳动人民
  • 简介:席岫峰《关于契丹婚姻制度的商榷》(见《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中提出,契丹人联姻既不是以氏族,也不是以部落,更不是以胞族为界,而是实行两姓直接交换婚。契丹婚姻的世界限是姓,这个姓主要起'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婚,只有异姓方可婚配。契丹人的两姓即耶律德姓与萧姓通婚集团,两姓婚,实乃直接交换婚姻的变异形态。交换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集团采取交换妇女的办法来解决婚姻问

  • 标签: 契丹人 交换婚 同姓不婚 婚制 耶律 社会集团
  • 简介:书宜尊”向燕南清代章学诚《论修史籍考要略》列举要略十五条,其中十三为"书宜尊"。践履其理论,他的《史籍考、》分古今史籍为十一部五十五类,而首列书置于诸部之上。章氏的理论和实践,反映了明代以来在文献目录分类中的一种新倾向。案""本帝王之令也。...

  • 标签: 《国史经籍志》 章学诚 《史记·秦始皇本纪》 敕撰书 藏书目录 文献分类
  • 简介:<正>安庆易是太平天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想就安庆易的时间问题,进行一次比较详细的考证。关于安庆易的时间人们一向使用的史料是:一、张德坚《贼情汇纂·卷一》:“石达开……癸丑八月奉伪令赴安庆一带安民,十一月回江宁,以伪燕王秦曰(日)纲代之。甲寅八月,官军自岳州水陆下剿,杨贼遣

  • 标签: 石达开 太平天国 安庆 新政策 杨秀清 天京
  • 简介:本文主要根据古代希腊罗马的史实,力图说明:(1)奴隶占有国家的产生就是奴隶占有社会确立的标志;(2)早期奴隶占有国家的重要特点是,与地缘相比,公民中源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血缘关系的紧密联系占有更重要的地位;(3)公民权与氏族部落的血缘关系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公民权、土地占有权和服兵役的义务三者合一;(4)上述情况决定了,在奴隶占有国家的早期的发展阶段,不可能产生封建地域国家才可能有的那种'农奴'。

  • 标签: 奴隶占有制 氏族部落 土地占有权 雅典人 斯巴达人 伯罗奔尼撒战争
  • 简介:西汉采用了每帝各专一庙的'独宫庙',并因时立广设郡国庙,空前强化了宗庙的政权象征作用.从汉元帝时开始,依照儒家经典变革庙,废置了郡国庙,并初步确立了按昭穆迭毁宗庙的庙原则.东汉前期,创立了'同堂异室'的庙形式,西汉诸帝和东汉诸帝分祭于高祖庙和世祖庙.献帝初平年间,虽然采纳蔡邕建议,实行了以'天子七庙'为核心的复古改革,但却没有改变'同堂异室'的庙形式.

  • 标签: 汉代庙制 迭毁制度 独宫庙 同堂异室
  • 简介:<正>本书作者山东师大安作璋教授、华中师大熊铁基副教授,是著名的秦汉史专家。安作璋教授很早就致力于秦汉史研究,著述甚多,五十年代就出版了《汉史初探》、《两汉与西域关系史》;熊铁基副教授近年出版了《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二位合作研究秦汉官制史,对不同地区学者之间的合作研究开创了良好的风气,提供了示范。

  • 标签: 秦汉史 汉史研究 中朝官制度 地方官制 关系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 简介:<正>通行的看法认为,北魏在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始行俸禄。其根据主要有以下几条材料:其一,《魏书》卷7上《高祖纪》载:太和八年,“诏曰:‘置官班禄,行之尚矣。《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逮于魏晋,莫不聿稽往宪,以经纶治道。自中原丧乱,兹中绝,先朝因循,未遑(?)改。朕永鉴四方,求民之瘼,夙兴味旦,祥,至于忧勤。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罢诸商人,

  • 标签: 俸禄制 北魏 魏书 魏晋 治道 公元
  • 简介:<正>一、乡的肇兴及源流乡,是我国保存至今,而且历史最悠久的基层行政区域单位。溯其源流,萌芽于唐虞,草创于夏商,定型于西周。相传尧舜时代曾将神州大地分为若干行政区,曰州,设行政长官曰伯、曰牧,每二州或三州设高级行政长官曰岳。故古籍中常有“四岳九伯”等记载。这是我国乡政的萌

  • 标签: 基层组织 行政长官 行政机构 基层政权 乡政权 行政管理
  • 简介:鸦片战以后,西方各国各类型公司企业进入中国,中国人对公司的了解逐渐增多,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思想界对当时中国公司实践进行了反思,肯定了公司的优越性,表达了学习西方公司的意愿,并且对如何引进西方公司制作了探讨.20世纪前十年,梁启超、康有为等提出了设立股票交易所的设想,并探讨了中国引进西方股份的非制度约束问题.

  • 标签: 清朝 公司制企业 股份制 法制 鸦片战争 公司观
  • 简介:所谓民主混合,就是在民主基础上混合其他政体要素的政体,这里的民主不是代议,而是古典意义上的民主,它是由人民掌握并行使主权的政体,是一种纯粹政体,在主权的派生权力上,则可以采用混合政体.因此,我们可以将卢梭的政治权力分解为"主权"与"治权",主权包括国家的最高所有权与最高治理权,卢梭认为它集中体现为立法权力,"治权"则主要是行政权力,不包括立法权力.不少学者认为卢梭是混合政体的反对者,实际上,卢梭只是在主权层次上反对混合政体,而在治权层次上则欣赏混合政体,"因为强力的极限与软弱的极限同样地都出现在单一的政府之下,反之,混合的形式则产生适中的力量."

  • 标签: 卢梭 民主混合制思想 主权政体 治权政体 民主制 共和制
  • 简介:<正>佃仆是我国明清时期租佃中的一种形式。徽州是佃仆的盛行地区之一。这个问题,我在拙作《明代徽州佃仆考察》一文中已作了初步的探讨。最近,我又看到了一些新资料,结合有关佃仆的某些论著,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觉得有些问题仍有进一步阐述的必要,不同的看法也尚待进一步讨论。本文就是上篇拙作的补充论述。由于所见资料有限,理论水平不高,偏颇、谬误在所难免,希望得到同志们指正。

  • 标签: 佃仆制 徽州 明代 明清时期 劳役 租佃关系
  • 简介:<正>都老(或称寨老)组织是壮族传统社会中家庭之上的社会组织,亦是壮族土著社会的最高民间组织。这一组织的运作便是都老制度。关于这种制度,史籍亦有零星记载。《隋书·地理志》云:“诸僚铸铜为大鼓”。其“俗好相攻,多构仇怨,欲相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宋史》卷495亦有类似的记载。壮族的“都老”千年传袭,迄于解放前夕,广西上思、龙胜等地的壮族人中,还存在着比较完整的都老。由于都老在壮族历史上延续很久,考察其内涵及演变过程,就觉得很有必要了。

  • 标签: 壮族人 民间组织 社会组织 蜕变 长期存在 制度
  • 简介:地方志从先秦开始萌芽,经过地记、图经的发展,至宋代基本定型,其形式已几经变化,但作为体裁形式之一的方志图,却一直是方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图之应用,已成编纂方志的通例而千古不易。无论是鉴赏,还是实用,方志图之作已是蔚为大观。随着方志图的大量编绘,人们对方志图的认识也在深化,相关思想也越来越丰富。人们对方志图的认识,不仅包括其功能、

  • 标签: 地方志 制“图”思想 重要性 方志图
  • 简介:西藏封建农奴是在吐蕃奴隶的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旧的社会制度中往往孕育着新的社会制度的某些萌芽,而在新的社会制度中也往往保留着旧的社会制度的某些残迹。公元8世纪中叶以后,吐著的疆域日益扩大,农牧业生产发展,商业交换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吐蕃与周边各地区各民族尤其是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日益密切,吐蕃社会势必受到先进文化的影响。

  • 标签: 发展 商业 地区 增加 扩大 农牧业生产
  • 简介:从东汉督军制到魏晋都督张焯都督起于曹魏黄初,废于隋之大业,是一项施行近四百年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本文将要论述的是这项制度从无到有、从兴盛到失调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一关于都督的起源,古代学者间便有争议。《南齐书·百官志》讲:"魏、晋世州牧隆重,刺史任...

  • 标签: 都督诸州军事 都督制 州刺史 三国志 《宋书·百官志》 中央集权
  • 简介:西藏俸饷的建立是清朝管理西藏的重要措施,它对西藏行政机构职能的完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搞清楚西藏俸饷的建立及其发展变化,对研究清代西藏政治史具有一定的意义。但迄今为止对这方面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本文据所掌握的资料对西藏俸禄军饷的建立、变化及实施情况,试作初步探讨。

  • 标签: 清代 西藏 地方俸饷制 噶伦 代本 俸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