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军衔,是国家给予军人的荣誉。通常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军人的职务、军事素养和业务素养、资历贡献以及军兵种或勤务区分,授予军人的一种衔称。同时,军衔也是区分军人等级,表明军人身份的称号和标志。可是我军自1927年8月1日建军后,在漫长的战争年代一直没有实行军衔。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我军才开始首次实行军衔。但由于时代局限和诸多原因,首次军衔仅仅实行不到十年,便于1965年6月1日取消。

  • 标签: 新中国成立 军衔制 业务素养 1927年 权力机关 战争年代
  • 简介:成书于顺治十二年的《御劝善要言》,是清代内府诸多刻书中的一种,流传下来的内府刻本有汉文本、满文本和满汉合璧本。数百年来对于此书的版本流传出现了两种错误:一是光绪帝误认为此书只有满文本而进行了重新翻译刊布,形成了满汉合璧本;二是近代以来将此合璧本误认作是顺治年刊成的。针对这两种错误认识,需对此书的版本刊布情况进行辨别清理。

  • 标签: 《御制劝善要言》 满汉合璧 顺治帝 光绪帝 劝善
  • 简介:翻译科举是清统治者为振兴国语骑射专为旗人而设的选官制度,此设立之初虽参酌文场例,但许多制度与环节亦尚未规范与完整,雍、乾时期因应试人数不足或认为无法取中真才,使翻译科举未形成体系、时举时停。而嘉、道时期虽然面临着国语衰落的巨大压力,但为使翻译科举能够正常举行下去,做了多方调整,使其更加规范与完整。但此时旗人的国语水平已日落西山,翻译科举的持续举行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维护旗人生计、增广进身之阶的途径。

  • 标签: 嘉道时期 翻译科举 八旗子弟 国语骑射 进身之阶
  • 简介:明清鄞县科举望族的命运变迁,揭橥出科举在朝代更迭之际起到的重新构建中央-地方关系和秩序、重新整合地方社会的作用。清政府正是抓住这一纽带,通过利用和改造明代的科举政治体系,加强了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巩固了统治。而地方社会的政治生态和社会关系网络也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从裂变到弥合重构的过程。

  • 标签: 明清 科举 地方社会 鄞县
  • 简介:本文是一项学术史研究,通过重温和比较林耀华先生三次赴凉山彝族地区的考察研究,来探寻他所思考的民族地区现代化转型的经验与问题,以期有益于拓宽“藏彝走廊”的研究思路。林耀华在1943年初访凉山时,注意到彝族社会的头人、等级和声望竞争的特点。这些特点曾经为明清时期的国家控制所利用,国家通过将头人收编为土司来驱使其按照国家意志征服其他夷部。而等级的内在封闭性也形成凉山现代化改革的困境。林耀华在20世纪80年代的考察中发现,经济发展有可能是改变凉山社会精神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突破口。而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市场的发展仍需依托于政治关系来运行。

  • 标签: 藏彝走廊 凉山 城镇 市场 声望竞争
  • 简介:干嘉以降,针对世祖至元中期京兆、安西诸府路沿革过程的释读,历来颇有不同意见。通过梳理宋金时期京兆政区建置,佐以正史、文集和碑刻等史料依据,认为《金史》《元史》分别记録的“京兆府”,含义存在本质不同。前者指京兆府路官署机构总管府所在的府,后者则是京兆路总管府的简称。重新认识《元史·世祖纪》两次京兆改名安西事件的记载,揭示元廷利用安西王府加强掌控帝国西部疆土,以及从中防范和打压其潜在割据离心势力的政治背景,指出首次改名出于褒扬安西王府的历史功绩,由于安西王的不轨行为导致未能实现;再次改名安西,反映了元廷在关中地区恢复中央集权的实质性进展。体现出蒙古游牧文化与中原汉地传统农耕文化之间彼此融合而又相互排斥的复杂互动。《元史·世祖纪》使用“改京兆府为安西府”的说法来描述至元十五年的改名事件,是《元史》行文依循自身体例的结果。金代的总管府,是最重要的路级官署机构,而不是这一路级官署机构驻地所在府的统称。以往认为元代不少路分是由与其同名的金代诸路首府演变而来的观点,值得修正。金元之际路由高层政区向统县政区的转化,直观表现为“亲领之县”的出现,背后则是诸路首府消失所致。传统政区沿革史的复原研究,史料本身的考异校正固然重要,但针对相关政治背景的分析以及史料行文体例的深入发掘,同样具有方法论意义。

  • 标签: 总管府 金元之际 京兆 安西王
  • 简介:漢儒鄭玄引五精帝釋三禮,勾勒出了郊丘分立、南郊祭感生帝、明堂祭五精帝的祭天圖景。魏明帝在樹立郊祀明堂禮時踐行了鄭玄經學,雖然魏禮不久即被西晉革除,但鄭學影響並未減弱。劉宋建明堂、蕭齊建雩祀,皆因五精帝之義而作。五精帝至蕭梁最終獲得"天帝"名分,取代上古五帝成爲從祀昊天之"五帝"。此外,通過從思想與歷史兩個角度考察魏晉之際的郊祀改革,可以推斷:晉初禮臣之"五帝即天"説並非王肅之義,司馬懿在曹魏後期已嘗試用王肅之義改革魏明帝郊丘分立之禮。

  • 标签: 五精帝 魏晉 南朝 郊祀 明堂
  • 简介:本文通过对连南瑶族自治县的财政情况的调查与检视,阐述了民族地区财政来源与结构的特殊性,说明了项目制作为一种新的财政手段在现行财政体制下对民族地区发展的影响和特殊作用;同时,从政府博弈的角度分析了项目产生的原因与效用,为研究民族地区财政问题的路径做了新的探索。

  • 标签: 民族地区 项目制 转移支付 财政体系
  • 简介:元和三年举,牛僧孺因反对削藩被选为对策第一,是“放弃河北”的集体意识与反对削藩势力对主战派的抗争;因此引起主战的宪宗以及李吉甫、吐突承璀等人不满。《旧唐书》此案相关记载中,宪宗态度比较暧昧;《通监》则对宪宗形象进行维护,将一切都转嫁到李吉甫身上;《旧唐书》、《通监》遗漏、改写了一些重要细节;《新唐书》则明确书写了宪宗的不满,代表了修史者的看法,是较为合理的。《唐会要》、《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的记载,较为真实地还原了事件的经过。

  • 标签: 元和三年制举案 宪宗 反对削藩 事件过程
  • 简介:“县(繇)”的本义是把人头悬挂在树上,引申为一切物体的悬挂。春秋时期晋楚齐等诸侯国出现的“县”,其实是一些诸侯大国处理一些新征服土地的方式,不再把它们分封给子弟或功臣作为领地采邑,而是直接掌控在公室之下,并派大夫直接管理,所用的名词就是“县”,意思正是直接“悬挂”在君主之下的行政区划组织,其性质是直辖性的都邑。这与“县”的本义是密切相关的。西周金文免蓝、元年师蔹簋中的“郑遂”、“丰逯”之“逯”应是“县”的通假字,也是指周王室几个屈指可数的未分封出去的并由周王室直接掌控的直辖性质的都邑,由周王朝直接派人管理的直辖城邑。从性质上说,这种“暹(县)”和春秋以及战国以后的“县”基本是相同的。西周春秋时的“县(繇)”及其假借字“运”“寰”相当于明清时的“直隶”和今之“直辖”。

  • 标签: 西周 金文 行政区划组织
  • 简介:本文從《開元禮》制作方式以"折衷"《貞觀》《顯慶》二禮出發,具體討論與之關係最爲密切也最典型的五方帝問題。通過在不同郊天禮儀式中尊罍設置的數量、方式,證明五方帝在實際祭祀中存在着不同等差。由此追蹤其來源和形成因素,認爲其中既有五方帝在古禮和經學中原始地位的考量,又有唐初以來禮不斷變革的影響,體現出禮變化與傳統和現實雙方面的關係,也體現出《開元禮》對於儒家天神觀念的修復和堅持。本文還通過《五經正義》對南北禮學不同派别的兼收並蓄,證明所有禮的折衷是以經學爲先導,經學與禮的結合是中國古代統治思想形成的基本路徑,也是中國社會終極追求落實於當代制度改革的一貫思維。因此無論從經學、禮而言折衷都是追求破舊立新的統一,這應當是理解中古禮和思想史的一個關鍵。

  • 标签: 五方帝 《開元禮》 折衷 《五經正義》
  • 简介:党的基层民主实践具有特定的规律性。本文选取最早试行党代会常任乡镇——上海吕巷试点,进行分析演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民主政治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构成试点的宏观社会基础,为基层党代会常任实践提供时空条件;经济发展需要、基层党建状况、上级组织倡导,形成直接动因,奠定基层党代会常任实践的现实条件;群众基础、策略基础和政策基础,保障了基层党代会常任的可操作性,构成行为条件;区域联动、资源整合、主体信念内化,考量党代会常任实践的普适性,构筑深化条件。本文客观地指出了吕巷试点的困惑,对党代会常任实践"一波三折"理论与政策根源做出分析,并展望基层民主的发展。

  • 标签: 党代会常任制 民主政治 乡镇
  • 简介:'一国两'的实践发展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结合的理论探索史。20年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因此,对'一国两'基本方针的认识与评价,必须从国情与时代的发展中来探寻演进的逻辑。它的成功体现了我党在处理国家内部问题时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适应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用实践丰富与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中国的当代论域。

  • 标签: 一国两制 中国道路 和平统一 哲学意涵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