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李鸿章在上海创设了江南制造局等一系列使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是近代化大工业在上海的异军突起。这种开中国风气之先的做法,不仅挽回了国家利权,同时也刺激了上海富商投资新兴近代企业的兴趣。特别是招商局和织布局发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之先声,是上海在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经济领域中,迅速缩短与国际先进工业技术之间差距的开端,引领了上海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李鸿章创办电报总局和铁路公司,将上海的水陆交通、电讯事业推进到一个新时期后,上海的城市经济最早跨人了大工业时代。李鸿章筚路蓝缕的卓越贡献,为后来上海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夯下了坚实基础。

  • 标签: 李鸿章 上海 机器制造 近代通讯 城市经济
  • 简介:一、问题之提出关于唐宋城市中的厢制,前人已有较充分的讨论①,形成了若干得到较普遍认可的认识:(1)作为城市行政区的“厢”,起源于唐末藩镇兵制,特别是后梁开平三年(909)以左右军巡使分掌都城的警巡治安,遂使原来作为军队蕃号之用的左右厢,逐渐被用来称呼其巡察地域,进而演化成城市行政区划的名称。

  • 标签: 城市 唐宋 行政区划 藩镇 都城
  • 简介:城市区志是新中国首轮修志中涌现的新志种,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始有正式文件规定,将市区志纳入国家必修的志书系列.由于记述对象的特殊性,城市区志的编纂模式和市、县志有所不同.但早期修纂的城市区志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大多沿袭了市县志的编纂模式,而忽视了城市区志的特殊性.第二轮修志中,城市区志的编写既要遵守地方志编纂的一般准则,又要保持其个性特征.

  • 标签: 城市区志 整体 特征
  • 简介:陈化成殉国后,上海陈公祠建成,香火不断,每年均有祀典,地方士绅例行祭拜。陈公祠成为上海民众活动的“场域”之一,感化着上海地方官员与民众,同时感召着经元善、王韬等文人士绅。陈化成从殉国将领到城市之神,从上海到中国,由海内及海外。他被百姓口耳相传,被文人吟咏歌颂,被书籍反复记载。本文主叙述陈化成战死后,被纪念、歌颂、神化的过程以及陈公祠建立对上海地方信仰、区域社会的影响。

  • 标签: 上海 陈化成 陈公祠
  • 简介:<正>2011年9月底,位于武昌的东湖和沙湖将通过人工运河连接起来,楚河、汉街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市民面前。不久的将来,东湖、沙湖、南湖还要与长江连通,大东湖生态水网正在编织,"梦里水乡"的梦想已一步一步变为现实。我对"三湖连江"有着特别的情愫。不满足于听听而已2000年9月26日,时任省委副书记王生铁在省委宣传部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专题讨论怎样弘扬荆楚文化的问题。我时任省委办公厅综合

  • 标签: 荆楚文化 水上旅游 《楚天都市报》 人工运河 农村新报 市委副秘书长
  • 简介:中国古代的城市并没有市的建制,一般都称为城或镇,常常成为省、府、县治所,大部分城镇都隶属于县的管辖范围之内,一直到晚清,武汉所在的空间范围内只有三镇,没有市的建制。到民国时期,武汉地区的行政区划体制发生了转型.武汉三镇的府县厅体制被现代的省、市、县制度代替,武汉地区的新制度先后形成汉口市、武昌市、武汉市等。从1861年至1949年,一开始三镇互不统属,后来慢慢形成统一的武汉市,市区面积从不到20平方公里扩张到162平方公里,人口从30万左右发展到120万左右。

  • 标签: 城市空间结构 武汉地区 行政区划体制 变迁 近代 1949年
  • 简介:中世纪的大学无一例外地都位于城市当中。由此,大学与城市两者之间产生了各种交互关系:如人员流动、经济往来、法律纠纷等等。本文通过对原始史料的梳理和分析,对大学与城市之间关系的不同侧面做出了研究和探讨。并以实例说明:正是由于大学和城市之间的冲突才促使大学出于对自身保护而去争取更多的自治特权。另外,虽然大学和城市摩擦不断,但总体趋势是和解与共处;两者之间更多的是互动、互惠和互利关系。很多中世纪的大学是由其所在的城市出资组建的;但也有城市阻止组建大学的特例发生。

  • 标签: 中世纪 大学 城市 关系 特许权
  • 简介:砖雕,俗称“硬花活”,就是以砖为原料雕琢的建筑艺术品,是中国古老且延续至今的建筑装饰艺术形式。它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伴随着建筑的发展、砖制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而出现的,是在满足人们朴素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要求等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形式。中国砖雕是由东周瓦当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的,在春秋时期的《左传》中就有关于在建筑中使用刻镂艺术记载。所谓画像砖,是指在墓室中用于贴墙或用于墙壁加固的面砖,因其往往模印或刻有画像和花纹,故而被称为画像砖。砖上的印模纹样和模印浮雕画像砖是广义上的砖雕,而现在人们常说的砖雕,是特指建筑装饰用的刻雕样式。

  • 标签: 砖雕 产业发展 汉代画像砖 建筑装饰 临夏 艺术形式
  • 简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中的民族成分和民族人口数量逐年增多,多民族、多宗教现象日渐突出;又因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不同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各民族群众间经济社会交往活动日益频繁,彼此间的相互摩擦与矛盾也随之增多。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城市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不断创新城市民族工作思路与方法,才能更好地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来,才能更好地实现各民族的和睦相处与共同繁荣进步。

  • 标签: 城市民族工作 城市化进程 创新研究 宗教工作 青海省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 简介:纵观中阿文明上千年的和平交往历史后发现,中阿之间的民间交往主要通过宗教之旅、学术之旅和商贸之旅等方式时断时续、绵延不断地进行,并形成独特的“三轨并存”交往模式,在中阿民间交往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新中国对阿拉伯一伊斯兰国家人文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中阿文明 交往 民间交往 交往模式 人文外交
  • 简介:“文化借重”是指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为获得赢效的传播效果,自觉地利用其它优势或强势文化符号,将其作为传播的主题要素以助其传播成功的一种特殊策略。“刘三姐”在其文化传播过程中,形成了“误读”与“挪借”模式、“印象”模式、“寻找”模式、“经典重绎”模式、“异质同构”模式和“恶搞”模式等六种模式,以期由对“借重模式”的讨论而引发了今后如何对文化资源加以激活利用的思考。

  • 标签: 刘三姐 经典生成 文化借重
  • 简介:文章对才子佳人小说的"江南模式"进行了考察,认为"江南模式"曲折地表达出易代之际的文化生态及文人的故国之思,纠正了学界所普遍认同的"江南模式"的负面认识问题。由此入手,文章对才子佳人小说流派历史功用和文化价值进行了考察。

  • 标签: 才子佳人小说 江南模式 故国之思
  • 简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这一群体在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与障碍。流入地政府要通过不断完善服务和管理、加强教育和培训以及强化民族文化宣传等途径,着力解决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面临的困境,促进我国各民族的交融以及和谐民族关系的建构。

  • 标签: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社会融合 障碍 对策
  • 简介: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且比例较高,生产生活功能较为完备,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及其聚落特征明显的自然村或行政村。本文以贵州地扪人丈生态博物馆为例,讨论了民族村寨保护的问题。认为村民是民族村寨不可缺失的保护主体,政府对民族村寨的保护有重要义务。

  • 标签: 民族村寨 民族特色 保护 少数民族人口 民族文化特征 生态博物馆
  • 简介:本文试图考察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自然观的欧洲思想渊源、社会与环境背景及其在城市时代的实践;认为超验主义对于自然与美国文化之间关系的解读是欧洲文化与波士顿特定的自然、宗教与社会环境融合的产物。通过对在19世纪波士顿勃兴的园艺学进行个案分析,本文指出超验主义为美国城市时代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做出了新的定义。

  • 标签: 超验主义 爱默生 欧洲文化 梭罗 欧洲思想 社会环境
  • 简介:放眼古今中外,随着时代的变迁,会出现不同模式的家族形态,家族为了求生存与发展,不得不多少适应当时所处的大环境。今日台湾"经济奇迹"奠基于清朝和日治时期,固然为顺应时代潮流,各时期的政府所采取的相关政策并不一致,居于主导部门的产业亦异,从而出现于政经界的风云人物乃至大家族也不一样。台北自1684年以来,逐渐发展,到18世纪后期成为北台湾之经济重心,1885年台湾建省后,台北更是全台政治、经济之中心,亦为人文荟萃之地,因此曾出现不少举足轻重的名门望族。而艋舺吴昌才家族在清代以开垦起家,后从事两岸贸易,到日治时期开始转型经营近代企业与金融业,也成为总督府评议会员,其势力一直延续到二战后,或可谓为台北市传统家族的典范。

  • 标签: 台北 传统地方家族 艋舺 吴家 吴昌才
  • 简介: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古村落面临着消亡的危机。国际国内学者认识到我们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对如何解决好相关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文章对国内为保护古村落所进行的研讨进行了梳理,认识到参与古村落保护工作的群体在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在不断增强。更重要的是对于古村落保护的理解不断深化,而这是进一步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前提。

  • 标签: 古村落 传统村落 景观村落 村落文化景观
  • 简介:不容否认,杭州都市圈的文化产业,近几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发展空间仍然很大。为此,须明辨优劣所在。

  • 标签: 文化产业发展 都市圈 杭州
  • 简介:就传世文献观察,春秋时代以礼、义并称最为普遍,义是礼的质,礼是义的文,内容与形式互为表襄。孔子对义并不否定,但义之所以为义,应有更深层的根据,由是而提出仁。仁的意义虽经丰富扩宽,但就其本质言仍然无法解释“杀身成仁”之类行为如何可能;因此促使孟子仁、义并举。在其四端说中,仁之端收窄还原为恻隐之心,而义之端则指追求合理性的价值意识,基於此一价值意识,人类种种道德行为才可以得到解释。在这个意义上,孔子特举仁而孟子仁义并举,是儒学理论发展的自然需要,在其思想系统内部具有有机联系。

  • 标签: 孔子 孟子
  • 简介:仫佬族青少年的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性别、父亲的民族身份和母亲的文化水平影响着仫佬族青少年的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是否会讲仫佬语和是否生活在仫佬族聚居区影响着仫佬族青少年的本民族认同,但不影响其中华民族认同;仫佬族青少年的中华民族认同显著高于本民族认同,且二者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仫佬族青少年的本民族认同显著低于壮族青少年,但与汉族青少年没有显著的差异,仫佬族、壮族和汉族青少年的中华民族认同没有显著差异。

  • 标签: 仫佬族 青少年 民族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