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3 个结果
  • 简介:庚信是中古重要的韵文作家。一生留下三百余首,成为研究当时语音的重要资料。本文作者以术铎出版社1983年出版之《先秦汉魏晋南朝》中所载庚信325首诗作为据,系统地考察了庚信诗中的用情况。以之与《广》相对照,考其部分合之异同,指出其与《广》所异者,颇有助于我们去了解庚信所处时代的语言真面貌。

  • 标签: 庚信 用韵
  • 简介:本文推断明代学者吴元满生于1537—1544年之间,卒于1603-1613年之间,并作了他的交友考。研究了《万籁中声》及《枢纽》的著录及版本历史情况。对今存于台湾“国家图书馆”及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之《万籁中声》及《枢纽》进行了比较,发现了两地所藏《万籁中声》及《枢纽》体例上的一些特点。

  • 标签: 万籁中声 切韵枢纽 吴元满 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
  • 简介:凡悲慨之气,皆产生于主体在现实中的一腔宏大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慨之情,从而借助于艺术形式将其物化为艺术审美的结晶——。对此,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悲慨》一品中作了形象的描述:大风卷水,林木为摧,意苦若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往,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现实中,理想的政治日益衰微,雄才志士被弃一旁(“大道日往,若为雄才”),故而产生心情痛苦到了极点,悲哀无法排遣(“意苦若死,招憩不来”)的悲慨之情,由此,那个有才难展的壮土,才一面拂拭宝剑,一面唱起了“浩然弥哀”的慷慨悲歌。这样的悲歌能令人振聋发聩。如齐梁时代,梁朝武将曹景宗《光华殿侍宴赋“竞”“病”》诗云:

  • 标签: 曹景宗 悲慨 二十四诗品 齐梁 诗云 艺术审美
  • 简介:在汉语语音发展过程中,由-m韵尾转化为-n韵尾这一重大演变导致了汉语韵尾系统的弱化,改变了汉语语音的结构。元代吉安文人中阳声韵互叶现象比较突出,本文通过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探讨了阳声韵尾的演变轨迹。得出在元代吉安方音中,-m尾的消变迹象已很明显,-n、-两个韵尾,虽有少量的混叶现象,但从整体上看还是呈独立的状态的结论。

  • 标签: 元代 吉安 -m、-n、-韵尾 混叶
  • 简介:镜》是一种根据系韵书主要是系韵书中的小首字制字的图,也是研究中古汉语乃至整个汉语史的一部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然此书成书过程及流传过程均颇为特殊。《镜》作者现已不可考,关于其成书年代及其所据韵书到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看法。《镜》自宋嘉泰三年(1203年)张麟之三刻之后,在中国本土逐渐失传,在目前的史料上也未见著录。相反,《镜》于张麟之三刻后、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

  • 标签: 广韵索引 校本广韵 求疵
  • 简介:以石开篇,这是古代文学作品的妙笔。古典小说中就有三大名著均以“石”开篇,引人入胜,趣味无穷。《水浒传》从一块镇魔石碣说起,引出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

  • 标签: 古代文学作品 《水浒传》 古典小说 “石” 开篇
  • 简介:《广》为北宋真宗时陈彭年、丘雍等人所修,这是一部韵书,而兼有字书之用,从中可以检查到隋唐时代字的读音和相传的训解,对阅读古籍和理解古代的声韵都很有用处。韵书是按字的读音来编排文字的。自魏晋时期开始有了韵书以后,到南北朝时期增多。北方作者以洛阳音为主,南方作者以金陵(南京)音为主,都按平上去入四声分。所谓'',就是字音的韵母,

  • 标签: 《广韵》 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代 分韵 北宋真宗 《切韵》
  • 简介:熟悉炳灵寺的人都能对那栩栩如生的石窟造像、精美绝伦的壁画和惟妙惟肖的自然山水娓娓道来。而藏传佛教自元、明、清在炳灵寺滥觞,发展以来,遗留下的一些弥足珍贵的金铜造像、镏金铜塔、木雕造像和布画唐卡等可移动的佛教艺术作品却鲜为人知。2008年"五一"期间,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在下寺区石窟群对面建成了文物陈列馆,使这些充满藏传佛教神秘灵、沉眠百余年的艺术作品重现光芒,为炳灵寺增添了新的风采。

  • 标签: 石窟造像 藏传佛教 艺术作品 文物保护 炳灵寺
  • 简介:<正>《新集古文四声》为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夏竦所作,是在后周郭忠恕所著《汗简》之后一部集录古文的字书。此书大体以《汗简》为基础,而另外又有所采集,所以比《汗简》字数稍多。《汗简》是按《说文解字》始一终亥五百四十部的部次来排列的,《古文四声》则是根据唐本《》分来编排的,两者体制不同。《古文四声》通常所见是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新安汪启淑一隅草堂刻本。他是根据毛氏汲古阁所藏的影宋抄本覆刻的。汲古阁抄本卷首夏竦序中阙一百数十字,汪氏据桂馥友人用《永乐大典》校补增入,始成完壁。现在我们在汪刻本之外,又有了中华书局1983年据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配抄本影印的《新集古文四声》。这个本子以前没有印过,宋刻部分与抄配部分与汪启淑本完全相同。抄配部分书写之美无与伦比,楷法效欧阳询,古文篆法也极为精致,当出于名手。《古文四声》根据的《》比已知的唐本《》分都多。卷一平声上有二十九,卷二平声下有三十,卷三上声有五十六,卷四去声有六十,卷五入声有三十五,四声共有二百一十。我们已知陆法言《》是一百九十三,王仁昫《刊谬补缺》是一百九十五。多严上去二声,蒋斧本《唐韵》平声比王仁昫书多谆桓?

  • 标签: 广韵 反切 集韵 辨异 《古文四声韵》 《切韵》
  • 简介:中国是诗歌的王国,繁花似锦,高潮迭起。中国古典诗歌萌芽于原始文化,肇始于春秋战国,至唐而登峰造极,经宋到元则江河日下,越来越不景气。鲁迅先生说:“我以为一好诗,到唐已被做完。”闻一多先生也认为,宋元诸家“都是多余的,重复的,以后的更别说了”。

  • 标签: 诗教 中国古典诗歌 诗美 原始文化 春秋战国 不景气
  • 简介:当代满族诗人白金以写工业见长,先后发表了、、等十余部诗歌集.他的诗歌早年受时代局限,较为直白.中、后期深入生活,诗歌风格发生变化,具有"溶个性于社会性"的特点,同时明晓达意,诵读上口.白金的诗歌创作,为当代满族诗坛的繁荣做出努力.

  • 标签: 门金 诗歌 评论
  • 简介:<正>《广》"幽"的归等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各家众说纷纭,主要观点可以分成两类:李荣《韵音系》、~①邵荣芬《研究》、~②丁声树《古今字音对照手册》、~③李新魁《汉语音韵学》~④等认为应归为三等;而以江永《四声表》、王力《汉语语音史》、~⑤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⑥陈澧《考外篇》等为代表,认为应归为四等。本文通过对"幽"的分析研究,认为"幽"应为三等。"幽"为《广》下平第二十,共收字34个,分列在10个小字下,分别是:

  • 标签: 《广韵》 反切下字 切韵考 韵字 汉语音韵 李新魁
  • 简介:一生的创作十分丰富,但迄今未有一部与他的成就相当的画集问世。他的作品,具有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底,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敢于求变创新的艺术特征,且抒情写意,主题鲜明;构图造型,个性突出。

  • 标签: 潘韵 国画创作 艺术特色 艺术特征 中国
  • 简介:《箕雅》是朝鲜汉诗规模最大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朝鲜时期的汉诗占绝大篇幅。通过对朝鲜时期汉诗用情况与《东国正》及《洪武正部的比较来看,汉诗用与两部韵书的相合率均较高,且《东国正》与《洪武正》的部大部分对应严格。说明一方面《东国正》的编纂参考了《洪武正》,另一方面朝鲜诗人作诗用有的依据《东国正》,有的遵循《洪武正》。

  • 标签: 朝鲜汉诗 用韵 《东国正韵》 《洪武正韵》
  • 简介:《野老拾遗》中记载,六朝梁诗人鲍泉,曾写过一首“新字”,全共18句,却是句句有“新”字,共写了30个“新”字,其用词之妙、立意之高、架构之巧,实属古今罕见!其为:“新莺始新归,新蝶复新飞。新花满新树,新月丽新辉。新光新气中,新望新盈抱。

  • 标签: 诗人 新字 “新” 记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因存人”顾名思义,在所详,而人在所略。在诗歌发展史上,诗人本身并不家喻户晓,有的甚至没有留下名字,但其诗歌匠心独具,为世人广为传诵的现象十分常见。阮元所编《两浙鞘轩录》及潘衍桐续编《两浙帼轩续录》中,收录了数量众多、类型广泛的绍兴诗人的作品,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可从中知晓绍兴清的大约模样,品味清代绍兴的人文情怀。

  • 标签: 清诗 绍兴 诗歌发展史 人文情怀 诗人
  • 简介:《全宋诗》册一。卷五七九页六八。四张经《王质过洞庭》,出《永乐大典》卷二二六一引《岳阳楼集》。此诗又见《全宋诗》册四六卷二四九九页二八八九五王质,题作《过洞庭》,出同。核《永乐大典》原书,方知《全宋诗》张经处误以“王质过洞庭”为题,而《永乐大典》于此诗前引张经《岳阳楼集》录其《岳阳楼望洞庭》一,故有此误。

  • 标签: 《全宋诗》 王质 《永乐大典》 岳阳楼 诗题
  • 简介:是反映乾隆时期山东方音的韵书.本文简要介绍了这部方音韵书的得失,重点分析其294条眉注牵涉到的500余字的读音.讨论它们反映出的方音演变规律和偏旁误读、形近误读、训读字等语言文字应用问题.

  • 标签: 眉注 山东方音 偏旁误读 形近误读 训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