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7 个结果
  • 简介:虽夜禁之令一直存在,但宋朝实乃唐朝以降相关管理最为宽松的政权,其城市公共空间夜晚秩序总体散漫。在夜禁相对严格的北宋中前期,时有妄开城门、官员犯夜发生,且有巡逻者护送犯夜官员回家的惯例与规定,普通人则对禁令仍十分惧惮。都城经历由禁到放的过程,地方城市禁放不一,总体宽松与官民侵夜而动多见记载。上元节等节日彻夜狂欢模式、夜市兴盛与较为普及是宋朝城市公共空间活跃的重要体现。

  • 标签: 宋朝 城市 公共空间 夜禁 夜市
  • 简介:本文主要论述古典时期雅典城市依托于公共建筑所形成的三类公共空间,即宗教性公共空间、市政性公共空间和文体性公共空间.雅典城市公共空间为城邦公有,向公众开放,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有和公用空间,是城邦公共活动的中心.公共空间的形成和发展是希腊古典文化繁荣的重要基石.

  • 标签: 古典时期 雅典 城市 城邦 公共空间
  • 简介:图书馆、书店与书摊是民国上海知识群体从事图书阅读与消费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图书馆不仅承担阅读功能,还兼具社会交往等功能。福州路、北四川路等城市新兴地带以售卖新式出版物为主的书店与城隍庙地带以售卖线装书、古籍为主的书铺和书摊之间产生了明显的新旧之隔与等级之分,它们面向的顾客群体也有所不同。当书籍的阅读与消费跨越知识群体与非知识群体的边界时,知识群体通过对旧书、旧书铺与书摊的歌颂,建构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资本,使自身与普通市民群体相区隔。在上海知识群体的书籍消费活动中,以书会友与在商言商的两种交易方式既体现出近代上海图书出版市场古风犹存的一面,也反映了近代上海图书市场开始以市民为主要消费对象,传统'回头客'比例降低的一面。知识分子个体所处阶层位置的差异不仅塑造了知识群体内部截然不同的书籍消费习惯,也开启了现代中国精英知识群体与边缘知识群体渐行渐远之端。

  • 标签: 公共空间 知识群体 场域 精神生活
  • 简介:地域传统文化是城市公共空间陈设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地域传统文化元素的视野下进行公共陈设设计,具有举足轻重的时代意义。它既完善并开发了公共陈设的实用功能,又能展现城市记忆的延续、发展地域的民俗传统。本文主要阐述了地域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地域文化元素的视野下对公共陈设中文化元素的追求及其意义进行探索,并以杭州为例分析研究了地域文化元素在公共陈设设计中的应用形式与提升创新。

  • 标签: 地域传统文化 公共陈设 城市空间 应用 创新
  • 简介:在1945年以前,法苯是世界上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化工企业,同时也是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私人工业康采恩之一。本文阐述法苯在二战前的"欧洲大空间经济"观,以及这种思想产生、演变的历史背景。文章旨在说明,早在纳粹上台前,法苯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就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即由面向世界市场转为面向欧洲区域市场。随着纳粹战备经济建设的展开,法苯的欧洲经济观经历了由自由"大空间经济"到军事"大空间经济"的转变。建立、垄断"欧洲大空间经济"是法苯与纳粹政权合作的重要思想基础。

  • 标签: 空间经济 工业公司 私人工业 欧洲区域 德国法 经济观
  • 简介:村落公共空间是区别于私人宅院的一个村民共有的、重要的公共场所,是村民信息传播、情感交流、仪式集会、游艺游戏的场所,同时又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传承村落的道德价值和审美情趣。就西藏广大的乡村而言,其公共空间涵盖的范围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诸如村委会、甜茶馆、寺庙、道路、晒场、山川等等。在这些公共空间内,因权力、职业、长幼、性别等的不同,人与人之间体现出鲜明的阶序关系。文章以曲水县茶巴朗村为例,以空间为分析视角,对该村村落公共空间,以及此空间内的社会关系和生产生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 标签: 西藏 村落 公共空间 村民阶序
  • 简介:西藏的自然区域郑度雄伟壮丽的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誉。作为主体的西藏约占整个面积1/2。由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气候寒冷,有大片区域最暖月平均气温低于10℃,人们常把它视作地球的“第三级”。然而高原所处的中、低纬的地理位置,使它形...

  • 标签: 雄伟壮丽 “世界屋脊” 地域分异 资源蕴藏 开发条件 灌丛草甸
  • 简介:我国古代的“文化”,主要指文治、教化和礼乐章典制度。近代的所谓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称的人类文明,其内涵相当宽泛,可以划分为广义的(大)文化和狭义的(小)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即一切非自然的人类创造物。它包括物质文化(技术、工具等)、

  • 标签: 文化寻根 宁夏 人类文明 社会物质文明 “文化” 精神文明
  • 简介:一、方志学应还其本义。“方”即地方、区域,“志”兼有知和记的双重意义。方志学是研究和记述区域发展的科学。我国方志学历来就主张记述一方,必须认识一方,即主张研究和记述区域发展。二、本届修志热潮的出现,是以区域研究的客观需要为背景的,中外区域发展研究的崛起,其相互影响,将促进我国方志学水平的提高。三、方志学具有高度务实的品格,必须以地方志为依托,要研究地方志和方志编纂学,但方志学仍应以区域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研究对象。四、方志学的理论框架以“区域”和“发展”这两个概念为基础。“区域”是多元的多层次的人类生存和活动一定空间的抽象。方志学的“发展”概念具有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目的、任务和方法论的全部内涵。方志学主要研究如何认识和记述区域发展历史和现状的一般规律,它统辖方志编纂学、方志应用学、方志目录学、方志发展史、方志学史等学科。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把方志学提高到新的水平,方志工作者要勇敢地承担历史赋予的开拓性任务。

  • 标签: 方志学 区域发展研究 地方志事业 方志目录学 修志工作 区域研究
  • 简介:翻译与其说是肌理性的,还不如说是修辞性的。它得益于阅读感知、文本重构和批评反馈的修辞性链接,体现为原作在语言、美学、文本、文化和哲学层面的一系列重构。承认翻译存在修辞空间,有助于挖掘翻译脱语境转换渠道的多元性。

  • 标签: 翻译 修辞 建构
  • 简介:20世纪初,福州市区大部分街道还是狭窄的石板路,最大的一条南大街也宽不及丈。市民来往除步行外,只有靠马和轿子。

  • 标签: 公共交通 福州 市内 20世纪
  • 简介:在国际学术界,人们一般认为“东北亚”一词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关于太平洋战争划分战区的思路和做法,到了冷战初期则被明确为美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区域,从而使之成为人为创制的、与“东南亚”相互补充的新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东北亚作为一个区域是被他者建构起来的,而不是由主体自我创造出来的。事实并非如此。即使按照国际学术界的定义,即“区域是指地理接近、互动紧密、制度框架共享以及共同文化认同的综合体”,那么东北亚无疑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区域

  • 标签: 东北亚区域 历史透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国际学术界 美国外交政策 太平洋战争
  • 简介:福州是福建省历史上最早建立的一座古城。据考古证明,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时器时代,这一地区已经有人类活动。到距今2200多年的西汉时代,闽越王无诸在此建立了第一个城池,称冶城。自冶城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福州城市空间不断变迁,城市规模日益壮观。

  • 标签: 城市空间 福州 变迁 古代 新时器时代 人类活动
  • 简介:肃南县明花乡裕固族移民搬迁带来了裕固族文化的重大变迁,移民开始从牧民向农民转化。在这一变迁中,族群认同值得关注。认同具有社会性、建构性和多元性,公,共话语、社会空间、象征符号都影响着族群认同,而裕固族文化传承中的一些问题令人担忧,我们应该给予积极的建设性回应。

  • 标签: 族群认同 公共话语 社会空间 象征符号
  • 简介:中国古代社会的公共工程建设模式,是考察中国古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本文是对明代县级地方公共工程所作的微观实证研究。明代县级政府对境内各种公共设施和工程负有修缮维护之责,但发起公共工程的权力极为有限。在地方财政中,没有固定的公共工程经费,一般通过罚赎、劝募、摊派等方式筹措。公共工程兴建过程中,大量吸收耆民、义官、乡绅等民间力量参与管理。县内小规模的农田水利工程,则由塘长、圩长、老人等职役进行日常维护,由当地百姓出力兴修。县级政府完成公共工程建设的过程,体现了其作为最接近基层社会的国家政权的特点。

  • 标签: 公共工程建设 县级政府 明代 国家与社会关系 农田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
  • 简介:近代以来,东北地区的城市化起步晚,但发展快.东北各省从中国城市发展最落后的地区发展成为近代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只用了半个多世纪.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外力和内力双重力量推动的结果.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东北地区的城市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世纪末--1931年,是东北地区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城市体系粗具雏形;1931年--1945年,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出现畸形的快速发展,城市体系初步形成;1945年--1949年,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 标签: 东北 城市化 移民
  • 简介: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在京召开,会议公报中提出,“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贯彻‘五个统筹’,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其中“五个统筹”中有一个是“统筹区域发展”,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之一。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是个特殊的区

  • 标签: 闽粤赣边客家区域 旅游合作 福建 广东 江西 旅游资源
  • 简介: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在我国西藏自治区仍有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牧区,这就意味着西藏人口中的绝大多数所需要的公共产品诸如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公益设施以及医疗,教育等全部或部分地依赖村级组织的公共服务供给。因此,完善村级组织、提高其公共服务的效能对西藏广大农牧民的现实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西藏农区 村级组织 公共服务供给 免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