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在影片中不可能找到相当于语言里指明说话人的那种指称元素。在一部影片里被看成是“透明的”镜头到另一部影片里又会被看成是陈述者留下的痕迹。为了区分属于叙事作品和属于风格的两类不同东西,谈论电影里的陈述时就必然要在概念上作某些调整。

  • 标签: 叙事作品 说话人 叙述学 推镜头 威尔斯 仰拍
  • 简介:叙述是讲故事的一种方式,叙述者就是讲故事的人。与叙述密切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叙述视角,即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一般来说,创作者针对不同故事的叙述要求,会为叙述者寻找和确定相应的承担叙事任务的角色形象。纪录片的叙述者可以是故事内的人物,即当事人;也可以是故事外的人物,包括旁观者、目击者、相关权威人士等;还有那个无所不知的解说者或主持人。

  • 标签: 叙述视角 外视角 叙述角度 角色形象 外解 叙述方式
  • 简介:香港功夫电影自1949年发轫,迄今已经走过了61个春秋。作为植根于岭南文化的香港功夫电影曾一度重现了诸多的广东传统文化习俗,表现出别样的"家国乡愁"。但随着时代变迁和岭南原生态文化的遗失,这一带那种"乡愁式"的怀旧情结却逐渐嬗变为香港功夫电影的包装"外壳"和点缀元素。本文通过探究广东文化与香港功夫电影本土风格之间的情感纠结与历史渊源,籍以寻求当代电影在平衡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同时自觉形成本土表述的可行路径。

  • 标签: 香港功夫电影 广东意象 叙述特征 乡愁
  • 简介:贝拉·巴拉兹曾认定纪录片拥有“用画面记录人类历史的伟大使命”,卢米埃尔给人类史上的第一批电影观众提供了在工厂大门前在场的证据,弗拉哈迪带着观众走进了一户爱斯基摩人的真实生活,战争中的纪录片则如幽灵般提供了离散亲人的存在……

  • 标签: 纪录片 影像观念 创作主体 叙述 虚构 电影观众
  • 简介:喜剧性叙述人在叙述某种对象时往往持一种嘲笑、调侃、戏谑的态度,或者将叙说对象原本就包含的不合理的现实逻辑进一步加以缩小或放大,使这种不合理性变得更加醒目;或者是以主体所捍卫的某种价值、理性去映衬、击打与否定创作对象的虚假、丑陋,从而引发观众会意的笑声。我国动画系列片中,喜剧性叙述人主要表现为“画内或画外的我”这一类型,这一类型又可细分为旁白叙述人、角色叙述人、歌唱者3种。

  • 标签: 我国动画系列片喜剧性叙述旁白叙述人 角色叙述人 歌唱者
  • 简介:<正>一、男性英雄的白日梦──从《沃尔特·米蒂的秘密生活》(TheSecretLifeofWalterMitty)小说原著说起1939年,詹姆士·瑟伯(JamesThurber)在《纽约客》(TheNewYorker)发表短篇小说《沃尔特·米蒂的秘密生活》[1],内容讲述男主角沃尔特·米蒂(WalterMitty)是一个冒失,能力备受怀疑的人,现实生活上,亦由妻子主导。

  • 标签: 米蒂 男主角 《纽约客》 瑟伯 沃尔特 WALTER
  • 简介:本文系()一书的结语部分,题目为译者所加.于1994年由美国麦格罗-希尔公司(McGraw-Hill,Inc.)出版发行.中文译本将由译者翻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克里斯琴·汤普森(KristinThompson)和戴卫·波德维尔(DavidBordwell)均为电影学博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传播艺术系资深教授.本文结合的著述及作者对电影史研究的心得体会,深入分析论述了他们在著作中力图一以贯之的电影史构架与叙述的三条原则--电影语言如何产生、演变并逐渐成熟和规范化?电影的制作、发行与演映等如何影响电影的发展?电影艺术的世界性潮流与电影市场的国际化趋势是如何出现的?作者依据这些原则对世界电影的百年发展历程进行了宏观的审视与总结.这些问题的探究无疑对我们的电影史研究与写作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 标签: 电影史 电影学 电影语言 电影市场 电影艺术 汤普森
  • 简介:近年来,华语电影圈出现了。一批都市情感电影,其中以反映女性情感的爱情题材电影为主,这类爱情电影集文艺片、轻喜剧等为一炉,整体基调明亮欢快,深受广大青年观众的追捧。

  • 标签: 女性情感 叙述视角 未成年 悖论 人生 华语电影
  • 简介:叙述视角”可细分为“叙述眼光”和“叙述声音”(热拉尔·热内特用语),是近年来中外影视剧创作和研究领域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它关乎到影视剧中叙述者与所讲述故事之间的相互关系:“叙述相对于故事的时间关系如何(它早于故事、晚于故事发生、与故事同时发生,还是“加插”在故事中间)?叙事机制内在于故事空间,还是刚好相反?

  • 标签: 叙述视角 《绝望的主妇》 电视剧 超常规 影视剧创作 美国
  • 简介:龚重谟从海南郑重地寄来他的大作《汤探胜》打印稿,要我为这本书写一篇序言。我参加过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的编写与修订。由于工作需要,阅读了汤显祖的剧作和诗文,但是不等于读懂了汤显祖。重谟惠赐的《汤探胜》,激起了我极大兴趣,希望读后能更加接近汤显祖。读了全书,果然大有收获,使我对汤显祖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有了为《汤探胜》写前言的依据。首先,重谟的大作犹如"汤"的一部小型百科全书,为关注"汤"者提供了方方面面的情况。汤氏的家世、生平、著作,尤其是他的"临川四梦",都可从书中得到较多的了解。这也显示了作者研修汤氏诸作的扎实功底。

  • 标签: 前言 汤显祖 中国戏曲 百科全书 临川四梦 打印稿
  • 简介:<正>《当代文艺思潮》1985年第3期刊登了叶鱼的《文艺传播》一文。本文首先介绍了传播。传播是本世纪四十年代缘起于美国的一门新兴学科。国外一些传播学者,一般持有广义的传播和狭义的传播两种看法。广义的传播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社会、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的一切信息传播现象。狭义的传播主要是指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研究内容已从单一的报上扩展到广播、电影、电视、书籍等所有的大众传播工具。接着本文着重介绍了文艺传播。文艺传播是研究文艺信息传播行为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与社会,自然诸种关系的科学。文艺传播所研究的内容包括有:文艺信息的传播历史,文

  • 标签: 文艺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 文艺信息 大众传播工具 研究内容 新兴学科
  • 简介:童子戏又称香火戏。作为一种古老的草根戏剧,明清之际,在江淮大地上风靡了数百年。如今童子戏在江淮大部分地区逐渐消失,而在江海交汇的南通城乡,一批年逾古稀的老艺人及他们传承的民间演出团队还红红火火地活跃在田头场角。同时,傩文化学者营琳先生组建了南通童子戏演出团,将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融入国际文化交流的渠道。我有幸成为南通童子戏演出团成员三度出访韩国。这是一个不断向老艺人学习,向传统文化学习的过程。

  • 标签: 香火戏 戏剧 艺术文化 艺术评论
  • 简介:本文考察了近期阿根廷有关后独裁时期的电影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倾向:由第二代电影人2000年后创作的虚构类电影回到了儿童或青少年视点和90年代以前的"过时的"形式。通过对一部能展现这一近来趋向的政治惊悚片——加斯东·比拉文的《禁锢》的关注,这些电影(笔者称其为"标志的虚构")不应该被读解为当下第二代叙述的常规案例。相反,笔者认为他们恰恰证实了对近代史的表现上存在代内矛盾(尤其是关于20世纪70年代政治活动的表现)。在这些电影中,虚构(及儿童或青少年视角)的使用多考虑象似性(iconicity)而超过指称性(indexicality)——这一象似性的主导地位牵涉到对当代阿根廷来说很关键的意识形态内涵,而且也需要再次审视通过儿童或青少年的镜头来描绘历史这一做法的有效性。

  • 标签: 第二代 儿童 青少年 后独裁 象似性 虚构类电影
  • 简介:主要是由罗歇·奥丹提出的符号语用(Sómio—pragmatiqne)在某种意义上说受到了克里斯蒂安·麦茨观点的影响,后者指出:影片是在观众观看时才诞生的。这种看法同电影观众心理学(filmologie)结合起来,加上了符号的概念,

  • 标签: 电影观众 语用学 克里斯蒂 让·雷诺阿 主流电影 场面调度
  • 简介:《思凡》是一出载歌载舞的独脚戏,作为一名昆曲小花旦都必须学习这出传统经典折子戏,我从戏校到剧团学了不下三次不同的《思凡》,却未能成为自己的演出剧目,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缺乏自己的特色,可又苦于无从下手。

  • 标签: 昆剧 《思凡》 《佳期》 演员 表演艺术 人物塑造
  • 简介:本文按照从一般到个别,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线索,层层递进,描述了一个理想中的电影学学科的基本框架,并且提出了一种从学科视界研究电影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将是《电影“学科”》的雏形。全文将电影学学科建设宏观问题条分缕析为“学科概念生成”“学科成立条件”“学科分化规律”“电影跨学科现状”“学科区域形成”“学科矩阵生成”“学科知识分层”“学科研究路径”“电影学学科结构”“电影学学科体系”十个微观问题,并分别论述其内涵,进而勾勒出《电影“学科”》的基本面貌。

  • 标签: 电影学 学科 论纲
  • 简介:如果说观众调查是电影和电视研究领域内一项普遍的做法,那么重新审视这一学科初创时的重要时刻,并且总结一下其中需要吸取的教训,就很有价值了.弗吉尼娅·南汀格尔的一书既是对英国大约从1980到1987年之间进行的"文化研究的观众尝试"项目的一次批评,也是对这一研究领域进入新阶段的一次预览.

  • 标签: 《观众学研究——撼动真实》 观众调查 电影市场 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