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2 个结果
  • 简介:身体是可视的,而向量是不可视的,发现身体向量的可视对于现当代剧场具有一定的开掘价值。西方剧场自阿尔托以来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在同期,也产生了身体的主体性论述、语言学转向、结构与解构、后现代主义等学术思潮。可视的身体向量的概念发展于“现场文本”,但却不局限在“现场文本”,希望提供观众和戏剧创作者男一个视角,重新审视在戏剧场域中的所有“发生”。

  • 标签: 身体 剧场 主体 身体向量 可视性 现场文本
  • 简介:作为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叶芝在西方文学中一直有着独立的地位,其一生所创作的诗歌中不乏很多抒发爱国热情的诗歌。抒情和叙事一直都是紧密相连的,传统的叙事学理论过分执着于叙事的形式,将叙事与抒情分离,而“事”和“情”是不能单独分开的。本文旨在从叙事学和身体的角度来解读叶芝的爱国抒情诗歌,从而诠释叶芝的爱国热情以及寻求独立和自由的追求。

  • 标签: 身体叙事 叶芝 诗歌
  • 作者: 马殿俭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10-03-13
  • 出处:《戏剧之家》 2010年第3期
  • 机构:音乐是一种人类不可缺少的抒情活动,是一种音响、节奏、旋律的媒介,是人们表达情感与把握外在世界的情感方式。尽管人的年龄、性别有差异,但对音乐热烈的喜爱和自发的需要是一致的;不管人进行任何活动,行走、跑跳、工作、劳动,都伴着音乐的律动;甚至大自然的鸟鸣、猿啼、风雨、水流、海浪……都音乐般地抒发它的态势。可以说,音乐在人的生命里和生活中,对人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从事音乐活动的人都有一种感受和共识,认为:音乐可以改善人的意志,陶治人的情性,净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生情趣,能使人表现真实的自我,能导向人的创造性发展。有个理论家在评价贝多芬音乐作品时说:“贝多芬音乐使愁苦人欢乐,使胆怯者勇敢,使轻浮者庄重。”古希腊美学家朗吉弩斯在《崇高论》中说:“和谐乐调对于人是一种很自然的工具,能说服人,使人愉快,而且还有一种惊人的力量能表达强烈的情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郝延斌在《文艺研究》2011年第10期上发表文章指出.“新时期”电影在把农民指认成传统中国的象征时.也都不约而同地把农民的身体挪用为有效的修辞装置。小到漱口刷牙.大到生病、怀孕与身体的残缺,借由农民的身体衍生的故事,往往是“新时期”电影在想象一个现代中国时所不可或缺的情节单元。

  • 标签: “新时期” 身体 农民 电影 政治 传统中国
  • 简介:近现代西方哲学对身体的关注,是当代文化思潮中不可忽视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转向。身体社会学认为身体是被社会建构出来的,对身体的态度表征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身体作为一种特定的非语言符号也因此被赋予内涵丰富的人文所指意义和语意驳杂的精神文化向度。文章从当代文化思潮中的“身体转向”入手,对国外电影身体研究进行了溯源,考察了国内电影身体研究现状,指出当下研究主要聚焦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影像身体的研究,二是电影现象学视域下的身体研究,三是明星研究视野中的明星身体研究,四是以身体消费、身体欲望等为关键词的电影身体研究。其中存在着机械搬用或过度阐释西方身体理论的现象。

  • 标签: 当代中国 电影身体 研究述评
  • 简介:我是带着无比的期待去看这部作品的.鲁迅这个神人带来太多的犀利和思想.他对于中国那个时代举足轻重的意义任谁都不能忽视和否定。我爱鲁迅,也爱和别人探讨鲁迅.了解大家心中的鲁迅.我一直认为他生来就是用文字来拯救民众的.那么独到、精确.犀利地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只是看完之后我非常地失望.甚至有些许愤怒。

  • 标签: 鲁迅 观后感 身体 举足轻重 神人
  • 简介:思乡成殇死而不已——吕剧《回家》观后山东省吕剧院创作演出的《回家》,写的是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败退台湾,去台湾的大陆老兵因为政治的隔绝,绝大多数客死他乡。但他们至死不能已的思乡思亲之情,无穷无尽,最终竟以托骨还乡、归葬故里的方式,来完成他们不屈不挠的回归。尽管其情可哀可悯,但是这个题材难以回避的政治因素,长期以来让人棘手,望而却步。《回家》是这一题材

  • 标签: 剧札记 观剧
  • 简介:分析语言录音在录音技术中的作用,阐述人声的音域、音色特点,介绍语言录音与艺术语言录音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巧。

  • 标签: 语言录音 发音特点 频带
  • 简介:我经常想到几年前上戏谷亦安老师说过关于能量的释放和接收的问题:一个演员的能量在舞台上输送能够让底下的观众接收到.接收之后他们的反应又回到了我们身上来,这种能量的呼吸之间.它是健康的。二者的能量在这种过程中会膨胀会生长.有力度有新鲜感。如果,呼出去的东西没法被接纳,回应的是不好的气息的话.那么这个演员就可能会“生病”。当你在舞台上表演或者在课堂上教学时.你的能量与对方有共同呼吸交流.那几个小时就会特别愉悦、舒服,身心会得到某种深层次的健康的循环.否则就会特别憋气难受,心情也会特别不好。我今天带了几个问题.想和大家来商量,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作为团长、梨园戏剧种的主持者最困惑的地方。

  • 标签: 导演 能量 新鲜感 主持者 梨园戏 舞台
  • 简介:连续看了几遍南山东省吕剧院创作排演的大型现代吕剧《补天》,每次都被剧中的故事和人物所感动,这是近年来看戏少有的感觉。剧中。脑海里时常浮现出国歌中的一句歌词:“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感到,《补天》中所塑造的一群新中国的热血儿女,正是用自己的青春、汗水和血肉之躯在祖国的西北边陲筑起一道钢铁长城的

  • 标签: 吕剧 《补天》 艺术风格 艺术语言 奉献精神 创作题材
  • 简介:广大观众爱看我国的传统戏,有的戏竟百看不厌.这其中的奥妙是什么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传统戏的戏剧性强,而且结构讲究,悬念、冲突设置巧妙,能够引人入胜恐怕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最近,从电视上看了三原县剧团演出的秦腔《丹青泪》,就深深有所感触.姑且不论这出戏别的方面,单就《赵五娘吃糠》一场说点"门外"话.这场戏可以说是

  • 标签: 赵五娘 姑且不论 百看不厌 戏剧作品 悲剧气氛 艺术感染力
  • 作者: 《戏剧之家》2009年第10期供稿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09-10-20
  • 出处:《戏剧之家》 2009年第10期
  • 机构:十堰市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现代豫剧《乡试》以80后的女大学生田亮亮为中心人物,讲述了她在初入社会,走上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岗位后的一系列故事。作品通过她的经历,反映出当代农村变革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以及年轻的基层干部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的困惑和成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一写戏的人首先要有对世界的总的看法.这与哲学有关,但决不是哲学家眼中的世界,它是艺术家眼中的世界.李白和杜甫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卡夫卡和博尔赫斯的世界有着天壤之别;而迪伦马特和易卜生更是判若水火.在他们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他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

  • 标签: 戏剧观 博尔赫斯 迪伦马特 世界 哲学家 艺术家
  • 简介:艺术是严肃而高尚的,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在人类的精神领域享有最崇高的地位。因此,艺术工作者倍受人们尊重;进行艺术活动的剧院被视为圣洁的净土。

  • 标签: 圣洁 严肃 象征 崇高 精神 文明
  • 简介:身在戏剧界,每感不如人,乃因从小缺少戏剧天分。时至今日,纵然给我打气,我也不敢打造“四岁红、五岁绿”的神话。说来可笑,我四五岁时也曾随母亲看戏,那台上咿呀一唱,我眼前红绿模糊,色盲了,立刻睡倒在母亲怀里。当年的家乡是个只有几万人口的小县城。戏园是临时圈定的范围,有个简陋的出入口。戏台同样是临时搭就,

  • 标签: 观剧生活 审美心理 戏剧艺术 表演艺术 演员
  • 简介:与香港话剧《倾城之恋》的结缘是在2002年的澳门华文戏剧节,初此剧,觉得与内地戏很不一样的是它的歌舞成分.去年10月有幸在上海看到了新的版本,男主角已换成了明星梁家辉;此次来到北京.这已是我所看到的第三个版本,从布景到演出都不一样就像看到小燕子成长一样.一台戏也有它成熟和精炼的过程,彼得·布鲁克所谓戏剧是R(重复)R(表演)A(参与)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 标签: 《倾城之恋》 戏剧节 男主角 版本 话剧 歌舞
  • 简介:<正>在戏曲舞台上葆有长久艺术生命的剧作,绝不只“玉茗堂四梦”。但就明清两代戏曲作家的思想底蕴而论,却没有谁个可与汤显祖相比。汤显祖留下的大量诗文和书信,笔锋纵横,涉及了宇宙、人性论、社会政治思想和宗教意识等多方面的内容。认真清理这宗思想遗产,对研究汤显祖的人生道路和戏曲创作都是十分必要的。汤显祖是博学的,他一生汲取的学术营养既广且杂。“五经而外,读诸史百家,汲冢、连

  • 标签: 汤显祖 人性论 宇宙观 王安石 社会政治思想 思想遗产
  • 简介:"艺术的真实"是众多艺术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然而,"真实"本身在不同的艺术流派中又有不同的见解。表现主义声称自己寻找内在的真实,现实主义宣扬自己寻找生活的真实……艺术创作永远是一种见仁见智,每一种描述只能代表其当下创作的主旨,却无法保证下一部作品也依然不改初衷。尤其是表演艺术创作,除去其作品本身需要接受观众的检验和审视之外,其创作材料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 标签: 戏剧表演 身体性 精神性 回归 艺术创作 艺术的真实
  • 简介:莎翁剧作中,个人危机总是不可避免地和政治危机相关联,身体被卷入某种政治,男性权力的运作依赖于对身体的控制。《哈姆莱特》中奥菲利娅从一个开心少女变为手捧花束的疯癫歌者,最后溺水而亡,她的形象也从甜美温顺转向幽灵般行走的疯癫,直至最后成为漂在水面的溺亡的白色身体。从顺从男权体制到质疑并挑战理性的权威和合理性直至变成终极的死亡嘲讽,奥菲利娅疯癫及死亡的女性身体变成了男权社会里的不安的想象和政治肿瘤,成为颠覆男权权力的潜在威胁。

  • 标签: 身体政治 男权 疯癫 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