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8 个结果
  • 作者: 张晶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09-07-17
  • 出处:《戏剧之家》 2009年第7期
  • 机构:现代化的21世纪,要求一切艺术创作必须具有鲜明的现代化特点,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舞台艺术创作如此,为舞台艺术服务的舞美设计亦如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川剧《山杠爷》(载《四川戏剧》1995年第4期)的演出,将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戏曲界讨论过的戏曲现代问题,重新提了出来。要讨论戏曲现代是什么,不妨先明确界定戏曲现代不是什么。我以为,戏曲现代,首先不是简单的现代题材戏曲化。也就是说,以中国戏曲特定的载歌载舞的形式,简单地搬演一个

  • 标签: 戏曲现代化 生命形态 文化形态 审美形态 川剧 戏曲化
  • 简介:戏曲作为我国古代艺术的精品之一,从古至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热爱与欣赏。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戏曲的形式与表演的舞台也在发生着变化,在现代社会,戏曲舞台的布景会随着技术的不断改变有所提升。本文将针对戏曲舞台布景,谈一谈关于戏曲舞台现代布景的一些方式,展示出戏曲舞台的变迁。

  • 标签: 戏曲舞台 布景现代化 艺术表演
  • 作者: 刘丽莉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09-05-24
  • 出处:《戏剧之家》 2009年第5期期
  • 机构:民族舞的现代化,主要是指民族舞如何吸收现代舞的精华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很显然,这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大课题,非一篇短文所能谈清说透,只能概要论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龚和德在《中国戏剧》2011年第11期上刊登同题文章,文章最后部分指出,对于张庚先生的戏曲理论,我以为学界有两点误解需要说明一下:一、张庚先生也讲戏曲的综合性,但他又指出戏曲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表演艺术本身就是唱念做打的综合。这是戏曲同话剧、歌剧、舞剧根本不同之点。

  • 标签: 戏曲现代化 张庚 《中国戏剧》 戏曲理论 唱念做打 表演艺术
  • 作者: 崔丽娟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10-03-13
  • 出处:《戏剧之家》 2010年第3期
  • 机构:网络化图书馆的到来,为图书信息服务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图书馆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采取一种超越传统的图书馆发展策略,塑造图书馆的新型服务形象,导入CI。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蝶》作为中国首部耗资超过四千万元的音乐剧,是中外制作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晶。从2007年首演到现在,《蝶》已经被定义为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标准”——中国戏剧精神的当代艺术阐释——“《蝶》把中国的精魂用现代的方式和手段,通过最美的艺术传达给当代的观众,在日益娱乐化的艺术市场上,寻求最直接也最真挚的方式面对所有考验,尤其是时间的考验。”1《蝶》作为中国音乐剧的一个“节点”,见证了中国音乐剧从引进到搬演再到原创的整个过程,也见证了中国观众、中国艺术市场对音乐剧从认识到认可的过程。

  • 标签: 现代化 中国 歌舞剧 原创音乐剧 当代艺术 艺术市场
  • 简介:经过了改革开放与发展的中国城市,在今天已置身于崇尚“生活方式”的现代语境之下,在此情景中,“体验”成为人们感知与认同周围世界的主要方式。对此,一方面文化产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直接的体验素材与对象,进而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新的人群组织方式;另一方面在对这些文化产品的消费中,人们不断模塑着今天对于中国开放性、多元性、时代性的体验,并催生出一种新的集体认同。

  • 标签: 体验 认同 文化产品 消费
  • 简介:1980年代的青春电影一直在努力实现青年价值观与现代实践的同一化目标。当以抑制消极主义为目的的信仰、知识一体化规划遭遇到市场经济冲击后逐渐失效,知识竞争与审美觉醒作为市场理性的表征充实着青春想象。在1990年代,伴随市场意识形态的巩固,现代市场话语在与青春话语的互动中分离为两种相互矛盾的面向:“同盟者”与“情敌”,而后者引发的向内转的叙事基调成为近年来青春怀旧电影爆发的重要推动力。

  • 标签: 青春电影 现代化 消极主义 知识迷恋
  • 简介:若问当今最引发热议的时代潮流是什么,“跨界(Crossover)”①一词绝对当之无愧。尽管迄今对“跨界”仅有字面上的解释,学术上尚未有明确而系统的理论定义,但随着网络与科技的发展,跨界已不单指个人,更广泛的引申为跨越学科、媒体、领域、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作为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跨界合作的风潮无可避免的也吹向了传统戏曲。

  • 标签: 现代化 越界 京剧 台湾地区 当代 小丑
  • 简介:《中国京剧》特邀主持人和宝堂:今天由《中国京剧》杂志社和北京戏校联合主办一期“京剧沙龙”。主要是研究一下我们京剧的百年大计,即“戏曲学校向何处去?”的问题,题目似乎很远,其实很近。说好听一点,教育是我们振兴京剧的关键,说难听一些,弄不好,很快就要有“狼来了”的危险。我是有切身体会的,所以我希望广大读者都来关心一下这个问题。

  • 标签: 戏曲学校 戏曲教育 中国戏曲学院 北京戏校 人才培养
  • 简介:"吴桥是中国,也是世界杂技的摇篮……",这是1990年9月2日法国"明日"杂技节主席莫克莱尔在参观完吴桥杂技学校后,有感而发留下的题词,一语道出了吴桥杂技在中国和世界上的特殊地位。两年一届已办了七届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节,使吴桥的影响越发深远。近年来,到吴桥招收杂技演员和选送学员的国内外杂技团体和个体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从1985年到1999年的14年间,全县已为国内外杂技团体输送各类杂技人才1230多人,仅吴桥县杂技艺术学校就输送了240多人,但仍是供不应求。

  • 标签: 办杂技 吴桥县热 杂技学校
  • 简介:近代中国,在饱受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掠夺、奴役、宰割之后,中国人开始觉醒并奋起反抗。为了寻求救世良方,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走出国门,接受科学、民主思想,从而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政治、文化思潮开始在中国传播。以蔡元培为代表的教育家提出了新的教育思想及其美育思想,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及其美育的思想基石,亦引领了中国现代舞蹈教育的方向。民国时期的前二十年,是中外舞蹈文化交流频繁的年代。学校舞蹈的教育理念与内容亦主要来自外国的影响,甚至所用教材,大多为编译作品。但是,它们的教育主旨都和"救国强国"紧密联系。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舞蹈教育开始纳入学校体育课的内容之中。外国土风舞、儿童游戏舞、欧美交谊舞、新编儿童歌舞、体操训练、健身舞、模仿动物舞以及各种舞蹈步伐都被纳入教学内容,并且有一些为儿童与学堂编撰的舞蹈教材出台。在这一普及艺术教育、审美教育运动中,最有影响的音乐教育家是黎锦晖,他的校园歌舞教育理论与实践,创造了新型的校园美育的示范,亦建设了具有民族特色与儿童特点的校园教育艺术。民国时期的学校舞蹈教育——虽是一段被封存的历史,却奠定了中国现代舞蹈美育的基础。

  • 标签: 民国时期 学校美育 舞蹈教材
  • 简介:[会场。扩音机里一位领导的讲话声音“下面,由少先队女向来我西江乡工作的转业军人献花……”[响起了队鼓声和军号声,接着是少先队自们合唱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 标签: 学校 个人 转业军人 共产主义 少先队 扩音机
  • 简介:由浙江省京剧团创作演出的青春京剧《告别迷茫》,在京剧舞台上刮起一阵创新风。用一句戏剧界的行话来说,《告别迷茫》是一出“定向戏”,该剧的局限性自然由此而来;然而,艺术从来就是在局限中闯出一片灿烂时空来的。

  • 标签: 后现代艺术 京剧团 告别 青春 浙江省 演出
  • 简介: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就开始提出“文化学”概念。80年代以后,掀起了“文化热”。近年来,关于文化史、文化哲学、文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传统文化的研究蔚为大观,也出版了一些文化学方面的著作。试从文化学的兴起和发展、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文化学的体系结构、文化史和文化学史、文化学研究的方法等方面考察我国的文化学著作的状况。

  • 标签: 文化学 著作 研究状况
  • 简介:一、现代杂技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社会意识、审美意识不断的增强,观众已从原来单纯对杂技技巧的欣赏,转变为对综合性杂技艺术美的追求,杂技作为一项传统艺术,也正由通俗向雅致、由惊险刺激向轻松优美转变,它已从当初的纯技巧表演逐步演变成为以技巧为核心,充分利用各种综合艺术手段不断追求更高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层次的舞台表演艺术,目前国内方兴未艾的杂技剧正是这一转变的集中体现。

  • 标签: 杂技 现代 舞台表演艺术 教育 发展趋势 社会生产
  • 作者: 《戏剧之家》2009年第10期供稿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09-10-20
  • 出处:《戏剧之家》 2009年第10期
  • 机构:十堰市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现代豫剧《乡试》以80后的女大学生田亮亮为中心人物,讲述了她在初入社会,走上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岗位后的一系列故事。作品通过她的经历,反映出当代农村变革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以及年轻的基层干部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的困惑和成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戏曲的出路"变则通",戏曲不再思变是不行的了,这已经成为共识,虽然认知的深浅并不一样.戏曲的现状是旧与新两种现象并存.老戏老演不行了,而有些新戏为什么也不行呢,原因可能很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题材新而情节老,思想老,演出老的所谓新戏,这是另一种新面孔的老戏,戏曲不改变这两种老旧现象,前途肯定堪忧.

  • 标签: 戏曲 现代品格 演出市场 戏剧文化 《孔雀东南飞》 《小河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