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如本次演出所悉,梅郎展示了令人惊叹的精纯昆曲演技。如果从整个文艺史角度公平地论述现代中国剧的话,我们不得不说现代正是中国剧的颓废期。我等并非诅咒现代,也并非一意尚古,我相信只要略能通观各个时代中国戏曲的人必然会同意我的说法。因此,我舍当今流行之“皮黄”而取“昆曲”也。

  • 标签: 昆曲 现代中国 中国戏曲 文艺史 演出 演技
  • 简介:节奏缓慢是昆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这在其唱腔与表演上均有所体现。这种“缓慢”表现出了一种“绵延性”,即对于细节与时间的连续的、精细的把握与体验。这造成了昆曲艺术效果的丰富性。就昆曲的唱与演而言,二者的“慢”是互为因果的。作为叙事手法,“绵延”与表现时空大幅跨越的“渡越”相对立。形成昆曲绵延效果的原因,与昆曲的文人化有关。文人参与了昆曲制作并将自己的时间观带入其中。另外,昆曲也会赋予观众一种“体验”式的欣赏效果,既投入又有距离感,并为反抗日常生活的庸常化提供了一种渠道。

  • 标签: 昆曲 绵延 叙事 时间观 体验
  • 简介: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戏曲改革政策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戏曲方针的指导下,昆曲的生命随着中国戏曲的改革初步复苏。由于昆曲自身的力量还很弱小,其社会价值没有得到当地政府关注,而且昆曲没有在有限的几次地方戏曲汇演中公开展示,也没有积极响应戏曲改革政策而进行戏曲思想内涵方面的改革,所以并未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直到1956年4月,在昆曲艺人尤其是政府力量的推动下,浙江昆剧团演出的《十五贯》以"丰富

  • 标签: 昆曲艺术 《十五贯》 戏曲改革 地方戏曲 国风昆苏剧团 双熊梦
  • 简介:新世纪以来的国学热和消费文化的现象,促使昆曲重新进入现代人视野,并以《牡丹亭》等经典剧目的现代重构,赢得了以大学生、都市知识阶层为主的一批新观众。然而若沉浸在昆曲所代表的中国古典艺术远去的荣光中,据此认为古典昆曲完全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艺术需求则是一种良好的错觉。

  • 标签: 昆曲 文化视域 新美学 中国古典艺术 《牡丹亭》 消费文化
  • 简介:杂剧于明代中叶以后由于受到南戏及传奇的影响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渐趋昆曲化或传奇化;同样地,后期的传奇受到杂剧的影响后也出现j’杂剧化倾向。两者在许多方面都渐趋一致,难以区分。本文试从体制方面(包括剧本规模的长短、声腔系统的使用、宫调的安排运用以及脚色演唱的分工这四个方面)来考察二者的相同点,并从内在结构的繁简及脚色行当的名目这两方面来区分二者的不同之处。

  • 标签: 杂剧 昆曲化 传奇 杂剧化
  • 简介:清朝康、乾年间昆曲的复兴和繁荣与盐商阶层的物力支持和风气倡导密切相关。其中,两淮盐商、盐政畜养了数量庞大的商署、官署昆曲戏班和家乐,以供自娱和交际之需。他们凭借雄厚的财力,将众多文人曲家招揽门下,日事选胜征歌、顾曲品剧。为了更好地满足演剧的需要.他们还资助副作家创作新剧和刊行旧剧。他们对昆曲偏嗜和倡导,促进了康、乾年间昆曲的繁兴。

  • 标签: 昆曲 复兴 盐商
  • 简介:昆曲唱腔在明清两代始终为研究之重心之一。20世纪以来,昆曲清唱之风日益兴盛,曲社林立.曲家辈出,昆曲演唱的技巧较之明清有了长足的进展,字面功夫愈益讲究,腔格愈益细腻多样。同时,清曲与剧曲也有了进一步的交流与交融。其中,尤以三端最为引人注目:一是吴梅等关于唱腔的“学者化研究”;二是以《天韵杂谈》中的《昆曲唱法》为代表的“实践性”的唱腔研究;三是带有集成意义的“俞派唱腔”。总结过去一个世纪昆曲演唱中重要的观点与实践成就,能为今人研究与发扬昆曲唱腔的传统提供借鉴。

  • 标签: 昆曲 唱腔 吴梅 天韵社 俞派唱腔
  • 简介: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集中体现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其两者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的相互交融和揉合。近几年来,苏州园林与昆曲一直受文人的关注,越来越多各层次文化人士联手共同推动昆曲的发展,其舞台设计开始趋向于从平面到立体多维空间的转化,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品味昆曲,曲境结合,以此来体验文人士大夫内心生活世界。

  • 标签: 昆曲 园林 舞台 文人
  • 简介:近代上海是昆剧艺人的重要集中地,又是昆剧演出进一步市场化的窗口。对于近代上海昆曲传播接受的状况,文人日记作了翔实的记录。从文人日记可以看出,上海戏馆的兴盛,为昆剧演出提供了场所,特别是三雅园这样专演昆剧的戏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代上海或寓居上海的文人,看起或谈起昆剧,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常常溢于言表,充分表现出昆剧对文人浸染之深。昆剧的衰落恰逢京剧的兴盛,二者之间有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而昆剧、京剧的审美特质又有什么不同,这也是喜爱戏曲的文人经常思考的问题,孙宝王宣和张聊公在日记中对此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近代上海昆剧的传播接受,还有一条特殊的途径,那就是将昆剧剧目改编为京剧剧目上演。汪笑侬改编上演《党人碑》《桃花扇》《马前泼水》,就是其中成功的范例。对此,文人日记也有所记述和评论,足以启发人们的思考。

  • 标签: 文人日记 近代上海 昆曲 传播接受
  • 简介:昆腔自古以来的传授都是口、谱同时进行,而依附于文人创作的工尺谱相对其他记谱法,其文学性和规范性又较强,这使得昆腔系统唱腔的程式性较强,较之其他声腔系统,它的传承稳定性也较强。正是由谱传加口传带来的程式性与稳定性,使得昆曲未能像皮黄、梆子等声腔一样发展出诸多流派。而俞振飞以其个性化的创作、唱腔和表演发展形成的昆曲俞派,几乎是昆曲传承发展中的一个特例。同时,在程式化极其严格的昆腔体系下,俞派能够发展形成并传承至今,不

  • 标签: 昆曲艺术 俞派 墙头马 俞振飞 声腔系统 程式性
  • 作者: 田跃鸣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09-06-16
  • 出处:《戏剧之家》 2009年第6期
  • 机构:摘要:明清昆曲以男女风情剧居多,这些作品虽有宣扬封建纲常礼教的一面,但也夹杂着对正统观念的背离。而这些有违封建纲常的内容,主要体现为对自由爱情的颂扬,这些对于昆曲的受众群体的婚恋观有着强烈的影响。
  • 简介:电视栏目《麒麟周刊》7月推出《中国式奢侈人间天上》节目,邀请文化大家对话昆曲艺术,继推出作家白先勇与诗人陈鹏举,画家戴敦邦与昆曲名家岳美缇等人的对话后,

  • 标签: 昆曲艺术 对话 文化 电视栏目 中国式 白先勇
  • 简介:首次把等韵图引入昆曲度曲理论的是明代著名度曲家沈宠绥。对于他把《四声经纬图》和《转音经纬图》引入度曲理论,王守泰先生认为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笔者认为,沈氏的主要目的是识音和正音。且他的这一主张对近现代的昆曲度曲理论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 标签: 等韵图 昆曲 度曲理论
  • 简介:第五届昆剧节上海昆剧院演出的《景阳钟变》获得很高的评价,它的成功是值得研究和总结的。因为它对整理改编传统戏开出了一种新途径,或者说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对传统文化艺术可以有新审视、有新认识。这个戏改编自传统戏《铁冠图》,虽然它在清末民初、抗战期间仍多次盛演,成为一种民族包括民间反抗异族统治、入侵的社会心理、族群情感的表达,并且凝定成为一种情感情绪的集体记忆、表达形式,但因涉及对崇祯的肯定和李自成的否定,解放初它被列为“禁戏”,从此尘封绝世。

  • 标签: 传统戏 昆曲 继承 传统文化艺术 情感情绪 清末民初
  • 简介:昆曲《景阳钟》对于传统剧目的改编和对于剧种艺术形式的继承、探索与发展是值得肯定与尊重的。正如剧作所展示给我们的,历史让崇祯皇帝充当了一个并非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一个民族对于这样的历史和历史人物如果不能经常反恩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不能正确地对待历史重要转折时期人物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的品质和历史局限,

  • 标签: 历史人物 民族 昆曲 艺术形式 传统剧目 崇祯皇帝
  • 简介:台北首演反响空前2007年12月13日,著各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贾达群创作的新昆曲风歌剧《梦蝶》在台北“国家戏剧院”成功首演,反响空前,连演四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作品中,现代作曲技法与传统昆曲珠联璧合,成功地塑造了一种新的音乐戏剧风格,台湾相关媒体给予了高度评价。

  • 标签: 贾达群 歌剧 曲风 上海音乐学院 无情 作曲技法
  • 简介:今年是俞振飞老师逝世20周年,作为曾经亲聆过先生教诲的学生,我们怀着深深的思念和由衷的崇敬之情,向老师献上心香一瓣,祈祷先生于九泉之下,安眠幽谷,艺魂不朽。

  • 标签: 俞振飞 原汁原味 昆曲 传承 小生 老师
  • 简介:6月19日至21日,由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苏州举行,来自两岸四地及海外高校和艺术研究机构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其中有70多位学者递交了学术论文,

  • 标签: 学术论文 保护与发展 集思广益 昆曲 国际学术研讨会 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