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科仪音乐作为道教的一部分,在斋蘸科仪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且不同场合、不同的仪式中的道乐风格各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有明显的统一性和倾向性,即曲调阴柔婉转,体现出宁静平和的情调。本文从“道”在道教中的思想内涵出发,分析了“道”的思维模式在崂山道教科仪音乐风格形成中的作用,进而揭示了崂山道教科仪音乐宁静平和、自然清雅的风格特点。

  • 标签: 道教科仪音乐 自然清雅 审美风格
  • 简介:依据情理推断,早期南戏的韵系是以温州方音基础的,等到南戏之曲成熟“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时.其韵系便向宋人词韵靠拢了.而从今传宋元南戏作品看。其韵系虽然与北曲韵系不同,但两者间却又有相同之处;南戏的韵部,如以通行的《中原音韵》来解读,固然也有一十九部,但是南戏“合韵”现象极为普遍,而“合韵”其实就是一个韵部,因此南戏的韵部实际只有十个;南戏有入声字.因此入声韵单押及入声字与平上去三声通押就成了南戏所独有而北曲所无的现象,而一宫、一套、一曲均一韵则是南戏押韵的基本形态。

  • 标签: 南戏 韵系 韵部 押韵
  • 简介:出场人物周秀才:明末江南中州城大户周家的秀才,约三十岁。周举人:清末中州城大户周家的举人,年约六旬。周氏族长。周夫人:周举人的夫人,年约五旬。二姨太:周举人的二姨太,年约四十。

  • 标签: 辛亥革命 辫子 纪念 举人 秀才 大户
  • 简介:自从莎士比亚让哈姆雷特喊出那句经典的—"Tobeornottobeisaquestion",关于活着和死去这个问题就一直萦绕在作家心头,以至无数的作品的主题都可以归结为探讨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当然,关于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最终将去哪里,这样的问题,一直是哲学范围内的经典命题。文艺作品虽然不能说完全触及这一哲学命题的本质,但是它却以直观的讲述故事的形式或者以塑造人物形象等感性的呈现,让观众自己去体会、思考。

  • 标签: 《剃头匠》 活着 生与死 长调 影片 坦然
  • 简介:戏曲形体是一种“虚的实体”,它取之于生活与自然的形,从“鹰展翅”的描述中可以看到,表演者运用简化的形体、变形的处理、暗示的手法,努力表达内心与外物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生成戏曲意象,取得以简驭繁、以形显意、“似又不似”、主客相悦的艺术效果。同构、简化和暗示三条原则决定了形体动作编排的规则。假如能处理好动作与生活、个性化与美化的关系,就能形成一种表演的活力。盖老由“美”显“文”的表演追求,暗含了形体之“形”的“应然”要求。

  • 标签: 盖派 戏曲 形体 意象
  • 简介:影片《云水谣》跟随着男女主角陈秋水、王碧云、王金娣三人三条爱情主线,讲述了一段跨越海峡、历经60年大时代动荡背景下至死不渝的坚贞爱情故事,以其清晰的叙事线索,丰富的镜头语言,庞大的演员阵容以及绝伦的风光无疑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它通过音乐与画面的结合,达到最完美的视听效果。

  • 标签: 音乐 电影 情绪 主题
  • 简介:<正>音乐是区别剧种风格的重要标志。曲牌,是赣南采茶戏音乐的基本表现形式。源于明末清初,在民间"茶蓝灯"、"采茶歌舞"、"三角班"基础上逐渐衍变而成的赣南采茶戏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赣南采茶戏音乐分为"茶腔"、"灯腔"、"路腔"、"杂调",俗称"三腔一调"。其300多首传统曲牌中,有一部

  • 标签: 赣南采茶戏 杂调 传统戏曲 三腔 于明 螃蟹歌
  • 简介:近些年,故事类电视节目活跃于电视荧屏。本文基于地域接近性,选取陕西电视台公共政法频道《说案》栏目在2010年12月份的27期节目研究对象,对其选材范围、结构模式、媒介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总结出故事类电视节目的要素及其特点。

  • 标签: 故事类节目 新闻性 悬念 真实叙事 要素特点
  • 简介:本文以电影《盲山》、《光棍儿》例,从题材、审美取向、影像呈现三个方面,分析影片如何以贴近的方式表现当下中国某些地域农村物质和精神双重生活的现状,这类电影虽然在当代中国影坛有些异类,但在多元现代性语境下却各有其独特的价值。

  • 标签: 农村题材电影 《盲山》 《光棍儿》 荒原
  • 简介: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上,“元曲”(“元杂剧”与“散曲”)写下了极为灿烂的一页,堪与“唐诗”、“宋词”、“明清传奇”相媲美。就杂剧明公而言,除享誉后世的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外,尚有以“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王实甫,与关汉卿莫逆情深、以《潇湘夜雨》明传后世、绰号杨补丁的杂剧明公杨显之,以《赵氏孤儿》杂剧明传后世的纪君祥,以及以黑旋风杂剧传世的两位山东籍杂剧作家康进之与高文秀。

  • 标签: 《李逵负荆》 作家作品论 元代戏曲 山东 《潇湘夜雨》 《赵氏孤儿》
  • 简介:本文以电影《美国队长2》例,重点探讨了近期美国电影文本创作中的多重格局。具体而言,这种多重格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片的背景设置,突破了传统电影中的"大背景加小背景"的设置,采用了多重背景并行的设置模式;二是影片的矛盾冲突设置,突破了传统电影中的"一个主线冲突加多个派生冲突"的设置,大胆采用了多个主线冲突并行的设置模式。这种全新的创作模式,是值得国内电影人学习和借鉴的。

  • 标签: 多重格局 背景设置 矛盾冲突设置
  • 简介:作为国际知名导演,李安在国内国际影坛上都取得了十分出众的成就,他深受东西方文化熏陶感染,在影片中数度展现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尤其是父权文化观,在李安导演的电影中十分出众且典型。本文以"父亲三部曲"例,对李安导演的父权文化观进行解读。

  • 标签: 父亲三部曲 李安 父权文化观
  • 简介:越剧《西厢记》是根据元人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改编而成,对原剧思想艺术主题的理解与把握决定了改编剧的基调。而改编剧的节奏是否紧凑、矛盾冲突是否集中、语言是否优美、结构是否严谨,是衡量改编剧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选取新、旧两版《西厢记》进行比较,探讨了两版《西厢记》各自的艺术特点,两版《西厢记》对王实甫《西厢记》语言、剧情和塑造红娘形象等方面的改编。

  • 标签: 越剧 西厢记 剧本
  • 简介:打击乐艺术是我国民族艺术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中西方文化艺术的互通交流,西方现代打击乐艺术形式的融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打击乐艺术的发展,同时,西洋打击乐在中国的发展又具有典型的中国本土特色。打击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在原有形态的基础之上呈现出多角度、多元化的繁荣趋势。本文以西洋打击乐音乐剧《木兰》切入点,分析中国现代打击乐作品中的民族化元素,力求寻找新的方法、思路,开拓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打击乐发展道路。

  • 标签: 现代打击乐 音乐戏剧 现代作品 民族化特色
  • 简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声乐学派是俄罗斯声乐学派的典型代表,上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从其办学思路、课程设置、教学特色等几方面探讨了独具艺术魅力的俄罗斯声乐学派教学实践,以期国内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 标签: 俄罗斯 声乐学派 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
  • 简介: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密切,人们对舞蹈这一艺术形式逐渐地重视起来了。尤其是"原生态舞蹈",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但由于现代文明的影响,它的发展前景还很艰难。因此,要想很好的增强在国际之中的竞争力,使当代中国的文化朝多样化方向发展,应该不断的努力挖掘、继承本民族的特色艺术。

  • 标签: 全球化 原生态 保护 发展
  • 简介:<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大连市党代会也提出了建设富庶美丽文明大连的城市方向。响应党中央和市委的号召,我院决定实施精品战略,加大新剧目创作排演力度,在2012年全力推出了由杨赤主演的大型新编历史剧《西门豹》。《西门豹》一剧由我院从1989年先后进行多次改编排演,1999年曾进京参加建国五十周年献礼演出,并先后赴上海、无锡等地巡演,得到各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受到中央有关领导和专家们的高度赞誉,大家一致认为,这台戏有望成为可以保留下去的袁派艺术精品。1999年,该剧获得文化部颁发的文华新剧目奖,杨赤也因在剧中

  • 标签: 杨赤 袁派 新编历史剧 艺术精品 社会主义文化 朱绍玉
  • 简介:民间戏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随民族生存状况的不同而特征各异。文章以第一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贵州安顺地戏、侗戏、布依戏例,从生存状况与文本内容、生态环境与文本意象、民族心理与文本形态、民族审美与文本风格四个方面,翔实探讨民间戏剧文本叙事模式呈现的差异性特征,得出有独创性的结论。

  • 标签: 民间戏剧 叙事模式 地戏 侗戏 布依戏
  • 简介:梅兰芳曾三次(1919年、1924年、1956年)访问日本演出。1919年、1924年访日演出纯粹是极为正常的名角儿与名票儿、戏班与剧场(堂会)之间的商业演出活动,而1956年的访日演出则是更多带有民间政治使命的色彩。而从中日戏剧的互动、比较、交集的视角看,梅兰芳前两次的访目演出所凸显出来的日本演艺界和学界对中国戏曲的认识也有明显的前后差异.即由最初观众对京剧表演的陌生、惊讶,到渐渐开始欣赏,并在与日本戏剧加以比较的过程中,由误读到明晰地要求梅兰芳回归传统.由此,逐步显现出对梅兰芳表演美学解释的日本视野。

  • 标签: 梅兰芳表演美学 解释 日本视野
  • 简介:梅兰芳曾三次(1919年、1924年、1956年)访问日本演出。1919年、1924年访日演出纯粹是极为正常的名角儿与名票儿、戏班与剧场(堂会)之间的商业演出活动,而1956年的访日演出则更多地带有民间政治使命的色彩。从中日戏剧的互动、比较、交集的视角看,梅兰芳前两次的访日演出所凸显出来的日本演艺界和学界对中国戏曲的认识也有明显的前后差异,即由最初观众对京剧表演的陌生、惊讶,到渐渐开始欣赏,并在与日本戏剧加以比较的过程中,由误读到明晰地要求梅兰芳回归传统,由此,逐步显现出对梅兰芳表演美学解释的日本视野.

  • 标签: 梅兰芳表演美学 解释 日本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