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正>说起淮剧,必然会提到淮剧胡,淮剧胡俗称"淮胡",是淮剧的主奏乐器。淮剧的胡是乐队的核心,在乐队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作为淮剧胡,要想达到"淮味十足"的演奏效果,首先要重视以下两种关系。一、胡与演员之间的关系。胡的伴奏,不是孤立地存在,必须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胡在伴奏中,要求与演员配合默契,浑然一体,相互衔接,丝丝入扣。淮剧乐队的伴奏,有着一整套伴

  • 标签: 淮剧主胡 演员 演奏效果 剧乐队 演奏技巧 乐器
  • 简介:今天写下的这个题目,又涉及了往昔的一桩皮黄公案。那是1949年,中华民族开始了重要的历史纪元。新诞生的人民共和国虽说百废待兴,倒也天朗气清、生机勃发,人们的心气是高涨的。55岁的伶界王者梅兰芳尽管早已名满天下,食甘寝宁,但作为打着深重精神烙印的旧艺人,他深刻认同新生的人民政权,内心充满了脱胎换骨般的重生喜悦——翻身了,解放了,作为一个艺人,作为一个阶层。

  • 标签: 1949年 人民共和国 中华民族 人民政权 梅兰芳 艺人
  • 简介:刘再复在《读书》(2009.12)上刊登同题文章,文章提出了把文化划分为原形文化与伪文化的观点,此观点是受到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一书的启迪。原形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原质原汁文化,即其民族的本真本然文化;伪文化则是指丧失本真的已经变形变性变质的文化。每种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风浪颠簸中都可能发生蜕变,考察文化时应当正视这一现象。应用原形、伪文化区分的视角观察中国文化,我们会发现,

  • 标签: 民族文化 原形 《西方的没落》 《读书》 斯宾格勒 中国文化
  • 作者: 肖俊怀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09-06-16
  • 出处:《戏剧之家》 2009年第6期
  • 机构:摘要:湖北花鼓戏主胡(包括京胡、板胡、高胡)的现状耐人寻味、令人担忧。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关于湖北花鼓戏的主胡培养问题并没有引起湖北花鼓戏各院团领导及其上级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特别是在现阶段,时代要求湖北花鼓戏主胡的培养必须实现历史性转折。在这个紧要关头,我们只有深入地研究该剧种主胡的培养及其发展规律并上升到规律高度加以把握,才能给予湖北花鼓戏主胡后继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以正确有效的指导。
  • 简介:安建,男,现年41岁,汉族,本科学历,陕西省扶风县人,现供职于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二级演员。先后师从王保易、惠昆华、王新民、姜能易、桑梓学艺,工须生、红生。

  • 标签: 简历 艺术 有限责任公司 本科学历 扶风县 陕西省
  • 简介:梨园戏《灏》,为下南十八棚头剧目之一,是明清时期泉州梨园戏班常演的剧目。20世纪60年代曾被专家列入福建南戏特有剧目,80年代初还改编为《红叶宝剑》。当下研究梨园戏传统剧日的产生分期.有助于梨园戏历史与发展的研究。本文仅对《灏》中的灏本事及主体情节来源作一考述。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 标签: 梨园戏 考述 莆仙戏 渊源 明清时期 60年代
  • 简介:日本歌舞伎的"女"变身演技,自1628年德川幕府颁布:"女性禁演歌舞伎的通令",在江户时代社会风流时尚的特定历史环境之中,经历了若众(美少年)歌舞伎时期的纵情纵欲的肉体享乐;野狼歌舞伎时期从盲目的色情欢欲到演剧实践意识的思想启蒙;元禄歌舞伎时期从肉体性感的娱乐到自醒自悟创造"女"变身演剧技艺的身体创造实践,在元禄歌舞伎时代完成了歌舞伎的男性俳优女形变身的演艺集大成.歌舞伎演员的演剧价值观,便从出卖肉体的风流,转向"芝居"①的风流.

  • 标签: “女形” “男旦” 戏剧艺术 角色意识 审美文化
  • 简介:他开始全面恢复舞台生涯。他借了2万元钱置办服装行头,约请当年合作的著名琴师沈玉才、鼓师赓金群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90年10月他来上海演出。尽管剧团只在《新民晚报》的中缝登了一条小小的广告,但几天之内,戏票被抢购一空。他当时曾对观众表示,他正在艺术的全面恢复时期。然而,也许是弦绷得太紧了。他演《群借华》一直是“一赶三”,前鲁肃、中孔明、后关羽。1992年1月,他应邀到济南演出《龙凤呈祥》,也是“一赶三”,前演乔玄,中演鲁肃,后演赵云,当演到《回荆州》

  • 标签: 钱浩 “样板戏” 《新民晚报》 《红灯记》 恢复时期 语言能力
  • 简介:通长16.2厘米,高9.1厘米,宽6.5厘米。砚滴,也称水注,是一种文房用品,用于为砚台磨墨添水。此件砚滴全器呈舟,有仓棚和艄棚,

  • 标签: 龙泉窑 青瓷 文房用品
  • 简介:《海外见闻》是为社会各界,特别是常年活跃在世界各国的杂技界朋友推出新奇见闻,抒发独到见解开辟的新园地。文章以短小精炼、视角新颖、趣味性强、文笔生动流畅为上乘。欢迎各界朋友踊跃赐稿。

  • 标签: 白天鹅 莫斯科 回忆 禽鸟 大天鹅 池塘
  • 简介:“龠”之广意,历来众说纷纭.其中解释为乐器当最为普遍,除此之外,还有管、册、钥等意思。本文仅从乐器的含义上进行探究,且时间限定为先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先秦时的“龠”其形制相对而言最为原始。对于先秦“龠”,近人持单管说者、编管说者及混合说法的各自成派且皆有理可据。单管论者又有三孔六孔之分,编管论者又有有簧无簧之别。

  • 标签: 先秦 乐器 时间限定 说者 单管
  • 简介:声乐是靠人体自身的乐器发声并结合语言而产生的音乐。人体是封闭的.我们不能像学器乐一样,可以直观的看见自己对乐器的控制,也不能像学乐理一样只要掌握好一套通用的理论知识即可做到举一反三。通过声乐教学中的气、声、腔、韵、基础知识的论述,再一次认识这些基础知识对学习声乐的重要性,将抽象的知识系统形象化,将复杂的概念简单化,才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科学的演唱方法。

  • 标签: 声与腔
  • 简介:文江,原名乃元,祖籍广东顺德,1944年出生于广西桂林。1967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就职于广西歌舞剧院至退休。现为国家一级舞台美术设计师,广西美协会员。广西大学学人画院成员。大地水彩画会会员。

  • 标签: 作品选登 梁文 广西大学 绘画 上海戏剧学院 舞台美术
  • 简介:明天啓初年標爲'邦子空'的一段工尺譜,是今存梆子腔最早的記載。梆子腔最初以曲牌(調)的形式進入戲曲音樂中。清初至康熙中後期(18世紀初)的數十年間,梆子腔作爲戲曲聲腔自西北秦隴而出,迅速傳遍大江南北。該時期梆子腔基本以整齊的七言十言詩讚體唱句爲,從文辭到劇目都有粗糙隨意、'專屬'下里巴人的特徵;在樂器上,擊節之'梆子'與'月琴'是初期梆子腔最基本的兩種樂器,無胡琴參與。康熙中葉,梆子腔在秦晉一帶已分化出'秦腔'和'亂彈'兩種聲腔:前者接近早期的梆子腔,後者則'亦昆亦梆',與後來的'勾腔'頗有關聯。梆子腔在清初的發展態説明,它與一般的俗曲並不相同。對其初期發展態的梳理與辨析,爲探索梆子腔的源頭及促成梆子腔産生的深刻背景,提供一個基礎性的參照和出發點。

  • 标签: 梆子腔 秦腔 亂彈 梆子 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