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湖北花鼓戏主胡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6-16
/ 2

浅谈湖北花鼓戏主胡的培养

肖俊怀

摘要:湖北花鼓戏主胡(包括京胡、板胡、高胡)的现状耐人寻味、令人担忧。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关于湖北花鼓戏的主胡培养问题并没有引起湖北花鼓戏各院团领导及其上级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特别是在现阶段,时代要求湖北花鼓戏主胡的培养必须实现历史性转折。在这个紧要关头,我们只有深入地研究该剧种主胡的培养及其发展规律并上升到规律高度加以把握,才能给予湖北花鼓戏主胡后继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以正确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选材与培养目的;韵味;继承与发展

我们知道一台让观众叫好的戏离不开主胡精采独到的操琴艺术,整台戏的演出成功与否,主胡的职能非常重要。湖北花鼓戏各院团的主胡大部分都是从二胡的伴奏人员和音乐设计者中产生,乍一看似乎可行,但应该说是无奈之举,他们都无一例外的临时“强化”了一下技能训练就仓促上阵,最终还是不能达到湖北花鼓戏的音乐伴奏标准和要求,既调动不了乐队的激情与兴致,又满足不了观众的审美需求,更谈不上对伴奏作品的把握和演绎。从根本上说,这种现状削弱了主胡在乐队中的地位。

那真正的主胡何在呢?这就是我们湖北花鼓戏各院团领导要研究与探讨的问题。我想,对于湖北花鼓戏主胡的培养问题,领导们一是考虑所投入的成本问题;二是考虑招生细节繁锁的问题;三是考虑人事关系的调配问题;四是考虑到有些创作剧目的音乐可用MID伴奏。孰不知在这种漫不经心的考虑中和“似乎”不需领导们负直接责任的情况下,让乐队丢失了自己的灵魂。当今的乐队虽有“主胡”却不专业,形同虚设。艺不精、技不熟,情感无以爆发、升华,如无风之浪,难掀高潮。专业不对口直接导致有失“专业水准”,这样的主胡只有伴奏实践,然而其自身专业技能训练及专业理论却凸现空洞。

湖北花鼓戏声腔体系纷繁复杂,意蕴深厚。它有着民间口语般的生动活泼;它承载着高尚、优雅、慷慨激昂以及韵味深邃的四大主腔;它对主胡的技术手段要求非常苛刻,地域风格要求非常鲜明,情感表达要求非常突出。如何培养这样优秀的主胡是需要湖北花鼓戏曲研究者们长期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要培养一位音乐素质较高、风格特点较强、演奏技巧娴熟的湖北花鼓戏专业主胡必须从娃娃抓起,不可忽视的环节是“选才”。

1.挑选热爱湖北花鼓戏事业,年龄在12-13岁,且文化成绩较好的小学毕业生;

2.从二胡考级的(9-10级优秀)学生中挑选生源;

3.注重该生的思想品德、形象、气质;

4.个人条件:身体条件、手指条件与嗓音条件(将来要学习声乐发声,为演员教唱或吊嗓);

5.有较强的听辩能力(即视唱能力)、模仿能力、节奏感以及反应能力与应变能力;

6.要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

所挑选的人才达到上述条件后,湖北花鼓戏各院团将对其进行定向培养,保送至戏曲院校附中,学习京胡演奏,进行技能达标训练,在此期间要选修板胡和高胡。附中学习期满后,进行高考,继续进行本专业的学习。除了吸取兄弟剧种音韵伴奏技能之精华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其熟练掌握湖北花鼓戏音乐各大腔体结构、伴奏与托腔要领。挖掘、创造出适应本剧种风格要求的演奏(伴奏)技能与方法。要勤于实践、勇于探索。“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宋]朱熹《朱子全书》)。

一、湖北花鼓戏主胡的培养目的

湖北花鼓戏主胡的培养是系统的全方位的培养,即技能的培养、演奏风格的培养、人格魅力的培养(个人修养与自信心的培养),是激情与灵感的提炼。

作为乐队伴奏中的灵魂,主胡演奏者志当高远,应不断地追求完美。要有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能适应,才能完成好本剧种音乐所赋予主胡重要的使命。“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才”([汉]徐斡《中论》)。最重要的是艺术的积累,生活、形象、思想、语言等艺术都要积累,这些积累就像仓库一样,有了它,在受到某一触动之后,演奏者便能演奏出好的音韵。

主胡的自身培养要注意深遂的演奏技能与托腔韵味。从民族审美角度来说,观众对戏曲音乐的欣赏特别要求有韵味,在唱腔与主胡演奏的韵味到极浓时,观众都会高声喝彩,他们常用有无“韵味”衡量艺术表现的高下。这种微观层次的旋律运动,在细微处所作的处理如同一尊微型雕塑,最传神处能做到清、雅、自然协调,时而还以情带声、含而不露、强而不噪、忧而不伤;最妙处有时细若游丝、似有似无、音断意不断,体现了主胡演奏技术与戏曲音乐的完整统一。

二、湖北花鼓戏主胡的培养要注重继承与发展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一方面在做总结工作;另一方面是为了湖北花鼓戏主胡的演奏艺术全面的健康发展做探讨与研究。

我们看一看湖北花鼓戏前辈演奏家们的主胡伴奏:著名琴师冯方才老师的伴奏给我们“一音五叹”、“意犹未尽”的感受,其精彩的操琴技能非常具有学术价值,可以用于专业教学,他的伴奏发音清晰流畅、颗粒性很强、委实令人叹服。已故著名琴师代协恭老师在操琴时连中有顿、亦顿亦连、似乎蕴含着无穷的起伏、变化,可谓余音绕梁、甚是神奇。著名琴师俞新才老师(中国第八届艺术节剧目《十二月等郎》曲作家)更把主胡的运用达到相当境界,让人觉得如同在朗诵一首阴平阳仄的古诗,抑扬顿挫、委婉牵肠。

这些琴师们都无一例外地能给演员们的声腔演唱艺术提供莫大的帮助,用他们所掌握的特有韵味和风格为演员们教唱吊嗓,用他们的满腹才华去研究更为客观详尽,深刻的主胡演奏艺术;无一例外地从音乐的思想内涵、风格特色、创作技法、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无一例外地会从更宏观的视角对更宽广的范围进行研究,找到规律,总结经验和教训,整合、深化多元的湖北花鼓戏主胡操琴演奏艺术与演员演唱艺术,并将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力求将主胡的演奏艺术呈现出题材多样、风格多元、操琴手法细腻或内在情感真实的风貌。

湖北花鼓戏的主胡培养,如果没有师承、没有教学与演奏的推承队伍、没有学院派的主胡专职人员,就不可能走的很远,它必将严重影响本剧种的发展。要坚持对主胡人员的知识、能力、态度全面教育的观点是各院团发展的生命线,各县市文化部门以及其所属的各湖北花鼓戏院团领导们要以人民的戏曲艺术发展事业为己任,把组织观念与高度责任感真正统一,不遗余力培养出新一代主胡接班人。

湖北花鼓戏主胡需要广泛接触、学习和掌握丰富多变的演奏与伴奏技能,拓展变化多样的演奏风格、色彩斑斓的音色变化、细腻入微的情感表达,才能真正领悟湖北花鼓戏文化艺术“神韵”,才能将伴奏(独奏)的音乐作品深刻完美的表达出来,才能将对伴奏艺术理念的执着追求充分体现出来,才能将生命情操与艺术韵致融为一体,才能真正使湖北花鼓戏主胡的演奏艺术不断繁衍发展,如同音乐大江中的河流,永不停息,奔涌向前。

(作者单位:荆州市艺术学校教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