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1 个结果
  • 简介:文章以作为“人”的音乐家为研究中心,着重考察了现代条件下音乐家的社会身份建构和转型的相关过程与现象。作者认为,启蒙运动时期所形成的音乐现代思想观念和社会机制催生了音乐艺术的自律,音乐家作为自由艺术家的现代社会身份建构正是这种自律所带来的后果。随着现代在19世纪至20世纪音乐生活中的不断推进,音乐家的社会身份定位经历了上下起伏的转型和变迁,同时也反映出现代进程具有正面效应和负面异化彼此交错的内在矛盾。

  • 标签: 音乐现代性 音乐自律性 自由音乐家 社会身份 音乐社会学 音乐人类学
  • 简介:戏曲动画是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作品,视觉隐喻可使戏曲动画在角色的象征与叙事的艺术化启蒙方面表现出无限的内涵与魅力。我们以视觉隐喻与戏曲动画创作和叙事外延的相互关系作为切入点,结合戏曲动画本身的视觉元素来探讨视觉隐喻在戏曲动画创作中的使用,从认知、思维的内在及本质的结构层面就角色个性与叙事外延对戏曲动画视觉效果的意义进行探索与分析。

  • 标签: 戏曲动画 视觉隐喻 视觉元素 叙事外延
  • 简介:在今天中国的音乐生活中,多数人接受的音乐样式是声乐表演。由于世纪末的音乐文化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因此,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演唱者的主体建构加以探讨,这对音乐生活与音乐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一般理论层面和具体实践层面这两个方面来探讨当...

  • 标签: 声乐表演 演唱者 主体性 文化工业 主体建构 表演主体
  • 简介:绪论(一)戏曲之雅俗推移与京剧成立发展之概况清乾隆间,戏曲史上有所谓“花雅争衡”,指的是北京剧坛雅部昆腔与花部乱弹间的竞争与消长。而事实上,戏曲自大戏“南戏北剧”成立以后,戏曲的发展就是雅俗间的争衡递进与交融蜕变的历程。笔者因有《论说“戏曲雅俗之推移”》(未刊),大意谓:

  • 标签: 京剧流派 艺术 戏曲史 雅俗
  • 简介:前言说唱和戏曲,以唱词分有词曲系和诗赞系;以音乐分有曲牌体和板腔体。词曲系与曲牌体相应,诗赞系与板腔体相合;亦即曲牌体、板腔体各以词曲、诗赞为载体,因之可以合称为词曲系曲牌体与诗赞系板腔体。

  • 标签: 音节形式 衬字 语言旋律 曲牌体 北曲 板腔体
  • 简介:《音乐传播学导论——音乐与传播的互文建构》一书,系武汉作者汪森、余烺天合著的一部阐述与构建音乐传播学的专著。该书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写作方法,系统地阐述了音乐传播学的发展脉络、传播理论、音乐传播现象及其在不同时代的特点。具有视野宽泛、材料丰富、条理清晰、行文流畅等特点,对于了解和认识该学科具有一定的帮助意义。

  • 标签: 音乐传播学建构 交叉性质 学科现象 学科建构
  • 简介:民国时期京剧流派理论研究虽然是创始时期,但在流派本体研究上却呈现出不俗的学术风貌。流派意识、流派分类、流派命名三个维度,初步确立了流派理论本体研究的对象、范畴和特征,在一定意义上,构建了流派理论体系的雏形,对后来流派理论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百年来的理论研究基本是民国时期流派理论研究框架基础上的扩展与延伸。

  • 标签: 民国 京剧 流派研究 理论建构
  • 简介:纪念空间具有唤起和重构集体记忆的功能。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冼星海纪念政治空间、日常空间和教育空间的多维生产,成功塑造了大众对“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集体记忆。但全国缺乏统一规制的纪念空间设置,尚未能完全释放冼星海纪念空间应有的深刻文化内涵。

  • 标签: 冼星海 纪念空间 集体记忆
  • 简介:军礼建构是朱元璋寻求政治合法的重要手段之一,明代军礼建构的过程是朱明皇帝依据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统治秩序的要求而完成的。军礼用乐正是由于军礼的这种皇权的合法性要求,而呈现出多样丰富的特征。

  • 标签: 明代 军礼建构 军礼用乐
  • 简介:一、音乐常态教学与优质化建构本文所谓的音乐常态教学,是指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选用国家教育部审定通过的教材、教师用书及音响资料等,合理制订适合义务教育各学段的音乐课程实施方案与教学计划,准备课程实施所必需的课程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保证音乐教学活动正常、有序进行。而非常态教学,是指不按照课程实施方案,随意调整教学进度与教学计划,随意安排课堂内容或者一唱而过、一听而过的教学现象。

  • 标签: 音乐课程标准 教学计划 优质化 课程实施 义务教育 国家教育部
  • 简介:等节奏作为中世纪晚期音乐的重要创作技术,不仅凸显了音乐形式的自足意蕴,而且还渗透了中世纪作曲家音乐创作的"智性"建构思维。在音乐历史的认识上,等节奏一直被视为14世纪"新艺术"时期的新创作技术而由学界普遍接受。然而,从历史的维度考量,笔者却发现,经过12世纪末节奏模式之重复形态的铺垫,早在"前弗朗科"的实践阶段,等节奏的形态就已初具规模,其中尤以法国蒙彼利埃抄本中的经文歌为主要代表。这些作品中旋律与自由节奏的固定反复,已然具有了等节奏技术的样态。最终,法国作曲家维特里的经文歌创作,奠定了14世纪"新艺术"等节奏技术的结构范式。以此,基于等节奏技术的形成过程,欧洲艺术音乐创作中的逻辑结构思维以及独创才渐至凸显出来。

  • 标签: 等节奏 节奏模式 “奥多” 蒙彼利埃抄本 维特里 “智性”建构
  • 简介:根据张天翼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包氏父子》在电影史上一直居于边缘的位置,其原因一方面固然与既往的论者囿于左倾的“进步观”,看不出其真正的价值有关,另一方面也还与很多论者的某些狭隘的电影史观有关。因此,有必要从现实主义的电影美学立场审视、勾勒电影发展的轨迹,惟其如此,像《包氏父子》这样的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品才不仅不会被忽略,而且会成为整个电影史建构的主干,进而才能真正揭示出电影史运行的内在的美学规律。

  • 标签: 《包氏父子》 电影史 现实主义电影美学
  • 简介:基于音乐作品审美品格及其接受者的多层次,音乐作品评价标准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历史概念而无论古今中外。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艺术作品评价标准,亦经历了从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三化”标准到“三统一”标准等的数度变迁。而在当代音乐审美实践中出现的“题材标准”、“国际标准”、“国粹标准”、“市场标准”乃至“人际标准”,均反映出音乐评价标准的种种乱象。为此,从音乐审美的基本规律出发,将于润洋提出之“三维结合”由学术研究方法论向音乐批评标准论拓展,当能为建构具有国际视野、时代气象和中国特色的音乐评价体系提供理论资源,开启创新思路。

  • 标签: 音乐作品 评价体系 音乐评论 “三维结合”方法论
  • 简介:<正>全球化语境下,西方文化模式的登陆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消费主义、效率文明在2世纪90年代形成庞大的包围圈。戏曲艺术80年代初在都市的繁盛无法延续到90年代,无法介入90年代主流/大众文化的现实(市场)角逐而逐渐退却至农村。虽然戏曲在城市仍有演出,但引起关注的

  • 标签: 戏曲演出 公共空间 地方戏曲 村落社会 文化模式 生活观念
  • 简介:笔者在本文中从三个角度评述了《音乐人类学导引》这本专著的特点:一、视野的流动;二、跨学科比较的研究方法;三、以文化为基点来界定音乐人类学和音乐教育。笔者认为:《音乐人类学导引》为需要了解、学习该学科的人们搭起了一座认知音乐人类学的桥梁,通过它,更多的人可以较为深入地了解、认知、运用音乐人类学知识。

  • 标签: 音乐人类学 视野 跨学科 文化
  • 简介:内容人类早期的儿童音乐教育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该领域“结构——建构”范式出发,对国际上已开展的儿童音乐潜能开发和后续的音乐能力建构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阐述,期望有助于我省提升早期音乐教育的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

  • 标签: 早期音乐教育 结构 建构
  • 简介:1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深入融合,大量新作品不断地涌现,演奏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不断向世人展示出古筝演奏艺术卓越的发展前景。反思古筝专业的教学工作,有待提高和完善的环节还有很多,表现最显著的问题便是演奏法的完善和技术能力的提高,这项工作需要以科学规范的系统训练来实现。

  • 标签: 古筝教学 训练体系 练习曲 东西方文化 演奏艺术 演奏技术
  • 简介:文章通过“学”之概念、已成为现实的“上海学”、存在必要和已具条件的“音乐上海学”、逐渐显现的“音乐上海学”现状、“音乐上海学”所面对的问题及其思考、“音乐上海学”的范畴与研究方法几方面的详尽论述,将“音乐上海学”建构的价值和意义总结为“上海作为城市音乐研究的典型案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以及“音乐人类学的“中国经验”及其模式的尝试范例”。笔者从学科及学术思想重构、研究新视角的开拓、理论和方法的交叉与整合,尤其是内容的聚焦和区域的选择,借助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的建设平台,努力通过具有中国文化语境和历史意识的方法论探讨,逐渐消解西方学术方法长期主宰中国学界的状态,倡导和努力在“家门口”作业,突出城市田野特征,以最具代表的上海城市音乐富矿为案例.围绕中国社会和文化语境,强调历史维度的研究,通过“音乐上海学”的努力和积累,以期建立起中国音乐人类学的自身特色和话语权。

  • 标签: 上海学 上海音乐 城市音乐 音乐人类学 E-研究院
  • 简介:本文以历史时间为经线,以刘三姐的形象为纬线,将刘三姐形象的历史演变过程作了详细梳理,揭示了其从传说到上个世纪的彩调剧、歌舞剧、电影《刘三姐》再到本世纪初广西桂林的《印象·刘三姐》所代表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不同形象意蕴,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剖析。

  • 标签: 刘三姐 形象 演变 建构 文化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