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5 个结果
  • 简介:“引吭高歌如大鼓,抑扬婉转似弹词,拖腔又类昆曲”,这便是杭州摊簧。溯其根源,“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刊出的俗曲总集《霓裳续谱》收有‘南词弹簧调’,是文南词的主要声腔之一”。嘉庆九年(1804年)编订的《白雪遗音》中亦收有《占花魁》中的《醉归》《独占》两回摊簧曲目。杭州摊簧即由南词摊簧衍生而成,在风行南北的说唱曲艺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代言体的坐唱表演形式,简称“杭摊”。

  • 标签: 传承发展 杭州 余杭区 新时期 实践 路径
  • 简介:“自身参照”是指某种特殊音乐形态与音响事件在某首作品中“独一无二’’地存在。本文以音高关系研究为切入点,阐述“自身参照”与“非自身参照”的理论内涵以及二者的区分,以具体音乐作品片断为例证,从音乐材料、构成方式的角度探讨“自身参照”的二维路径,在此基础上,揭示研究“自身参照”现象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 标签: 自身参照 音高关系 音乐材料 构成方式
  • 简介: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文化消费的多样化、影视和网络新媒体的冲击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戏曲艺术面临着观众萎缩、人才断档等困境.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戏曲传承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戏曲进校园对于培养青少年观众群体、提升学生的传统艺术修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精准化、多样化、有针对性地开展戏曲进校园,是提高活动成效的关键,将为我国戏曲加快年轻化进程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力量.

  • 标签: 戏曲 进校园 精准化 传承发展
  • 简介:大小调功能和声调性体系是西方音乐自巴洛克时期到浪漫主义后期三百年时间内作曲家们普遍遵守的创作准则。当西方音乐的历史画卷展开至中后期浪漫派时,极端半音化和与之相应的极度的音乐情感表达、非大小调式体系和与之相应的异国情调音乐元素,等等,渐渐泛滥成一股离心之力,调性的逻辑伟力似乎在其无限制的开疆拓土的过程中逐渐耗尽了能量,显出疲态,最终,调性不再是凝聚所有音符组群与各种音乐表现参数的结构之力,或在极度复杂的线条化与半音化织体中隐而莫辨;或在频繁的调性游移与主音"漂浮"状态下松弛乏力;亦或在各种另辟蹊径的"理性逻辑"的围攻之下岌岌可危;更在音色、节奏等"次要"参数独领风骚时消散殆尽。

  • 标签: 调性 后调性 调式语言 无调性 晚期浪漫派 印象主义
  • 简介: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推进,声乐教学的改革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目前声乐教学的特点和现状进行分析,对声乐教学的具体改进措施进行初步探索,以期为声乐教学的未来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 标签: 声乐教学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探索
  • 简介:李斯特不仅在钢琴、创作、指挥、评论等多个领域具有较高的造诣,在和声发展史上亦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其创新的和声思维及技法特征对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向性及启示作用。本文从音高材料与音高组织方式两个维度来探究李斯特和声语言的创新性,重点分析了李斯特对于民族调式、人工音阶的探索及三度关系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揭示李斯特和声创新的渊源。

  • 标签: 李斯特 二维路径 音高材料 组织方式
  • 简介:陈平原在《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序》中指出西学东进时,中国学者"既非顶礼膜拜,也不拒之门外,真正具有思想意义的,必定是‘对话’——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抗争’"~①。对话或抗争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中表现较为明显。在同一文化内部,事实上也存在着隐性的对话或抗争,如在中国文体学中,存在着尊体与卑体的等级区分。

  • 标签: 中国古代小说 文体形式 戏曲创作 尊体 思想意义 文体学
  • 简介:一、音律的自然特质和“人工律”的应用“音响法则”有它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其所生成的“分音列”是音响的自然规律的体现,所以音响法则是一种“自然法则”。“纯律”既然根据分音列而产生,所以有“自然律”之称,但如说自然律只能是纯律,则是片面的。“五度律”(应包括“四度律”)也是根据二分音和三分音的纯五度而生律,当然亦属自然律而无疑。为什么各国古今的音乐皆以八度为分组单位?八度音程即是第一分音(基音)和第二分音(第一泛音)之间的音程;又为什么重用纯五度?二分音和三分音的音程即是纯五度;纯四度亦很重要,四度律即是用三分音和四分音的纯四度而生律;在一、四、五、八度中为什么要构成纯律的和弦?大三和弦由四分音和五分音的纯律大三度的插入所构成;小三和弦由五

  • 标签: 纯律 音乐实践 五度 平均律 自然律 分音
  • 简介:文章从实践美学的角度分析了音乐指挥实践的过程特征,音乐指挥存在形式与实践的关系,音乐指挥个体与群体的统一关系,音乐指挥的物质性与精神性转化的跃进,音乐指挥的审美与实践的自由感,以此揭示音乐指挥的恒新恒异的创造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 标签: 音乐指挥 实践美学 自由感
  • 简介: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音乐教育哲学领域发生了深刻的转向,曾经长期主导音乐教育的审美哲学受到实践哲学的强力挑战,随着世界哲学领域语言学转向,新实用主义的兴起,音乐教育实践哲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里吉尔斯基音乐教育文集《作为实践的音乐与音乐教育》的出版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发。笔者从作者的学术背景、本书特色、对我国当下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本书的学术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评述,指出了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实践哲学 音乐教育 述评
  • 简介:近年来成都本土博物馆取得较快发展,博物馆的数量和种类都不断增加,管理模式也得到不断创新.基于此,本文结合博物馆学和传播学,就成都本土博物馆推广民族音乐的路径进行研究.首先对成都本土博物馆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当前博物馆的发展情况,探讨推广民族音乐的可行性,最后根据本土博物馆民族音乐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推广策略.

  • 标签: 本土博物馆 民族音乐 推广路径
  • 简介:以扬、赖利、格拉斯、赖奇为代表的简约音乐作曲家们通过即兴、音源选择、程序设定等方式,在形成声音材料的惯性运动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摆脱创作者的主观控制,即作曲家们无法预料并控制音乐作品在表演环节中呈现的结果,从而使简约音乐以一种相对“自然”的方式生成。

  • 标签: 简约音乐 声音材料 赖利 格拉斯 赖奇
  • 简介:在艺术院校招生期间,四川音院安排在校学生分别进行了军训、社会调查、艺术实践和采风创作等活动。89级本、专科学生在崇庆县某部队进行了为期15天紧张的军训——认真学习了“三大条例”;进行了严格的队列、战术、射击等训练。同学们看到了军人的优良品质,学到了部队的良好作风和传统,增强了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观念,懂得了为人民服务的内涵。

  • 标签: 组织纪律性 集体观念 专科学生 社会调查 艺术实践 崇庆县
  • 简介:近代以来,中国音乐教育的基础是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时期借鉴西方工业文明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体系的建制。当今人类社会已开始出现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型,音乐教育也必然开始出现转型,中国音乐教育面临第二次建构。在此转型中,中国音乐教育与中华文明的归复(归属与复兴)以及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具有方向性的问题。因为在新的轴心文明时代如果中国音乐教育不考虑中华礼乐文明的参照,中国音乐教育必然失却自身文明的立足点,乃至迷失自身而成为西方文明音乐教育的肤浅仿效者。同样,在反思工业化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音乐教育之时,西方也在考虑音乐教育建构中文明的归复,正如当今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讨论的兴盛,它是对希腊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返本开新。

  • 标签: 工业社会 生态社会 礼乐文明 实践哲学 轴心时代
  • 简介:音乐作为社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活跃社区文化氛围,提高居民社区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趋旺盛和活跃,群众已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音乐,单纯地欣赏音乐,而是要求主动参与各种音乐形式的实践。在音乐大众化进程中,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音乐文化的参与需求,积极探讨社区音乐文化路径构建问题已成为当前社区文化工作中一项重要任务。

  • 标签: 音乐大众化 社区文化
  • 简介:手风琴作为一种外来乐器,自20世纪初传入我国后得到迅速的普及和发展。在中国的社会背景下,手风琴音乐艺术的发展必须结合本国实际,从社会功能的角度进行研究与探索。手风琴艺术的发展在当今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必将以多元化的路径来发展,而传统音乐文化的复兴更是带来了中西文化融合的新机遇。在这样的文化发展背景下,手风琴艺术必将会走入新时代。

  • 标签: 手风琴 多元化 路径
  • 简介:学钢琴的孩子多数都弹过《哈农钢琴练指法》(以下均简称为《哈农》),通过该教材的学习.能在提高各手指独立性的同时,使手腕自然放松,手指更加灵活有力,让左右手及十个手指得到完全均衡的发展,但在教琴几年中,每每教到《哈农》这本书时,总觉得如何使学生对它产生兴趣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因为对于这样一本单纯是技术性的教材,

  • 标签: 教材 学生 兴趣 右手 学习 实践
  • 简介:不同时代所用的律制,对音准的标准是不同的。在有的民族调式中,存在一些特殊音高的音,如中立音。在表现这些调式时,应注意这些音的特点。从乐器学的角度来看,钢琴.小提琴,管乐由于各自构造,演奏上的特点,都会出现一些与音准相关的问题。当多声部合奏时,要注意大小三度。音准的关键是演奏者的人为调节。现在十二平均律为主导律制,应当以此为基础.需要时,略加调节。

  • 标签: 律学 民族调式 乐器学(钢琴、小提琴、管乐)
  • 简介: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中国戏曲演员逐渐开始自觉地开拓海外演出市场。他们不断地将海外演出活动向文化交流活动深层次拓展,不仅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出现了中国戏曲演员高密度大规模的访日演出高潮,同时以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访美、访苏活动为标志,戏曲名伶国际演出展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国际化交流。应该说,中国戏曲海外交流的早期态势还是以介绍和展示为主,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活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体现了戏曲独特的魅力,但是总体来看,又有后续影响力与发展持久性不足的问题。

  • 标签: 戏曲演员 文化交流活动 新加坡 文化国际化 实践 华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