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刚到伦敦,我便一猛子扎进了我神往已久的博物馆、美术馆。连口气儿都不喘地游了几天之后,刚抬头换口气,便又心头一热。忙拽住斯蒂芬的脖领子,说:“老钟,我要听音乐会!”斯蒂芬的中国名儿叫钟思弟,是我的铁哥儿们,也是个音乐家,中国通,专门研究中国北方的民间管乐。虽然他是个纯种的盎格鲁·撒克逊,可跟我却绝对地臭味相投。他眨眨眼,问:“你要听什么音乐会?Classic?Jazz?Pop?还是Rock?”我说:“莫问这许多,先切五斤上好的牛肉,店里有好酒,尽管上来!”于是,便又一猛子扎进了音乐会。什么伦敦皇家交响乐团,什么日本尺八独奏,什么印度民间音乐,偷一句俗透了的话说,那才叫“琳琅满目(耳?)”。但那些日子老钟忙着演出和录音,大部分音乐会是我一个人

  • 标签: 民间音乐 撒克逊 斯蒂 乐记 我不知道 次见
  • 简介:<正>《乐记》触及音乐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内容极为丰富。剖析《乐记》的思想,对于研究我国古代音乐思想史将有重要意义。自郭沫若《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问世以来,一些专家、学者已在这方面做过不少有益的工作。本文试图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从音乐的特征、音乐的本源、音乐的功用(包括“乐”与“欲”的关系)、“德”与“艺”的关系、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包括乐与礼的关系)、音乐的阶级沦等方面,全面研究分析《乐记》的音乐思想,探讨其历史地位,提出管见,以求教于专家、读者。

  • 标签: 《乐记》 思想述评 音乐理论 音乐思想史 “德”与“艺” 历史地位
  • 简介:<正>《乐记》是闪耀着我们祖先的文明和智慧、闪耀着现实主义和唯物主义美学光辉的有着不朽价值的艺术思想遗产。尽管对《乐记》的成书年代有着两种传统的分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它是出自春秋战国之际的公孙尼之手,一种意见认为它是西汉河间献王刘德所编纂。正像《周礼》虽不是成书于西周时代,但它所反映的大体上是西周时代的制度一样,我以为《乐记》所反映的基本上或大体上也是西周时代的音乐理论和音乐美学思想。《乐记》对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本质,已经有了朴素而正确的理解,它说:“故人不耐(能)无乐,乐不耐(能)无形。”“夫乐者,象成者也。”音乐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一种形象。这是关于音乐艺术的形象性的最早的论述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它有着不同于其他艺术形态的特点,是通过声音的运动(高低、长短、节拍、旋律)和声音的往复回旋,构成抽象的形象。音乐的形象,便是通过音响对欣赏者听觉的刺激,唤起的对作曲家所创造的形象的把握,它把欣赏者带进为音的世界所构筑的典型意境和典型情绪中来,从而搅动起欣尝者情感的

  • 标签: 现实主义 艺术形态 欣赏者 自然形态 劳动人民 音乐美学思想
  • 简介:<正>引语音乐记忆在人们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意义重大。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有了记忆才能不断地增长、扩大和加深知识,积累经验,牢固地掌握技能和理论。在音乐创作过程中,作曲家往往依靠记忆广泛地从民间音

  • 标签: 音乐实践活动 记忆心理 音乐记忆 音乐创作 音乐学习 作曲家
  • 简介:<正>研究《乐记》,必须首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它的作者是先秦的公孙尼子,还是西汉的河间献王刘德。拙作《<乐记>作者问题辨证》(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创刊号)即为此而发。二是它的基本哲学思想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本文所谈的便是这一问题。三十多年来,哲学界、音乐界大多认为《乐记

  • 标签: 外现 哲学思想 乐记 感情激动 唯物论 唯心论
  • 简介:  相传由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著,经汉代学者整理而成.这是一本体现儒家音乐思想的音乐理论专著,突出了理与情、政治与艺术的主导关系,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封建社会音乐思想的发展.……

  • 标签: 乐记音乐 美学思想 音乐美学
  • 简介:Proms的终场之夜可以说是整个英伦三岛的音乐狂欢节。位于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的主会场被装饰得异常绚丽,两块巨大的液晶显示屏被安放在了舞台正前方,指挥台也被粉红色的气球和彩条所妆点,气球上写着“It'sagirl”。但是今晚即将登台指挥的girl——美国女指挥家马琳·阿尔索普(MarinAlsop)已经“芳龄”五十有六了,

  • 标签: 乐记 液晶显示屏 指挥家 音乐厅 狂欢节 主会场
  • 简介:继许慎、马融和卢植相对零散地《乐记》校注之后,郑玄成为汉代《乐记》校注的集大成者。郑玄在马融和卢植校注的基础上,参照刘向的编次,对《乐记》做了校勘,轻易不改字。郑玄的注释包释音义、释字词义,释句义、释节旨和释乐事五个方面,郑玄引《诗》《书》《周礼》《易》《春秋传》《论语》《礼记》注释《乐记》,注文与其他经注不重复。王念孙、王引之、熊十力等人对郑玄《乐记》校注的极少部分内容提出了质疑。郑玄的校注是我们理解《乐记》的基础。

  • 标签: 东汉 乐记 注释 郑玄
  • 简介:<正>《乐记》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艺理论(以音乐为核心)著作,它是一部立论严谨、言简意赅、富有先秦文论特色的书。虽然保存在《礼记》中仅十一篇,另有十二篇已经散失。汉代《礼记》的编订者为什么仅仅选录这十一篇,将另外十二篇选出去,看起来,是经过思考后定下来的。很可能由于编订者认为现在《乐记》保留下来的十一篇理论性强,其它十二篇多属具体问题的记叙性文字,理论性较低,因而舍弃了,理论性强的十一篇得以留传于后世,固是莫大幸事。而一部完整的音乐理论著作,既有理论部分,又有纪实部分的却从此分散而亡失,却不能不令后人深感惋惜!

  • 标签: 具体问题 社会生活 音乐美学 审美观点 思想性 文字
  • 简介:20世纪许多学者对《乐记》表现出浓厚的研究兴趣,大家以敏锐的视角论述了《乐记》中一系列的核心概念、范畴和命题,并通过对《乐记》中所体现的哲学、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乐记》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解决一系列音乐美学基本问题的。20世纪对《乐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关于作者与成书年代问题;2、《乐记》整个思想体系的哲学基础;3、《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 标签: 20世纪 《乐记》研究 礼乐
  • 简介:乐记》作者及成书年代问题是音乐美学史上的一大公案,至今仍未达成共识。本文以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论争为线条,就这一问题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公孙尼子说“与“刘德说”的考据思路作一评说,希望有助于这一问题讨论的深入,有助于求得较为一致的看法。

  • 标签: 乐记作者 成书年代 论争 历史和现状
  • 简介:引言从已经出版的有关研究成果看,《乐记》音乐教育思想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教育史领域,此外中国古代美学研究中也时常涉及,但对于《乐记》音乐教育思想的专门研究却很少。以毛礼锐先生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为例,成果各部分一般都……

  • 标签: 《乐记》 音乐教育思想 历史特征 美学思想 人性 伦理学
  • 简介:乐记》是古代音乐思想的重要文献,其作者问题,长期争论不休,以郭沫若“公孙尼子说”与蔡仲德“刘德说”为代表,迄今尚无定论。笔者从学术史角度,梳理有关公孙尼子的历史文献,为《乐记》成书时代提供新的视角。本文考证公孙尼即公孙龙,在子夏以后,孟、苟之前,是春秋战国之际儒家学派传人,公孙尼与古本《乐记》篇之形成,关系甚密。

  • 标签: 公孙尼 公孙龙 《乐记》
  • 简介:包括Proms在内的英国的音乐会一般提前半年就可以订票。在我确定好来英国的时间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订购Proms音乐会的门票。遗憾的是,我还是错过了本届Proms中的多场特别值得看的演出,除了在我抵达英国之前就已经上演的音乐会版《尼伯龙根的指环》(巴伦博伊姆与柏林国家歌剧院)、《唐豪瑟》《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以及哈丁指挥马勒室内乐团演出的舒曼《第二交响曲》和西贝柳斯《第七交响曲》等音乐会之外,有多场音乐会的门票在差不多三个月之前就已经售罄,比如杰吉耶夫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的鲍罗丁《第二交响曲》和古拜杜丽娜《白马骑士》。还好可以安慰的

  • 标签: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第二交响曲》 音乐节 BBC 《尼伯龙根的指环》 伦敦交响乐团
  • 简介:中国历史上,“乐”概念至少发生过三次变易,一是西周“礼乐”之“乐”变殷商及其以前的图腾之“乐”、二是汉代“五声八音总名”之“乐”变西周“音声舞容”之“乐”、三是近现代“艺术音乐”变“五声八音总名”之“乐”。《乐记》作为后儒对西周礼乐制度的追记,“礼乐”之“乐”是其讨论的主体。但其中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殷商及其以前的“乐图腾”观念。本文以“乐本篇”为例,分别讨论“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通伦理”、“审乐知政”及“郑卫之音”、“桑间濮上之音”中所涉及的图腾之“乐”,认为,只有用“图腾之乐”这一“乐”观念阐释这些重要范畴,才能合式克服以往儒家经典注疏文献中存在已久的隔膜或误解。

  • 标签: 乐本篇 “乐”图腾 干戚羽旄 乐通伦理 郑卫之音
  • 简介:《(乐记)理论探新》座谈会在京举行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乐记)理论探新》(吕骥著)一书,自出版以来,在音乐界引起了广泛地重视。中国音乐家协会于今年四月组织召开了此书的座谈会。吕骥同志继四十年代写出了《民间音乐研究提纲》,六十年代写出了《琴曲集成序》、...

  • 标签: 《乐记》 座谈会 探新 成书年代 音乐美学 民族传统文化
  • 简介:本文就中国打击乐记谱法和演奏技法符号的规范化,提出了个人意见和方案:①以五线谱作为中国打击乐的常规记谱法;②保留中国传统戏曲锣鼓经的音字记谱法;③规范了十八种中国鼓类常用演奏技法符号和八种中国钹类常用演奏技法符号,并就此加以说明和论证.

  • 标签: 中国打击乐 记谱法 技法符号 规范化
  • 简介:<正>《乐记》作为古代歌舞艺术的理论著作,的确是一部以音乐为主要基础的艺术理论著作,用今天的话来说,的确是一部音乐美学著作,正确地说,是一部以古代社会学思想为基础的音乐美学著作。虽然今天还有人认为不是一个人的理论著作,而是汉儒从前代典籍中抄辑而成的关于“乐”的一部杂纂的书。无疑的,这是不符合事实的。这主要由于对于一些古代记载缺乏深入研究,仅凭某些不明确的文字而臆断的。因为从《乐记》本身来看,它的理论构想是明确的,有条理、有层次,每一章的主题是鲜明的,整部书可以认为是一部体系完整的艺术理论著作。因为对“乐”的形成,与它处于对立地位、同时又同样作用于社会生活的“礼”的辩证关系,特别是与政治治乱、社会风气、人民情操、个人品德之间的关系,以至歌舞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表现、艺

  • 标签: 公孙尼子 音乐艺术 乐记 歌舞 礼乐观 我国古代
  • 简介:<正>为了进一步推动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协理论委员会于今年四月上旬在北京召开了“《乐记》《声无哀乐论》学术讨论会”。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有关《乐记》《声无哀乐论》的专题耐论会。四十多位音乐界的研究人员和文、史、哲各界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收到论文14篇。一、关于《乐记》会议讨论中着重涉及的问题有:(1)作者与成书年代多数同志赞同这样的观点:《乐记》成书于西汉,但其思想资料来源于先秦诸子言乐事者。有的同志认为,尽管《乐记》思想资

  • 标签: 声无哀乐论 学术讨论会 表现形式 协理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 乐记
  • 简介:听音乐的人需要掌握音乐理论吗?我们很可能回答“不”。我们完全可以舒服地靠在椅子上,沉醉在自己最喜爱的音乐之中。像其他爱好和兴趣一样,你对音乐了解得越多,你从中获得的乐趣就越多。假如你是音乐的积极参与者,或许参加合唱队的演出,或许偶尔在家庭聚会上小试身手,或许痴迷地热爱着音乐,你就应该能够识谱。即使不多的音乐理论也能令你获益匪浅,也会大大提高你的欣赏水平。

  • 标签: 音乐理论 记谱法 识谱 演出 乐记 音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