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第六届“明天雕塑奖”入围暨获奖作品展于2018年4月25日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本届展览于今年1月19日开始在全国及海外地区、45岁以下从事当代雕塑创作的青年艺术家中广泛征集。经过近两个月的时间,有来自包括中国、英国、韩国、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等海内外艺术家共264人报名,投稿作品逾千件。本届展览共展出作品47件(组),一如既往地彰显明天雕塑奖鲜明的前沿性、实验性与跨界性的学术追求,并以其国际化的参与度、权威的评委构成和鲜明的学术态度,逐渐成为推动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的重要平台。

  • 标签: 雕塑 青年艺术
  • 简介:材料作为雕塑创作一种材料表现形式,从本质上不同于木、石、金属、玻璃钢等材质,不论是木雕、石雕雕琢,还是金属焊接铸造玻璃钢翻制,只是物理属性发生改变,唯有陶瓷材料经过水与火的历练发生化学变化,将真正泥土变为炻器亦或是瓷器。如同石质一样坚硬成分,这期间足以可见其对工艺要求,运用它作为创作材料与表现手段自然就会受到材料特性与成型工艺局限,实验性是对这种材料最好概括,没有大量材质颜色色釉配制实验,很难有创新作品呈现。

  • 标签: 实验性 陶瓷雕塑 结构 陶瓷材料 解构 成型工艺
  • 简介:中国人对于艺术内容、形式与客观物象的关系问题研究甚早,南齐时的理论家谢赫在其名著《画品》中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六法论”(即“气韵生动是也,骨法用笔是也,应物象形是也,随类赋彩是也,经营位置是也,传移摹写是也。”),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应物象形”。

  • 标签: 雕塑艺术 “应物象形” 艺术内容 关系问题 客观物象 气韵生动
  • 简介:在一篇题为"将不合逻辑的想法归结为合乎其自身逻辑的结论"(TakingIllogicalIdeastotheirLogicalConclusion)的评论文章中,艺术家利亚姆·吉利克(LiamGillick)将迪肯的创造力归结为把打破常规的视觉符码注入形色各异的材料和观念,善于在一种材料中发现另一种材料的潜力,从而不断避开我们对于特定材料的经验逻辑,但又通过如实展现材料的建构,巧妙地让我们以为自己体验的正是合乎情理的和谐整体。他认为迪肯的作品醉心于误读,没有逻辑步骤,让人难以琢磨源头与结果间的关系。

  • 标签: 理查德 雕塑 评论文章 材料 逻辑 艺术家
  • 简介:洪涛既是我的同事也是我的朋友,我一直认为他是一个深沉而又细腻的人,他的雕塑是一种情感的象征性表达。而解读他的作品,需要回溯其心理状态、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对他雕塑中内容的象征性表达和泥片的符号性抽象的影响。生活与音乐在洪涛的生活中,音乐一直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 标签: 雕塑语言 洪涛 象征性表达 韵律 凝固 生活环境
  • 简介:本文以川美雕塑系跨媒介雕塑工作室的实践项目为例,从“身体、物质、空间、时间”雕塑的四个基本概念出发,探讨在互联网时代,新科技、新媒体对于当代艺术创作的影响、介入与改变。

  • 标签: 跨媒介 雕塑 当代艺术
  • 简介:继北京农展馆主题雕塑《人民公社万岁》、沈阳中山广场(原"红旗广场")大型主题雕塑《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三代全体教师参与创作完成了中央党校大型组雕《旗帜》。《旗帜》雕塑的创作完成是新时期文艺创作的标志,是鲁美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它的成功落成也离不开辽宁省、市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指导。

  • 标签: 创作构思 《旗帜》 雕塑 再创 鲁迅美术学院 毛泽东思想
  • 简介:一般把1970年代末的“星星美展”视作中国当代雕塑的发端。当代之于中国雕塑,一方面是对历史时间的标示,另一方面是对雕塑品格特质的标示。

  • 标签: 中国当代 雕塑 日常化 平凡 70年代 历史时间
  • 简介:瑞士艺术家汉斯·阿希里曼的公共雕塑以金属、沥青等工业材料为媒介,作品往往给人以冷峻、理性的感受。抽象的几何体块通过“依靠”“拥抱”等感性形式组合,并配以音乐般的节奏感。不管是作为雕塑家还是工程师,他对于公共空间的理解和实践总是着眼于城市与人的关系,身份的特殊性也使他有别于学院雕塑家的创作气质。

  • 标签: 工业材料 抽象雕塑 公益
  • 简介:艺术是人类诗意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面对世界所产生的审美欲求,是对外在客观世界和对人类自身双重探索,并在这种探索中实现了人自身与世界的主客交融与统一。因而,从广义上来说,所有的艺术都可以被看作是叙事艺术,或者讲现实中的和虚构的故事,或者讲自己的观念和情感。

  • 标签: 雕塑作品 客观世界 模糊 叙事艺术 人类
  • 简介:过去几十年,与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迅猛扩张不相匹配的是城市文化建设的落后,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艺术雕塑,成为代表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后,城市雕塑随着城市的扩容,在数量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大城市的街头巷尾,一个城市的发展,如果没有几件城市雕塑作品,就体现不出城市的品位和价值,无论是新建小区大门建筑中的古希腊柱、胜利女神,还是各大广场出现的罗马武士等都无不彰显着小区的高贵和城市建设的成效。

  • 标签: 城市雕塑 艺术家 社会职责 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公共空间 出现频率
  • 简介:成都.数千年来.既承载着诸葛亮的夙愿遗恨、李太白的飘逸风神、杜工部的悲悯情怀、苏东坡的潇洒不羁与杨升庵的千秋绝唱,也见证了谢无量、李劼人、朱自清、老舍、巴金等近现代文学巨匠的饱经世故、得失荣辱、坚韧不拔和岁月蹉跎。迈入新时代的成都,依然卧虎藏龙,人文荟萃,气象万千,翰墨生辉。

  • 标签: 城市雕塑 著作权 创作者 删节 繁荣 保护
  • 简介:首届平遥国际雕塑节的启动,是继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平遥国际电影展之后,这座拥有2500年历史、三百年来被誉为“东方华尔街”古城的又一张“文化名片”。完整的古城街巷与雕塑艺术作品展陈完美交融、平遥的双林寺和镇国寺堪称中国雕塑艺术的瑰宝,打造“东方明斯特”为目标的长远规划……这一切都是平遥县政府打造一个“沟通东西方雕塑艺术平台”的底气和价值所在。

  • 标签: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雕塑艺术 青年艺术家 板块 艺术作品展 长远规划
  • 简介:《最美基层干部——菊美多吉》是由中国文学基金会、中同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资助题目为“最美中国人”的大型创作工程中的优秀作品之一。作品典型地通过讴歌英雄模范人物的叙事性题材创作,通过绘画创作的形式集中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授予命名表彰的优秀个人与先进集体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彰显了英雄形象,歌颂了当下的时代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标签: 绘画创作 基层干部 叙事性 创作分析 题材 多吉
  • 简介:"红色经典"是指新中国建立初期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的国内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几乎涵盖了各种媒介手段和艺术样式,具有丰富的、内在的张力。"红色经典"雕塑创作的人物和故事都传递出丰富的精神内涵,是对民族的热爱和对信仰的执着,具有特殊的含义。"红色经典"雕塑作为主旋律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选题,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红色经典” 雕塑创作 《旗帜》 中央党校 当代语境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简介: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活动的演进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20世纪60年代,由于原有美术作品对于革命历史的某些阶段和事件缺乏充分表现,且政治教化诉求已成为美术作品的一个重要功能和评判标准,因而1965年4月到1966年4月期间,中国革命博物馆组织了第三次革命历史题材美术的创作活动。此次创作活动的突出特点是:一、通过学习毛泽东著作,探讨过去创作中的问题,并“认真地进行世界观改造”,后来发展到要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武器来指导一切工作;二、在分配画题后,创作者按照题材需求深入到农村、工厂、部队去体验生活;三、画稿要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审查,但最终完成并保留下来的美术作品数量甚少。

  • 标签: 革命历史画 毛泽东著作 毛泽东思想
  • 简介:2017年12月12日,“2017两江创意活动月暨两江新区国际艺术轴启幕”在重庆市两江新区拉开帷幕.“两江国际艺术轴”的方案征集立足于将重庆地域特色与国际化、艺术的当代性与多元化相结合,学术性与公共性相结合等原则,邀请到十几位国内外著名艺术家及设计师参加,其中波兰雕塑家格泽戈兹·格维雅茨达(GrzegorzGwiazda)和他的作品《前进》(Progression)也参与到展览之中.格维雅茨达贯通19世纪中欧学院风格和传统雕塑技法,并融汇20世纪的先锋艺术于其中,他将古典元素转化为先锋前卫艺术并融合基于当下文化、政治和社会环境的极权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极简主义和未来主义的艺术内核.格维雅茨达以他独特的知识和经验,运用20世纪的艺术风格,创造出其惊人的现代性.他的作品有着显著的特质:作品直呈人性,没有伪善和借口,他将人类最好和最坏的事实揭示于众;衰病退化是其主题之一,年轻的艺术家熟练精准地塑造老朽之躯,他将我们每个人的未来最糟的一面提前置于我们眼前,令我们无处可逃地直面未来死亡的前序;力量,无法压制的生命之力深藏于躯体之中,不论作品形象健康或是衰病与否,艺术家都能将这种从容的力量深植其中.

  • 标签: 雕塑 艺术 平衡 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