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本期主题:多元化时代中的雕塑形态当代雕塑艺术形态,在很大程度上是发散性思维的结果,是学科交叉的结果,当然也必然是对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当代雕塑较之以往的雕塑形态,更加凸显了与公众社会之间的联系,显现出了时尚文化的介入,反映出了消费社会的文化趋向。本期所刊的文章,分别从雕塑的视觉转化、建构中国式的表现语式、雕塑发展的诸多可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雕塑理论的建设累积沉淀。

  • 标签: 雕塑 影子 幻觉 艺术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 时尚文化
  • 简介:全国美展自1989年以来,到2014年,雕塑部分连续数届没有评出金奖,这件事在雕塑界议论纷纷,反映很大.

  • 标签: 雕塑 金奖 美展
  • 简介:雕塑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技法,也要培养其艺术上的审美感受能力。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创作习惯的培养、基本功训练、情感激发以及明确学习目标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并获得预期的良好教学效果。

  • 标签: 雕塑 教学 创作习惯 基本功 情感
  • 简介:玻璃的历史一路走到今天,各种玻璃的工业制品早已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现在,玻璃已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而在这里,我仅仅是把玻璃从大工业玻璃产业中抽取出来,把玻璃当成一种材料,运用在雕塑创作中,用纯艺术形式来表现。

  • 标签: 造型能力 艺术形式 生活必需品 综合材料 中央美术学院 工业制品
  • 简介:当我们谈及雕塑的"空间性"时,一般来说我们能想到的是起始于立体派的线条和块面的建构,然而马蒂斯1909年的作品《蛇形》(Serpentine)实际上才是第一件这种类型的作品,即,将被雕塑影响和暗示出的空间看得与雕塑实体所占有的空间同样重要。然而马蒂斯并没有继续发展这一重要发现,而是试图将视觉性作为雕塑的首要目标(和绘画一样),不只是在结构和样式方面进行探索。

  • 标签: 马蒂斯 空间性 贾科梅蒂 布朗库 抓握 马约尔
  • 简介:从“肉弹一金刚”到“开始变形”。在近一年的创作历程中,我借助陶瓷“土与火”特殊的语言魅力来创作。陶瓷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一方面,它蕴含着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它华丽的外表下脆弱的本性也恰巧符合当代社会表面光鲜而背后虚伪脆弱的特性。肮脏的东西无处不在,自我的流失随处可见,人与人的情感维系不堪一击。“肉弹”是谁?“金刚”是我?欲望的亢奋,精神的堕落。坚持自我是如此的难能可贵。这或许就是我创作“肉弹—金刚系列”的本源,只是,对于从小便在崇尚唯美艺术氛围中成长的我而言,我对美的追求之心却是不变的。

  • 标签: 装饰雕塑 创作历程 当代建构 语言魅力 艺术氛围 现代陶艺
  • 简介:叶毓山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艺术家,是中国当代艺术传统,特别是雕塑艺术传统重要的创建者之一。他出生于川北的农家,生性朴实、宽厚、任劳任怨,为人豁达大度而不较个人得失,情感细腻而丰富,禀赋高迈而聪慧过人,横溢的才华在雕塑、书法、绘画、摄影等多个艺术领域都有精彩的呈现,尤其以重大历史题材、纪念碑式的大型创作和深邃的学术见解,以及独到的教学思想而为当世所称誉。2015年是叶毓山先生的八十华诞,也

  • 标签: 雕塑艺术 聪慧过人 审美意象 艺术传统 重大历史题材 情感细腻
  • 简介:雕塑》杂志编辑约稿时相告:自新中国成立后所举办的12届全国美展中,仅第六、七届评出过金奖(包括有的展届中明确不砰金银铜奖在内),的确引人一思:全国美展雕塑的金奖都去哪儿了?

  • 标签: 《雕塑》 金奖 美展 新中国成立 杂志编辑
  • 简介:当我们欣赏某一民族文化特定时代的雕塑作品时,便意味着除了这件雕塑在物理意义上具有空间实体性以外,更可以在审美设计的精神意义上欣赏这个民族传统文化在这个特定时代的美学观念.所以,雕塑家要尽可能地了解传统,在雕塑创作中研究如何体现材料特性、如何演绎传统元素、如何在环境中展示、如何与观众互动等有所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与现代人的视域相交融,使雕塑作品充分展示人工的智巧,从而显示出明显的设计痕迹并具有现代文明之美,以保证民族文化的传承历久弥新.

  • 标签: 雕塑作品 审美设计 中国当代 民族传统文化 物语 中式
  • 简介:当代雕塑创作在材料语言和观念上较之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材料语言的应用日趋多样化,观念从视觉到思想的表达日趋深刻,甚至重构。作为雕塑创作两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材料语言和观念表达相辅相成地渗透于当代雕塑创作的各个方面,对材料的运用开拓和对观念的表达成为当代艺术创作中重要的课题。本文围绕当代雕塑创作中的材料和观念的转变展开,并梳理雕塑材料语言与创作观念的发展过程,分析当代雕塑创作中的材料语言的拓展应用与观念重构。

  • 标签: 雕塑 材料语言 观念
  • 简介:最近一届的全国美展评选中,雕塑类金奖仍然空缺.联系到自第七届全国美展以来,多年没有评出雕塑金奖,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令人反思的问题.

  • 标签: 金奖 雕塑 美展 反思 空缺 于全
  • 简介:置于公共场所中的雕塑艺术,不仅是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还是以艺术的形式与公共环境、历史人文等因素产生联系的视觉方式。对于红色主题的雕塑创作,如何体现出其艺术性、精神性与时代意义,是雕塑家需要深入探究的课题。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蔺宝钢主创的大型红色主题群雕,最近在革命圣地延安矗立了起来。这座大型群雕,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当年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延安时的历史场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时代意义。

  • 标签: 中共中央机关 雕塑创作 主题性 雕塑艺术 艺术感染力 大型雕塑
  • 简介:聂英(以下简称"聂"):唐老师您有多年带毕业生创作的经历,作为任教老师,对本系科的学生作品应该都很了解,您觉得今年的雕塑系毕业展与过去几年有没有什么不同的特征与变化?唐湧(以下简称"唐"):说到雕塑系这几年的创作变化,它所呈现出的面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可以看到雕塑系学生无论是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创作观念上,对传统雕塑中既已界定的语言样式和主题表达都有很大的突破,所以无论是外界还是学院对雕塑

  • 标签: 学生作品 创作观念 系科 主题表达 语言方式 艺术语言
  • 简介:明代中期以后借由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在吴门地区文人燕游雅集活动的汇聚之地,与之相关的雅集绘画也相应出现了很多新变,这一点在吴门画派早期的几个核心人物身上都有所体现。有关吴门画派的研究在已有的美术史研究中早已汗牛充栋,但是其中一些问题仍然有待关注。明代文人雅集题材绘画在经历了明初台阁雅集图的兴盛之后,经由馆阁文臣间的传布转而带动了士人阶层中的宴游之风,而此时的雅集书画也不再是官僚生活绘画。

  • 标签: 吴门画派 美术史研究 雅集图 山亭文会图 明代文人 明代中期
  • 简介:"抽象雕塑"的概念源于西方文化艺术体系,当今中国艺术界对于抽象雕塑的界定是模糊的。《雕塑》杂志社举办的"全国抽象雕塑高级研修班"是一项继续教育项目,既可以优化和提升学员的创作观念和创作水平,也可以对艺术高校雕塑教学方面课程的缺乏予以及时的补充。

  • 标签: 高级研修班 艺术体系 创作观念 创作水平 李老师 西方文化
  • 简介:评论家罗萨琳·克劳斯(RosalindE.Krauss)对于雕塑的定位依托于雕塑所在场域的特殊性,而场域的选择往往又对雕塑的阐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 标签: 雕塑 现代主义 回归 功能 克劳斯 评论家
  • 简介:二十世纪,少数民族在参与全民抗战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努力中使其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地位凸显,成为塑造新中国多元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美术创作在新中国时期被明确提出,其形式和内涵不断得到深化,不仅对新中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进行了形象表述,而且成为国画改造和油画民族化道路上重要的灵感来源和精神载体。本文主要通过梳理和分析新中国时期、特别是毛泽东时代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创作,力图探究少数民族题材绘画在塑造新中国多元融合的国家形象方面所发挥的政治意义和美学价值。

  • 标签: 新中国 少数民族题材 大团结 国家形象 多元统一
  • 简介:作为中国美术创作领域五年一届的整体检阅,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帷幕刚刚落下,如此大规模、全门类、多地区的汇集展示,一方面客观反映了中国美术各门类艺术形式的当下格局与水准,另一方面也呈现出一些令人关注与反思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本届美展在传统意义的四大主要美术门类“国、油、版、雕”中,只有雕塑类作品在金奖中空缺;与此相关的现实是,即便是其他门类的金奖作品,让人眼前一亮、令众多专业人士信服称赞的佳作似乎也不如印象中的往届.而事实上这种现象既未超出业界的想象,也为此前诸多评论所指出的中国美术当前“有高原无高峰”的现状做了一个注脚.

  • 标签: 获奖作品 美展 高原 雕塑 观感 中国美术
  • 简介:2015年7月25日下午,值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北京紫檀文化基金会和《雕塑》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十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落下帷幕之际,2015中国雕塑企业发展座谈会、招聘会及表彰授牌仪式相继举行。多个活动荟萃,影响大,效果好,为首都献上了一场雕塑艺术与文化产业领域联姻的盛会。

  • 标签: 文化产业领域 评审机构 荣誉称号 文化复兴 产品质量 恩科
  • 简介:在新中国十七年的工业题材绘画中,画家们从各个可能的角度出发,创作出了相当数量的、能够表现出钢铁与新中国现实生活关系的视觉形象:从可以加强国内地区间物资交流的铁路,到可以减轻农民劳作、承载着农业现代化理想的拖拉机,从足以代言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成就的“钢都”,再到创作最新最美图画的“为钢铁而战”。这其中包括有“物”的形象,如铁路、拖拉机和钢材;有“空间”的表现,如钢厂外景和生产车间的出钢;也有“人”的表现,如炼钢、夺钢等代表工人阶级的钢铁工人形象。论文尝试回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画坛,从美术家为表现新中国而努力的立场出发,考察工业题材绘画的衍变、钢铁作为新事物入画的情形;并以具体绘画作品为例,考察钢铁形象生成中创作和接受的互动以及钢铁形象的象征性与新中国视觉构建体系的关联,对钢铁为什么入画,以及如何入画的原因提供可能有效的解释。

  • 标签: 钢铁形象 工业题材 绘画 新中国 民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