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4 个结果
  • 简介:诗歌,因其使用的媒介——词语,有时被称为语言艺术,甚言之,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哲学家谢林认为语言属于时间范畴,倾向于抽象,所以诗歌是时间艺术,绘画、雕塑则是空间艺术,倾向于具象.根据上述观念,诗歌被理所当然地归结为艺术,在某种语境中甚至被当作艺术的分支.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诗人布罗茨基对此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这种观念不仅有损于诗歌的荣耀,而且导致狭隘地理解诗歌,在一次访谈中他断言“诗歌根本就不是艺术,诗歌是语言诸多功能的镜子.”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籍波兰诗人米沃什也持类似看法,他在《诗歌,艺术?》一诗中大致认为把诗歌称为艺术导致理性精神的苍白和价值的悬置.我想他大概是从技巧、形式语言的角度看待艺术的.此类观点固然不失偏颇,主导思想却无可非议.

  • 标签: 超现实主义诗歌 抽象表现主义 语言艺术 诺贝尔文学奖 艺术家 现代艺术博物馆
  • 简介: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晰地看到它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步,强烈地反映出每个

  • 标签: 中国 古典诗歌 书法艺术 艺术形式 演变过程 艺术风格
  • 简介:唐代是我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也是我国历史上书法艺术发展的盛世。唐代诗人喜爱书法,欣赏评论书法,直接参加书法创作,把诗人的才情气质注入到书法作品中,沟通了诗歌书法艺术境界,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内涵,提高了书法艺术的表现力。而诗歌,特别是那些题壁之作,又常借书法之美,加强其感染力量。收到珠联璧合、相映辉发之效。这种情形在草书尤其是狂草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

  • 标签: 书法艺术 草书艺术 狂草 书法创作 评论 书法作品
  • 简介:一、形体构成要素形体对雕塑而言,不是头脑中想象的,也不是描绘在画面上的,是指占有实际空间位置的实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体块。其实际固有的厚度或纵深度,是形体构成的关键,同时也是立体造型的关键所在。因此,形体之厚度乃是形体构

  • 标签: 形体构成 几何形体 空间位置 雕塑家 造型艺术 存在方式
  • 简介:宋太宗的右文政策与对书法的个人喜好是促成《淳化秘阁法帖》汇刻的两大因素。《淳化阁帖》一代巨制,定非短期所能告竣,其汇刻当分“编次成卷”与“摹勒上石”两个阶段,淳化三年十一月六日乃《阁帖》“摹勒上石”阶段之始。王著以学识而见封,并非后世所谓识见短陋者,《淳化阁帖》的汇刻,王著只是做了其中部分的工作。《阁帖》中的伪帖,大多以南唐仿书阑入,此非编者不鉴,恐正是太宗以石替玉之意。

  • 标签: 《淳化阁帖》 书法 学识 南唐 宋太宗 编次
  • 简介:今存王僧虔《论书》,实为王僧虔与萧子良二人相互论书答启。齐武帝水明年问书学著述共有八种,创造了中国古代书学史上“六个第一”,即书法评论专著、书法理论专著、书体研究专著、异体书法专著、书法史专著、书法著作注释等。永明书学可以永明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为“美学化”研究倾向,后期为“小学化”研究倾向。其最高成就为王僧虔“美学化”研究,即《答竟陵王子良书》、《书赋》。“小学化”研究的集大成者为王倍《文字志》。王俭、萧子良为前后期过渡的关键人物。这两种倾向在唐代书学中得到综合。永明书学标志着中国古代书学研究达到自觉,诚可谓古代书学史上最为灿烂的篇章,对以后书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书学研究 书法理论 书法评论 书法史 书体 集大成
  • 简介:书法图像的频闪运动并不是书法美构成的惟一路径,但它是书法美形式构成相当重要的手段。我们常说书法如风驰电掣,实际上便是书法的频闪运动所使然。在书法中,频闪运动指向书法家“心理时空场”中的作为物的书法与书法自身环境的互动关系。书法书写中的时间与空间问题,属于书法心理学研究范畴。由于书法是书法家在“一口气”中变现出的崭新的书法境界的产物,故而书法的书写,是书法家与书法图像在创作过程变现的物我两无状态以及是书法家书写中时间知觉与空间知觉的通融一气。所以我们将书法家充满激情的“一气呵成”式的书法书写,称为主体在场的统觉现象。对于一个书法家来说,没有“创建意象”,就无法酝酿具有人格化特征的书法的点线结构与章法,无法构思其书法的精神品格与图像意境。对书法家而言,充分调动自己的遗觉象潜能是至关重要的。以“肖像方式”创作书法,是书法家内心已有的审美心理图式(现存图式)与书法客观图像美(外部刺激)之间连续互动的一个心理过程,这是利用直觉影像(表象)和知觉(理性认知)表达书法图像的美的有效方式。书法学习的另外~个重要方式,是“动作表达方式”。这是一种用动作图式表达书法意象或知觉的方式。书法学习的第三个重要方式,是“形式运筹方式”。以上所述书法学习心理的三种方式,是学习书法时心理活动的三个基本元素。它能使一个书法家即便以“肖像方式”认知书法,也使其具有文化赋义特征。在书法学习中,在对书法美的认知感觉中,我们常常会感到自己时常生发出一种好奇心态。于是,可以说,“好奇心”是一个善于学习书法的书坛学人储存书写常识、探究书法奥秘与应用已学书学知识的逻辑原点。在书法学习中,审美心理的建构

  • 标签: 心理研究 书法学习 札记 书法家 形式构成 互动关系
  • 简介:从黄庭坚的论书诗中可以看出.崇晋尚韵、尚意反俗是黄庭坚书学观的两个最为根本的方面,亦即法古与创新。其中崇晋尚韵是手段、是方法,而创新、尚意、脱俗才是目的。黄庭坚书法遒逸鼻荡、秀劲飘洒,在其论书诗中皆有所表露,

  • 标签: 黄庭坚 论书诗 晋韵 脱俗
  • 简介:<正>清代扬州画派以“扬州八怪”为主要代表。他们的作品大胆泼辣,熔诗书画于一炉,强烈地关注社会生活,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突破了“拟古”、“仿古”主张的束缚,以一种清新恣纵、生机勃勃的姿态出现于我国十八世纪画坛,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标签: 扬州画派 扬州八怪 中国绘画史 表现手法 关注社会 研究综述
  • 简介:李唐盛世,书艺昌炽.诗文兴隆,洵为论书诗的滋生提供了丰肥土壤。唐前咏书论书多为辞赋,唐代肇始多为诗歌。论书诗的开创当在初唐.开创者应为岑文本和李峤二位诗人。其后盖以“安史之乱”为界,唐代论书诗约分两个阶段:成熟期和高峰期。李峤、李颀、李白“三李”之诗首倡“骨”与“神”.为论书诗的成熟作出莫大贡献。俟杜甫出,弘奖“骨”、“神”风流,高吟“书贵瘦硬方通神”.“尚骨通神”遂成为有唐一代书法和书论孜孜以求的最高理想。种甫可视为唐代论书诗发展的枢纽人物。其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侪辈并辔抗行,于论书诗各有功绩。“清劲”二字可名唐初书风.一如李峤、李白诗说。篆隶复兴、草书狂逸、晚唐僧书通禅、书圣影响泽被唐代等等,皆能从论书诗中略窥一二。中唐书肥缘于媚上.厚硕如徐浩者亦尚筋骨.杜甫“瘦硬”说实为书家内在的共同追求。矧旭劲素瘦.篆隶亦未一味趋肥,故韩愈借挞伐右军“俗书”之名,实为“复尚清劲”也。尽管中唐书法趋上而肥,唐代书论却崇尚筋骨、觅神求逸,慎始慎终。“尚骨通神”既为论书诗的核心思想,亦为唐代书论之精髓所在。二者水乳交融,相依互补。唐代“神”、“逸”无争,胼手胝足,于论书诗中亦有分说。本文首次系统研究唐代论书诗。唐代论书涛暨书论,与文论、诗论、画论等一起共同构筑唐代美学大厦.良可称善。自唐代开创并形成第一个高峰之后,论书诗旋成为宋及宋后各朝文人歌咏书法的主要文学手段。

  • 标签: 唐代 “安史之乱” “神” 最高理想 核心思想 系统研究
  • 简介:简要综述汉字“草化”研究,基于“至晚在战国末期就已经有了草书的萌芽”的新观点,全面考察秦出土文字材料,深入分析秦文字“草化”现象、“草化”方式及其影响;认为秦文字“草化”不仅完全属于自然书写状态下的“草书萌芽”,而且与严格意义的“狭义草书”相比已经相距不远,对汉代草书的形成与趋于成熟具有“导源”意义和“示源”作用。

  • 标签: 草化 秦文字 草书 早期隶变
  • 简介:本文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评述了当前学术界关于周湘研究的现状,指出在这些研究中,普遍的问题是资料挖掘的不足,并且众说纷纭,导致周湘成了一个扑朔迷离的人物。尽管如此,这些研究成果还是对周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启发和基础,提供了铺路石的作用。

  • 标签: 周湘 美术教育 上海 研究现状
  • 简介:一明清画评中的“浙派”概念如果按明末画论的立场,那么所谓“浙派”,就是指继承浙江出身的画家戴文进的画派。但人们不是以戴文进的出生地钱塘、杭城来命名,称之为“钱塘派”或“杭派”,而是称其为“浙派”,这无疑是为了与“吴派”绘画相区别而已。浙、吴两地的对抗意识是强烈的。在明代画派中,吴地的文人画家处处显示出一种对浙江的职业画家的优越感。然而“浙派”画家中包括山水、花卉、人物画家。若以吴派画家为文人画家,即南宗画家,那么“浙派”画家就成了北宗画家。因此我们在讨论吴、浙两派画风时,就只能

  • 标签: 戴文进 浙派 戴进 文人画家 南北宗 职业画家
  • 简介:在视觉设计中,标志可以说是基础造形的应用形体中图形知觉的好例子。一般标志在象徵意义上的分类方法为具象的、抽象化形象、文字形、写实表现、复合形体等,作为视觉意义来表现。本研究在对标志的造形性分析时,语言的侧面,意义的侧面等各部分中以形体的侧面为中心。并且,通过对单一形体的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的规则探究、分类,更加系统合理的表现方法

  • 标签: 间接表现 标志 视觉设计 形体 图形知觉 分类方法
  • 简介:语言对事物的陈述是概念的和线性方式的.图形对事物的陈述和再现不再是概念的而是形象的和直观的,不再是线性方式的而是平面或空间方式的,而且相当多的平面图形予人以空间的错觉.两者相比,图形的真实性、直观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以及超越文字族群的局限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在古代,由于技术和经济的局限,图形仅仅在宗教和权力的范围内被作为一种神秘的或奢侈的力量使用着.随着文明的发展,图形显现出市俗的和民主的趋势.特别近百年的科技进步、经济富裕和社会开放,作为

  • 标签: 图形系统研究 研究框架
  • 简介:西汉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初级阶段,霍去病墓与张骞墓前列置的石雕是目前可考的中国最早墓雕艺术精品,尤以前者为最。汉武帝统治时期是汉代鼎盛时期,霍墓的石雕必然地表现出与强盛的大帝国时代一致的大一统美术风格,其独特的造型风格成就了它在中国雕塑史上重要的地位。

  • 标签: 造型风格 石雕艺术 西汉时期 陵墓 艺术发展 艺术精品
  • 简介:看远处的物体与实际不同并不是光因为人的视觉构造上的缺点。还有过去的经验,五官等别的感觉器官的影响。感觉外部事物还受现在的态度与动机的影响。由於书体设计也是一种图形,所以线长、歪曲、曲面等视觉的不同会发生错觉。英文的形体多样化时会有象韩文一

  • 标签: 空间视觉 字幅 感觉器官 调整研究 构造上 多样化
  • 简介:唐《孟府君墓志》是近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新出土的唐代早期墓志,其志文书体明显异于同期唐代墓志,更不似地处边陲的北魏时代的北疆书风,其书写者虽未署名,但其中有王羲之书体遗韵,更有褚遂良的影子,对后世之书亦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文化意义也是巨大的。

  • 标签: 唐代 孟府君墓志 书法 审美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