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当代书法经过了三十年持续的热潮,这无疑是一个好现象.但是,在热潮之中也不能不看到诸多的问题.一个明确的事实:当今书法家的人文意识还处在蒙昧的状态!我们的书法同行,整体上还不明白,书法家首先是文人,因此我们理所当然,应该强调文人的职志,树立文人的理想,担当作为文人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鉴于此,我想就如下问题谈一些粗浅意见,供广大书法同行参考.

  • 标签: 书法家 文人 问题 社会责任 人文意识 人的理想
  • 简介:一个艺术家的艺术轨迹几乎就是一部微缩的、从特定且相对独立的角度关照社会的艺术史,个体在特定的时空维度中受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大背景影响,个人艺术的呈现很大程度上成为社会形态和思想形态的载体。当代艺术在过度的求新求变的过程中停留在没有思辨的"新"的程度,如何上升到足够"深度"的思辨表达是艺术生效的拐点,超越了个人性精神层面的界定,智慧的、思辨的方法论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做客本期"对画、对话"栏目的是孙建平、王明贤、徐唯辛三位先生。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孙建平与徐唯辛都是学院出身、担任美术学院领导的工作,孙建平曾担任天津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的副院长,徐唯辛是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常务副院长,但在艺术上却都是从学院艺术转向当代艺术。他们采用巨大的尺幅、不约而同的选择肖像作为思辨的表述通道,作品中所蕴藏的思想和方法论各不相同。王明贤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研究所的副所长,中国"文革"美术专家,多年研究"文革"时期的美术。三个看似相关又似无关的个体由各自的艺术经历谈起,话题涉及从学院艺术到当代艺术,特殊时代与独特的艺术遗产,知识分子与知识分子绘画,艺术家的方法论与艺术语言四方面问题,试图通过对话来探讨当代艺术中个体艺术如何对社会产生效应以及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责任思考和所应当承担期的文化责任。

  • 标签: 文化责任 知识分子 天津美术学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 当代艺术 社会政治
  • 简介:传统一词、有时是用作形容词,如说“传统的观念”、“传统的技法”等等,大致是“历史上流传沿用至今”的意思。而更多的是用作名词,如说“民族传统”、“中国画传统”、“笔墨传统’等等,其中涉及的层次范围又各不相同。在探讨“什么是中国画的传统”这一题目时,有些观点的不一致就是由于各人的着眼点不同而引起的。线条也好、笔墨也好、传神也好、写意也好、气质也好、观念也好、其实都说对了,但若只执其一,却又都不能包涵中国画传统的全部。本来,文化现象极为

  • 标签: 艺术体系 工具材料 焦点透视 生宣纸 骨法用笔 造型手段
  • 简介:在所有的视觉艺术创作中,书法是一个最特殊的所在,绘画、雕塑、建筑等当然也是先有行为再有结果,并且正因为行为的主导者是艺术家,于是结果自然就指向艺术作品。但通常而言,作品的完成是画家、雕塑家们的最终目的,行为只是一个“通道”,一种为达到目的所使用的手段。目的既有,手段完全

  • 标签: 行为 价值评判
  • 简介:素描长时间以来并不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而存在,而是艺术家们开始正式创作之前进行的习作、草图或局部研究。进入新世纪后,素描艺术已经在当代文化观念、教育目标、教学方法等许多方面有了新的发展与要求。而当代文化和艺术观念对于素描的作用以及在素描中的反映,使我们看到了素描的多种面貌与可能性。

  • 标签: 素描 学院教育 青年艺术
  • 简介:装置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确定了其开放性与观念性的主要特征。当马塞尔‘杜尚在1910年将一个小便池放在美术馆展出的时候,艺术与生活的界碑便开始崩塌,传统审美价值观对技术与材料的限定被打破,观念成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唯一依托。正如杜尚所说:“Mutt先生是否用他自己的手制造了这个喷水装置并不重要。他选择了它,他取了一件平凡的生活用品,并将它摆置起来,使它在一个新的标题和观念下失去了它的实用意义——他为那个物品创造了一种新思想。”

  • 标签: 装置艺术 漆艺术 生活用品 审美价值观 实用意义 观念性
  • 简介:文字设计中有所谓形态与意味的两面性,即为读与看的二要素的集合体。不用说作为文字设计的形态表现的意义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能让观众对正确意图的表达进行推理的表现。基于这想法"作为谈论的文字设计"不是从设计师的观点单方面的交流,而是新型的会话形式的交流。

  • 标签: 文字设计 设计师 形态 集合体 作为 观众
  • 简介:徐悲鸿(1895—1953),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习两画,回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绘画,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讲究绘画对象的形体把握,并注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的中国画坛影响甚大。

  • 标签: 徐悲鸿 中央美术学院 美术教育家 鸡鸣 风雨 重读
  • 简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市场化概念的普及,逐渐步入商业化社会。从技术层面来看,也是一个网络化的社会形态。很多思想概念需要依据经济样式和技术更新来加以重新调整。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现实中充斥着各类传媒,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者说,媒体已经是生活本身。整个社会不断地“势利化”,

  • 标签: 媒体 责任 书法 社会经历 思想概念 日常生活
  • 简介:设计热其实并未衰退.随着当下创新创业的热潮,“设计”又被寄予厚望,不仅是创新创业团队在寻找设计师的加盟,更重要的是社会呼唤设计改变文化,产业呼唤设计产生价值,教育呼唤设计带来变革.国内的互联网和智能硬件领域的迅速发展,也开始寻求优秀设计师的加入,但社会需求和院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缺口,传统设计学科培养的学生难以胜任新时代对设计师的要求,由此形成的反差需要我们重新去审视设计、设计思维以及设计与产业的关系.

  • 标签: 创新创业 设计师 社会需求 创业团队 设计学科 设计思维
  • 简介:此次参展的作品选取自四川美院雕塑系的学生作品年展的优秀作品,并力图通过展示和梳理呈现出一定的课题性。这些作品大多处于一种中间地带。艺术家们以雕塑和雕塑化的思维方式,展开自身的实践,探索雕塑媒介的边界。

  • 标签: 雕塑 媒介 学院教育 青年艺术
  • 简介:本文以约瑟夫·博伊斯(JosephBeuys)1982年第七届卡寒尔文献展参展作品“7000棵橡树”作为切入点,以此研究博伊斯“社会雕塑”理念及拓展的艺术观;进而能过此作品与20世纪中叶艺术思潮的关系,理解博伊斯对日常生活的思考与介入方式。

  • 标签: 7000棵橡树 社会雕塑 现成品 审美日常生活化
  • 简介: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迅猛发展,传统的学院教育备受冲击。在新艺术样式不断崭露头角,装置艺术、观念艺术成为主体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艺术基础训练模式受到质疑。素描作为一门主要的基本功训练和造型能力训练方式也逐渐被忽视。“2016中国素描大展”在当今艺术创作发展的多元背景下,重新把眼光拉回到我们的基础认知,回到朴素的手绘能力,回到素描的再现和表达。

  • 标签: 素描 学院教育
  • 简介:传统艺术是将对象各可感属性从实体上剥离后重新组合以期引起受众的直感反应,而VR及ER则是先分别将各可感属性创造出来再迭加成实体对象,是与传统艺术创造活动逆向而行的。这就是逆向艺术,创造过程中需要我们以面向对象思维转为界面思维,遵循的是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交界处的建构逻辑.

  • 标签: 虚拟现实 体验
  • 简介:篆刻家文彭(公元1497——1575年),字寿承,号三桥,苏州人。因曾先后在南京、北京任国子监博士,故人称文国博。文彭是明代书法家文征明的长子。文彭从小就饱读诗书,能书画,精研文字学,秉承了家学,真、草、隶、篆诸体兼擅。但他的主要贡献是在篆刻方面,为了实现他的印学新观念,在改革印章的材料、技术法、文字等方面下了一番功夫,并开宗立派,影响深远,创造了中国印学的一个新时代。

  • 标签: 文彭 篆刻家 文字学 国子监 文征明 书法家
  • 简介: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魏查理教授[ProfessorCharlesWillemen]于2001年10月11日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就绘画“六法”问题发表演讲,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其内容曾以TheStanzaoftheSixRulesofPainting为题发表于StudiinonorediLionelloLanciottiVol.III.

  • 标签: “六法” 绘画 中国美术学院 科学院 比利时 The
  • 简介:在《观念之后:艺术与批评》(湖南美术出版2006年版)一书中,我是用“批评性艺术”来讨论“当代艺术”的,这种“当代艺术”首先是对前卫艺术负面性的克服,同时是重新找回前卫艺术所以能成为艺术的理由。

  • 标签: 当代艺术 艺术史 概念 前卫艺术 美术出版 批评性
  • 简介: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书画展览,有的只是文人雅集,这种"以文会友"的雅集,"或十日一会,或月一寻盟",是文人骚客自发的聚会。兰亭修禊、西园雅集、玉山雅集、杏园雅集等历史上著名的雅集活动,参加者以诗文曲赋、琴棋书画相交接,切磋文艺,娱乐性灵,留下了众多的佳话。这样的雅集活动,倘非志同道合、水平相当者,自不敢轻易造次。

  • 标签: 文人雅集 政府 书画展览 西园雅集 玉山雅集 志同道合
  • 简介:一谈及艺术史观的问题,我们知道柏拉图国家学说中的历史循环论,经过亚里士多德之手用于描述悲剧的发展,至于其他古代作家对艺术历史的看法,我们只能通过普林尼的得到一点线索.然而普林尼的描述常常使我们无法将他本人的观点与所记载的他人的观点区别开来.

  • 标签: 艺术史 学科特征 艺术特征 文物学 艺术欣赏 考古学
  • 简介:作为一位新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闻一多(1899—1946)同时兼事学术研究、诗歌创作与美术实践,更可谓近世不可多得的"通才"。以仅仅47年短暂的生命计算,闻一多在创作与学术研究各个方面所积累的成果是其同代人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 标签: 闻一多 艺术学 学者 学术研究 诗歌创作 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