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对于霍去病石雕之意象风格,美术史上已成定论,但对于这些石雕风格形成的原因,却较缺乏研究。因此,只依靠石雕的风格表象来下定论难免有失偏颇。霍去病石雕以线入形,取象用意,呈现出富有神韵的整体感和体量感,这一点当然如此,但问题是形成这种形态的成因值得追问。因为,对于美术史的研究不能仅仅依靠风格论,还应该从"图像逻辑"中寻找其潜在的因素,这对看清问题的实质和对于美术史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风格成因 霍去病 石雕 追问 美术史 风格形成
  • 简介:集安高句丽壁画中的神画艺术郑基焕舞踊吹角图四世纪吉林省集安高句丽壁画,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从2000年前的高句丽时代,除有鸭绿江、浑江水路交通外,还有南道、北道与外界交通,传递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信息,交流相互融合的感情。高句丽民族继承...

  • 标签: 高句丽民族 墓室壁画 汉民族 画像石刻 《三国史记》 好太王碑
  • 简介:北宋中晚期两京地区的墓葬装饰盛行以“祝寿”场景为中心的图像配置形式,其图像元素可与宋代寿诗词相呼应,为我们还原出当时的祝寿仪式。它的形成与传统“寿堂。即生的营造有着密切联系,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来自于宋代士人个体意识的觉醒,这其中既有国家意识的理性对待,也有家族意识的眷念回归,还有情感归宿的根本诉求。因此,中原地区宋“祝寿模式”图像不仅是我国古代墓葬艺术世俗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宋代士人阶层个体价值、思想观念进步的具体表现。

  • 标签: 宋墓图像 祝寿 寿堂 个体意识
  • 简介:继战国、秦汉所谓"奠基搭架"的时期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绘画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在那样一个战乱不止、社会动荡的时代里,先后涌现出曹不兴、卫协、戴逵、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蒋少游、杨子华、曹仲达等一大批才华横溢,声誉卓著的大画家。他们的绘画成就,不仅在当时被广为崇举,即使今天,人们也不曾忘记这么

  • 标签: 艺术风格 杨子华 曹仲达 张僧繇 中国绘画艺术 画像砖
  • 简介: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描述潘埙石像生的遗存概貌和设置类型,结合史料分析,解释其营建过程。并将之放置于明代中叶以后的社会情境之中阐释其出现逾制现象的原因,以及潘埙石像生对于考察明代墓葬石像生制度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明代 石像生制度 潘埙墓
  • 简介:1966年,上海市宝山县顾村乡发现的朱守城出土了一套文房用具。本文利用新发现的跟朱守城身份相关的文字记载,以朱守城出土的文房用具为个案,探讨物质与身份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将朱守城置于晚明江南地区社会变迁的脉络之下,探讨其行为实践的意义。朱守城作为一名富农,在墓葬中陪葬文房用具,虽是模仿士人的行为,但经对其出土物的物质性分析,显示其出土物富有晚明特色,在在凸显了经济价值,是奢侈消费的表征,且出土物的象征意义胜于实用意义,从而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士人的行为实践。

  • 标签: 朱守城 文房用具 奢侈消费 象征意义
  • 简介:汉任城王保存有汉黄肠石题刻782石,单字4000余字,为汉代考古之仅见。题刻内容涉及东平国、任城国等郡、国、县等地名二十余处,工匠或验收官人名一百多位,另有数字、尺寸、标记、官职等内容,其研究价值为国内外考古界、艺术界、书法界、历史界所公认。本文试就有关黄肠石题刻内容,在形制特点、时代特征、历史地理、行政区划、物勒工名、书法艺术等诸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分别讨论。

  • 标签: 任城王墓 黄肠石题刻 物勒工名 价值
  • 简介:赵廷隐是2010年于成都出土的五代时期古墓,其出土随葬品中有一批伎乐陶俑,是迄今为止中国西南地区发掘的最精美的彩绘陶俑。这批伎乐俑对人物比例的取舍,对结构动作的处理,以及对面部和服饰细节的刻画都表现出制作者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客观的反映了五代时期四川地区陶俑制造的技术水准。为今人了解彼时彼地陶俑造型技艺提供了绝好机会。透过对赵廷隐伎乐俑艺术造型规律的分析,今人可以找到艺术脉络传承和演化的部分线索。

  • 标签: 赵廷隐墓伎乐俑 赵廷隐墓 陶俑造型 人俑造型 五代时 期艺术造型
  • 简介:一、引言赵廷隐是2010年于成都龙泉驿区十陵镇青龙村出土的五代时期大型砖室,在上百件精美的出土随葬品中,有二十余件伎乐陶俑尤为令人瞩目。这批陶俑表面全彩绘制,姿态各异,在后室一字排开。陶俑之间分工明确,形成一支完整的的彩绘陶俑乐队。由于主人赵廷隐身份显赫,为后蜀太尉,位列三公地位极高,因此作为其陪葬品,这批伎乐俑理应出自能工巧匠之手,反映五代时期四川地区陶俑制造的技术水准,所以,该伎乐俑为今人了解彼时彼地陶俑造型技艺提供了绝好机会。

  • 标签: 造型特征 艺术 五代时期 2010年 龙泉驿区 技术水准
  • 简介:晚明士人张叔珮出土了一件商代方鼎和一件战国圆鼎,为研究晚明古铜器鉴藏提供了宝贵的出土实例与个案。本文从明代认知和赏玩古铜器的方式入手,讨论它们在明人眼中的年代、“大小”和铭文内涵,探寻随葬铜鼎之于主张叔珮的意义,从而发现张叔珮及其随葬铜鼎在晚明古物鉴藏语境中有何代表性和特殊性。

  • 标签: 古铜器 鼎大小 《宣和博古图》 《遵生八笺》
  • 简介:曾侯乙以丰富的书法材料集中反映了战国前期书法发展的状况。在大篆裂蘖为小篆、鸟虫篆、草篆、简牍等书体的过程中,这种书法现象首先在曾楚书法中表现出来。作为大篆的裂蘖,小篆产生于春秋战国之交,并遍布全国,大量书史材料证实,非秦国所独有。曾楚书法体系的形成是大篆裂蘖过程中本体发展规律的反映,不仅仅由于政治的分割所导致。曾楚书法在战国书史上处于一种超前导向的地位。

  • 标签: 大篆 曾楚书法 裂蘖 战国时代 简牍 铭文
  • 简介:2015年,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市伊滨区西朱村发现一座曹魏时期高等级墓葬,其中发现一件琥珀童子骑羊像,系曹魏时期美术的重要作品,具有多重意义。首先,这件童子骑羊像原型之一系汉代羽人或胡人骑羊像,传达出原始神仙信仰与谶纬、祥瑞观念的结合。其次,三国时期月氏人支谦翻译的《太子瑞应本起经》载“释迦七岁乘羊车诣师门”,在犍陀罗等地发现有释迦牟尼骑羊雕刻,胡人转义为佛,或转义为童子,似受到早期佛教观念的影响。再次,魏晋时,人们对多子多孙、人丁兴旺的向往,以及对‘夙惠’神童的钟爱,促成了南北朝时期婴戏题材的独立成科,开启了婴戏美术的新风。综上,这件作品是目前曹魏美术中仅存的一件“标准器”式的婴戏美术作品,填补了婴戏美术汉晋之变的重要缺环,具有重要的美术史意义。

  • 标签: 曹魏 骑羊 婴戏美术 佛教
  • 简介:中国古代雕塑依循"一天人""合物我"的审美模式产生了与西方写实主义模式截然不同的意象性造型.这种意象性造型表现的是精神世界的景象,重在神似,富有观念性.作为中国古代雕塑的经典作品,西汉霍去病石雕的意象审美特征具有典范意义.本文通过对西汉霍去病石雕群的深入分析,试图阐释其意象审美特征,并进一步探索意象审美模式对于中国雕塑艺术的特殊意义.

  • 标签: 霍去病墓 石雕 意象 审美
  • 简介:本文对考古新出土唐韩休山水壁画,利用日本正仓院南仓藏琵琶山水画互证,做了细致地对比研究,说明唐代山水画家已经熟练运用“日出”为焦点的透视画法,这是以前未有的绘画观念突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韩休山水画无疑为研究中国山水画的变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史料,唐朝开创的这种“日出”焦点山水画题材,作为独特的审美观更对以后绘画影响深远。

  • 标签: 唐代 山水画 韩休墓壁画 正仓院琵琶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