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舞器伴随着舞蹈的产生而产生,考古发掘出土的舞器虽然屡见不鲜,但将其明确为舞器者却很少。本文从曾侯乙舞器的考证入手,提出了舞器在我国古代社会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没,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新领域。

  • 标签: 舞器 文舞器 武舞器 巫舞器 曾侯乙墓
  • 简介:2009年3月3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韩城市新城区盘乐村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一座宋代壁画(M218)。该墓室保存完好,内壁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色彩艳丽,堪称宋代考古的重大发现。特别是墓室西壁的宋杂剧壁画,人物之众多、场面之宏大,为之前戏曲文物考古发现所罕见。2009年6月,中国传媒大学姚小鸥教授,会同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康保成教授、山西师范大学戏剧文物研究所车文明和延保全教授,与考古人员一起,对壁画进行了考察研究。

  • 标签: 壁画墓 韩城市 陕西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 考释 宋墓
  • 简介:一九八五年,山西省垣曲县古城农民在建房掘基时,发现了一座北宋时期的墓葬。墓室为八角穹窿顶砖券仿木结构建筑。墓门南向,正对墓门的北壁上,用青砖雕成四抹格扇门,东西两壁雕有人物像与花纹图案,门左侧有杂剧雕砖五块,皆为平面浅浮雕(未发现墓志,在墓穴内同时发现了一个磁碗与一盏磁油灯,均为宋磁),这一组雕砖,构图别致细密,刀法刚劲纯熟,线条流畅豪放,无滞涩之感。

  • 标签: 砖雕 杂剧 宋墓 考证 木结构建筑 北宋时期
  • 简介:“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海昏侯基,以其中的巨大财富和珍奇宝物吸引了全国人的目光。特别是该出土的编钟,引起考古界和音乐界的广泛关注。《海昏侯时代的编钟——它们见证了“礼乐”的复古与没落》(王子初著)一文通过对四王编钟的研究,认为西汉时期曾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推行过乐悬制度。之后,《试论海昏侯的乐钟制度》(张闻捷著)一文对子初先生的文章提出了不同看法。我仔细研读了张文,发现该文对已发表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掌握不够全面,一些观点仍需进一步探讨。故笔者不惴浅陋草就此文,与《试论海昏侯的乐钟制度》商榷。

  • 标签: 海昏侯墓 编钟 编列 乐悬制度
  • 简介:山西省新绛县古交乡中苏村1974年秋天因浇地时土地下陷,发现古墓一座,墓室中挖出一批砖雕,其中有戏曲砖雕数块。墓葬发现地系笔者家乡,1990年之后,笔者为此多次返乡调查了解墓葬及砖雕情况。惜当时未加以保护,墓葬在发掘时已遭毁坏,大

  • 标签: 砖雕 墓葬 元杂剧 戏曲文物 形状分析 考述
  • 简介:中国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联合会重点活动项目之一。经国家文化部批准和国际木偶联会同意,由国际木偶联会亚太委员会、四川省文化厅、南充市人民政府主办,国际木偶联会中国中心、中共南充市委宣传部、南充市文化广播影视体育局承办,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中国(南充)亚太国际木偶皮影演展基地、南充演艺集团公司大木偶剧院协办。首届中国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将于6月1日至6日在中国四川省南充市举行。本届艺术周将有来自国内外45支艺术院团齐聚南充,共同展示木偶皮影艺术魅力,演绎社会和谐与艺术繁荣的全新概念,共襄木偶皮影艺术发展与创新的盛举。

  • 标签: 木偶艺术 南充市 国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皮影艺术 市人民政府
  • 简介:魏晋砖画被誉为“地下画廊”,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新城魏晋区,距城区东北46里处的戈壁滩下。五月间,我随西安美院一行14人,驱车先到砖博物馆。博物馆是按照墓室风格设计建造,里面的砖等基本上是仿造的。

  • 标签: 魏晋 戈壁滩 东北 博物馆 西安 建造
  • 简介:本文通过对曾侯乙出土古笙所留存的笙苗、纹饰、按音孔等的研究,得到古笙的准确音位排列。按原件复制后,确定了曾侯乙古笙科学合理的按音规律。经过长时间参加曾侯乙编钟乐队的艺术实践,进一步了解古笙和古编钟、编磬以及其它古乐器的音列系统相符。古笙的音位排列对后来各时期笙的结构起很大的影响。

  • 标签: 曾侯乙墓 复原 匏斗 笙苗 按音孔
  • 简介:对于霍去病石雕之意象风格,美术史上已成定论,但对于这些石雕风格形成的原因,却较缺乏研究。因此,只依靠石雕的风格表象来下定论难免有失偏颇。霍去病石雕以线入形,取象用意,呈现出富有神韵的整体感和体量感,这一点当然如此,但问题是形成这种形态的成因值得追问。因为,对于美术史的研究不能仅仅依靠风格论,还应该从"图像逻辑"中寻找其潜在的因素,这对看清问题的实质和对于美术史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风格成因 霍去病 石雕 追问 美术史 风格形成
  • 简介:1995年11月17日至12月4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在侯马市东郊晋光制药厂发掘清理并拆迁金代戏剧砖雕墓葬一座,编号为晋光95H12M1,随后在山西省文物局主办的《文物季刊》

  • 标签: 砖雕 金代戏剧 宋杂剧 金墓 山西省 制药厂
  • 简介:集安高句丽壁画中的神画艺术郑基焕舞踊吹角图四世纪吉林省集安高句丽壁画,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从2000年前的高句丽时代,除有鸭绿江、浑江水路交通外,还有南道、北道与外界交通,传递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信息,交流相互融合的感情。高句丽民族继承...

  • 标签: 高句丽民族 墓室壁画 汉民族 画像石刻 《三国史记》 好太王碑
  • 简介:河西地区与高句丽壁画同时受到西域和中原文化影响,但又不尽相同,有着很强烈的地域特色。两地石窟寺及壁画的形制、内容、题材、表现手法等,存在着更接近的文化内涵和相互影响的元素。另外,对这些保存完好的图像资料进行细致的排列对比,许能提供一个合理的、系统的文化传播路线,同时,对研究草原游牧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以及河西石窟寺的开凿年代和判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河西石窟 高句丽 壁画墓 佛教艺术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03-11
  • 简介:1996年版  [3]崔宪著《钟律与琴律》,首岳与尾岳的0.35厘米高度,均钟是先秦之时专为调钟而设的律准

  • 标签: 史料分析 墓弦器 弦器史料
  • 简介:1991年3月,山西省襄汾县贾罕村村东出土砖雕一座。该坐北面南,为家庭合葬,共葬有六人。因没有发现墓志铭,故确切年代与主姓名不详。当地文物工作者根据墓室形制及其砖雕样式,认为此当为金代砖雕。1991年10月,山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在襄汾县博物馆的协助下,在山西师范大学一号教学楼地下室复原重建了这座金。由于受场地限制,复原时将墓室方位作了一百八十度调整,改为坐南面北。本文描述时,仍以该原方位为准。重建复原的金现由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保管。

  • 标签: 山西 襄汾县 贾罕村 乐舞砖雕墓 考述 形制
  • 简介:叶家山墓地的发掘是继1978年曾侯乙发掘之后,又一重大的考古发现,特别是M111号大出土的编钟,意义重大。它虽然仅有5件,却是迄今为止数量最多的西周早期的编钟。在这组编钟里发现的右鼓部小片云纹,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双音钟侧鼓音(第二基频)标识符号。这些特点说明其在西周早期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是礼乐制度发展的重要一环。

  • 标签: 叶家山 编钟 西周早期 第二基频 标识符号
  • 简介:曾侯乙十弦琴弦轸库中发现的四个保存完好的弦轸,说明用弦轸改变弦的张力是十弦琴调音定弦的方法之一。由于十弦琴没有史料记载,出土时弦轸又是散落在弦轸库中,且弦轸上也没有任何弦的残迹,要确知十弦琴弦轸使用或改变弦张力的机械方法,只能依据对其结构的观察,以及与历史上类似弦乐乐器弦轸定弦的机械原理的对照来进行推测。经过对十弦琴及弦轸情形的观察,有学者认为十弦琴弦轸与古琴弦轸有明显的相似性,但由于弦轸的外径与弦眼之间的距离所差无几,弦轸间的空隙不像古琴那样的弦轸之间有足以容纳手指的空间,所以推断十弦琴不能像古琴那样用手指拧转弦轸调弦,而必须借助旋柄才能拧转弦轸调弦。

  • 标签: 曾侯乙墓 调弦 琴弦 考辨 机械原理 史料记载
  • 简介:1935年,前中央研究院在殷墟侯家庄西北冈王陵区发掘的1217号大(墓葬编号HPKM1217)出土了特磬、鼓各一,并同出有特磬架和鼓架各一具。这是一座殷王,时代属殷墟文化三期。这些乐器出于此西墓道的东段,是“唯一的一组尚未被扰毁的遗物遗迹”,也是迄今所知唯一的一份磬、鼓配件较完整和详实的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对商代特磐和鼓的形制、悬法以及演奏等情况得以具体的了解和认识。

  • 标签: 侯家庄 特磬 殷墟文化 王陵区 北冈 崇牙
  • 简介:2001年7月至9月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东郊汉森寨九街坊黄河机械制造厂12号住宅楼基建工地发掘了一座元代壁画,并在《文物》2004年第1期上发表了《西安东郊元代壁画》的发掘报告,其中的一幅《散乐图》为研究元代墓室壁画的艺术风格和元代散乐在西北地区的流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图像资料。

  • 标签: 西安市 壁画墓 散乐 考论 文物保护 发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