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8 个结果
  • 简介:在当今书坛,行草书以『二王』为承袭的书风已成气候。犹如清代崇尚雄强高古的魏碑一样,在当代,『二王』书风是人们所崇,已被书法人演绎到了极致。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赵孟烦、明代的文徵明是『二王』一路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参透『二王』法度,成为既有传承关系,又有各自特点的大家。我学习行草书的方法就是王字、米字参,纵向取法,以承脉络;古法、今技结合,横向取度,以求新意。

  • 标签: 性情 代表人物 传承关系 行草书 文徵明 书风
  • 简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日雕塑教学,对培养我国未来的雕塑人才和其未来的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傅维安教授以自己多年的教学体验开设的“饰课”,颇具新意,现将其教学提要刊发,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并希望由此展开我国雕塑教学的研讨。为此,本刊特开辟新栏目“教学篇”。

  • 标签: 教学程序 形式法则 现代雕塑 雕塑家 雕塑语言 雕塑艺术
  • 简介:在艺术实践中,画家对事物的感知与表现需要经过客观、主观反反复复的生理和心理过程而最终落实在作品上。这是一个复杂的思想与客观发生碰撞的结果。若要解析这一过程的来龙去脉,需要开展艺术、视觉生理、心理、文化修养、爱好、情绪、艺术技能等多方面的跨专业综合性研究,是一项极其复杂和庞大的工程。

  • 标签: 语言转换 现象学 绘画 艺术实践 心理过程 视觉生理
  • 简介:一、景观雕塑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关于“景观雕塑”的概念众多,景观雕塑的概念是经过长期的过程慢慢演化而来的,如今为了厘清它的概念和特征,必然要厘清景观雕塑和其所依存的空间环境关系,实际上景观雕塑与空间环境的关系的理念,是大艺术的观念以及多种的文化观念对景观雕塑的特定要求,而探索景观雕塑尤其与空间环境互动的发生与发展,

  • 标签: 景观雕塑 空间环境 互动关系 特定要求 景观空间 艺术构成
  • 简介:1绘画语言比较表面,也比较窄,它并不是绘画的根本问题。但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那确实是个有火气的问题。激进的观点认为绘画语言的类型之间有高低,"表现的"高于"写实的","抽象的"高于"表现的",认为艺术家越富于创造性,他的绘画语言就距离视觉真实越远。相反的观点认为语言探索,应该在写实里面进行,写实之外的探索大逆不道,至少有害无益。对立双方各执一词,都很难让我信服。我相信艺术总是发展的、变化着的。但也不至于为了发展探索就"一把火烧掉卢浮宫"吧?我很迷恋遗产老画,但也未必就"三百年前怎么素描

  • 标签: 绘画语言 语言优势 艺术家 作品 艺术界 油画语言
  • 简介:油画风景绘画艺术最早源于西方,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色彩外光表现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最早是写实性表现,传到中国本土,它的审美建立在推崇精神,歌颂大自然的造化美,从艺术上去表现自然的本质及构成美,色彩风景的表现以油画为载体,以自然为对象,传达自然美和时代的文化价值。正是由于这种自然美具有千变万化的美感所在,

  • 标签: 油画风景 中国精神 意象性 绘画艺术 大自然 八十年代
  • 简介:(四)字底:1、木字底木字底形宽扁,横画起、收笔向左右拓出,多为俯横,竖画较短,收笔向左出钩,撇、捺变为顾盼点。

  • 标签: 偏旁部首 墓志 收笔 横画 竖画
  • 简介:4,左耳旁左耳旁横画起笔多向左外拓,耳钩上折下转,最后折钧向左上竖画起笔较轻,与横画搭接不宜过重,收笔为垂露。

  • 标签: 偏旁部首 墓志 起笔 横画 竖画 收笔
  • 简介:三、《张黑女墓志》的字特点赏析初学临池的人往往把精力只集中在临写之中,而忽视了读帖;读帖就是要对碑帖进行深刻的认识、分析和理解,要不断地参悟其中的道理和奥妙所在。眼睛的鉴赏能力提高了,才能使手的表现能力提高;眼睛鉴赏能力低下,手的表现能力也难以进入较高境界。对每一位有志于书法学习的人,都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按照结字特点,用笔特点和其他艺术特点,分类归纳,以作简单分析欣赏。

  • 标签: 偏旁部首 墓志 艺术鉴赏能力 能力提高 表现能力 书法学习
  • 简介:(六)、点画流美神采飞扬在魏晋时期,日臻成熟的行草书对《张黑女墓志》产生着强烈的影响,从帖中流露出许多行草的笔意。可以看出其与魏晋行草书一脉相承之处。例如“所、无”二字完全是用草书写法;“然”字的四点底采用行书之法变四点为三个连点;“照”字右上角的“刀”部则用行书横折撇代替。类似这样含有行草书笔意的字在帖中随处可见,如“裔、汉、无、蒲、何、于、为、兆、泽、史、复、河、亥”等字,给人以点画流美、神采飞扬的强烈感受。

  • 标签: 偏旁部首 墓志 魏晋时期 行草书 书写法 “然”
  • 简介:本文选择了南宋书法史上的重要书学论著——宋高宗赵《翰墨志》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就自《四库提要》以来至目前学术界对传世《翰墨志》一卷仍存在着重大讹误的阐述展开考辨,以期能对南宋书法史研究和《翰墨志》一卷的点校工作有所帮助。本文依据传世南宋威淳刊本及其他若干史料作出考证,提出:(一)传世赵《翰墨志》一卷系完本,《四库提要》以其为“殆经明人删节,已非完书”之论非也;(二)《翰墨志》一卷所辑集的是赵绍兴三十二年(1162)逊位退处德寿官以后陆续所撰写的论书言语,乾道九年(1173)是其辑成时间的最大上限。淳熙七年(1180)五月则是辑成时问的最大下限;(三)由《翰墨志》一卷的所有传本除却个别字明显是在传抄、重排过程中出现的讹误和异体字现象外,它们在总的内容上并没有出现大出入这一现象可知,其最初是以赵书迹摹刻于石的,内容当一如《百川学海》中的“宋威淳本”。同时,为能进一步阐明赵的书学思想,本文又兼及未见传本《翰墨志》著录而见诸其他文献著录的若干赵早期论书语录的钩稽,以期对书学文献有所补益。

  • 标签: 赵构 南宋 讹误 史料 点校 宋高宗
  • 简介:本文以清人沈复提到的造园核心'小中见大'为契机,来探讨'小'在园林发展中的作用。'小'除了作为界定事物属性的形容词外,还代表了由其引发的、关于主体的知觉关联及其世界观建立的姿态。它来自发端于唐宋时期的'中隐'思想,并通过'壶中天地'的园林观念以及山水画中的观法变革成为了一种图式语言。本文以宋人郭熙等人的绘画实践和理论为主线来反观园林发展中所出现的空间问题,其中以庄子'小大之辩'和沈括'以大观小'作为思辨方法,使得山水画图像不只是作为历史的线索,而是借助形式分析与私人园林的空间发展进行平行比较。本文最后以王时敏《小中现大册》和'沧浪亭'为例,来说明该图式是如何在明清时期各种流通于世的画谱和造园法则中不断解释和再造,并得以流传。

  • 标签: 唐宋 中隐 小大之辩 空间图式 观法
  • 简介:中国古代的人鱼图像,从仰韶文化时期的人面鱼纹与鲵鱼纹开始,到《山海经》成书的时代,已经发展到一个高峰。《山海经》图文结合,将其记录、总结为赤鱬、人鱼、陵鱼、氐人(人)、鱼妇五类。经文中对氐人(人)、鱼妇的阐释,并非对人鱼图像的简单描述,显示出文字独立叙事的一面,为人鱼故事的演绎奠定了基础。魏晋时代,张华的《博物志》开启了鲛人这一新的人鱼类型的叙事:善织与泣珠报恩,但没有描述鲛人的相貌。此后,鲛人事迹基本再无进展,鲛人图像也极为罕见。唐代郑常的《洽闻记》另辟蹊径,舍弃鲛人事迹,为人鱼加进了性别、性诱惑等性元素,开始了从人鱼向美人鱼的演进。其后所出现的美女与鱼尾组合的女性人鱼图像,明显是对传说的图解。。

  • 标签: 《山海经》 《博物志》 《洽闻记》 鲛人 海女 美人鱼
  • 简介:威廉·塔克(WilliamTuCker)的《雕塑的语言》(THELANGUAGEOFSCULPTURE)成书于20世纪70年代,尽管至今已经近50年,2017年此书中文版出版,读来仍然让笔者兴奋不已。

  • 标签: 语言 雕塑 读后感 LANGUAGE 20世纪70年代
  • 简介:绘画的发展离不开颜料技术的进步,事实上任何一种艺术媒介的进步都伴随着材料媒介的变化。而颜料作为绘画的重要材料和手段,更承载视觉媒介的功能。如何使用颜料,怎样看到颜色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尤其是当代绘画的一个重要议题。那么一个问题产生了,什么是颜料?什么是颜色?

  • 标签: 视觉语言 画面表现 当代艺术 颜料 绘画 媒介
  • 简介:近年来,中国当代油画出现了不少以各种个性化笔触来表现物象的作品。在油画语言的研究领域中,笔触一直是艺术家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笔触承载着丰富的审美内涵,笔触可以投射出艺术家独特的个性情感与精神。

  • 标签: 当代油画 油画语言 笔触 审美内涵 个性情感 艺术家
  • 简介:水墨语言在新的语境下不断变化,是中国画的身份象征也是个人风格的体现。李慧在不断探索水墨语言的过程中,融入更丰富的含义和个人经验。对于传统与当代,具象造型与抽象语言,她有着自己的态度和处理方法。

  • 标签: 水墨语言 中国画传统 媒介
  • 简介:  编者按:本期对雕塑语言的转换、观念的尴尬、抽象与具像等问题进行探讨,本期文章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反映出对当下艺术现象的敏锐嗅觉.雕塑是当今火爆的艺术活动中的亮点.……

  • 标签: 语言转换 雕塑语言
  • 简介:刘焕章说他有一篇未发表过的随笔,题目叫《我的三个小屋》,还由此衍生为一篇小说的构思。

  • 标签: 随笔 小说 创作 发表 生成 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