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对照世界各民族不同脉络的美术史,特别是比较文艺复兴到19世纪的西方美术史,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判断:西藏绘画不是写实的绘画体系。它是以视觉效果的平面化;造型手段的装饰性;绘画语言的程式化和符号化;及用线造型为其主要特色的东方式绘画体系。无论风格怎样变化发展,也从来没有走出东方绘画体系的大范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伴随藏传佛教的形成,西藏绘画吸收了许多周边文化的养分,先后经历了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于阗及汉族的各类影响,这些周边文化也都是在大的东方文化圈之内,藏族周边地区的绘画与藏族绘画在造形的语言方式上同属视觉效果的平面化装饰性及绘画语言程式化符号化,及用线造型的,造型方式是一致的,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都是平面化的边线造形的特点。天然的亲和为相互的学习借鉴提供了可能性。那么,写实的问题真的不存在吗?本文列举一些不同阶段的绘画作品实例,阐明这样一个观点:写实的愿望与追求始终伴随在藏传佛教绘画史的发展过程当中,写实的介入更好地完成了西藏特色的绘画语言建构。

  • 标签: 西藏绘画 写实 壁画 唐卡
  • 简介:对敦煌遗书《俗务要名林》中的"嘲、嫽哢、叫噪、谜"等问题作出考析,可以得出以下新的观点:其一,嘲不仅是普通的嘲笑,也不仅是文人的文字游戏,它还是唐宋时期艺人们于宴会上即席表演且较有难度的伎艺,并在元杂剧中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二,嫽哢一词在传世文献中甚为罕见,但它和两宋时期流行的小唱在字面意义、表演人员、表演环境诸方面均有相似之处,二者应是同一类型的伎艺;其三,叫噪的叫是一种歌唱伎法,两宋时期的唱叫、叫果子、叫声等伎艺都在叫噪的基础分化、发展而成;其四,谜这种伎艺与乐舞表演有密切的联系,它与嫽哢、嘲、叫噪等词于《俗务要名林》中并列一起,不是没有原因的。

  • 标签: 敦煌遗书 嫽哢 叫噪
  • 简介:本文通过当前国内对于世界音乐研究的时态来重新审视,如何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理解世界音乐。对于自身意义与所处环境都不断变化的世界音乐来说,在多元文化主义与全球化的异文化接触的大背景下,世界音乐早已提出更多的可能性——现代艺术的再造、西洋技法与个人创作意识、艺术家与受众的媒介关系、音乐发生的空间变化,以及围绕着音乐的社会、文化资源的重构。

  • 标签: 世界音乐 变迁 全球化
  • 简介:中国近代小报作为近年来学术界新的研究领域,为研究近代小说史、社会史、新闻史等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小报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研究、风俗研究和文学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小说史 近代城市 历史资料 邸吏 上海小报 三日刊
  • 简介:现代报纸离不开广告,随手翻开身边的报纸,期间的广告五彩缤纷,它们可以美化报纸版面,更是报纸生存发展的直接经济来源,报纸平面广告对于报业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关键的一环。可是,报纸平面广告中版面上出现的问题还是有很多。而如何让报纸平面广告设计更具有合理性,排版布局如何更规范,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主题。

  • 标签: 平面广告 版面 图文 色彩搭配
  • 简介:在不断寻求突破创新的过程中,中国舞蹈总体呈现的形式和内容应该多样化、立体化。对舞蹈艺术近年的发展趋势以及出现的问题做出梳理和论证,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舞蹈的艺术规律和创造性意义。从传统中吸取精华,从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中走出新路,在当代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中找到创作的方向,使舞蹈艺术做到符合社会发展与符合自身需要的并存。

  • 标签: 传统舞蹈的发展 当代舞蹈的现实意义 本土化现代舞的探索性 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 简介:写生的过程是客观的理性分析和主观感性表达的结合,通过理性的分析和感性的表达获得绘画的准确之美和感觉之美。在写生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重对客观规律和客观对象的研究,更应该强调主观心理的体会,这样的写生才不会成为对客观对象相似的模仿,不会让学生陷入盲目重复的造型训练中。

  • 标签: 写生 主观 客观 习作 创作 作品
  • 简介:近年来,职业伦理与道德,成为了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此背景下,国内外学术界对音乐伦理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研究成果既有对先秦时期儒家音乐伦理思想的探讨(孙家栋,2003;陈榕2010;孙孝良,2013),也有对西方伦理思想的系统梳理和阐释(吴华山,龙玉兰,2007;凌羡初,2010;王小琴,2011),还有对音乐伦理教化功能的阐释(张密丽,2008;马力,丁庆,2008;王小琴,2011)。音乐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契合在国内已有学者进行了学科体系综合上的研究,但对音乐伦理的研究多局限在道德影响领域,同时倾向于欣赏者在音乐审美过程中产生的伦理现象研究,对于音乐教师的职业伦理研究先对较少。在西方,DavidElliott,StephanBladh,KevinKorsyn等人更多地研究为本文提供了一定基础和重要借鉴,同时也给本文留下了较大的研究空间:即如何看待音乐教师,尤其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如何借鉴社会批评理论和功能主义理论来分析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业伦理,从而发现其职业实践中存在的伦理问题?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音乐在人们的生活和国家的文艺建设中的重要性从来没有被人怀疑过。然而,近年来音乐教育和音乐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地遭到质疑和挑战。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如何从理论上分析这些原因?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来提升音乐教育与教师的社会地位?

  • 标签: 中小学音乐教师 伦理问题 职业实践 功能主义理论 社会地位 职业伦理
  • 简介: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进行着书写形式的转换,而这种转换的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艺术观念在起变化。中国汉字的产生最早是为了实用,就是不包含任何书法概念的日常书写,书法的出现是伴随着日常书写的发展而逐渐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

  • 标签: 书写形式 书法创作 当代 手卷 尺牍 回归
  • 简介:西藏不仅拥有丰富、灿烂的传统音乐文化,也拥有与时俱进的西藏现当代音乐文化。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西藏严肃音乐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在多元文化发展迅猛的当下,我们必须对西藏严肃音乐的现状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努力改变西藏严肃音乐的现状,站在严肃音乐发展总体战略的高度上,在人才培养、作品创作、平台建设等方面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积极地吸取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对音乐新领域的探索和研究,为西藏的严肃音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 标签: 多元文化 严肃音乐 现状人才 作品 平台
  • 简介:保利二0一一年秋拍出现的石涛款《罗汉四条屏》,曾引起收藏家和学界的广泛注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所藏《十六应真图》,显示石涛在人物画方面有卓越创造,但这毕竟是孤例。二00六年《莲社图》于嘉德秋拍中出现,其后又有国内收藏家公布其收藏的《石涛百页罗汉图》,突然有一百页精致无比的石涛人物画出现,其效应用“令人震惊”来形容也不过分。

  • 标签: 石涛 条屏 大都会博物馆 应真 莲社图 真伪问题
  • 简介:在过去,专门讨论藏族音乐的研讨会不是很多,因此最近两年连续举办的"藏族音乐研讨会"成为藏族文化领域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关注点,尤其在音乐圈内更是如此。同时,无论从会议的规模还是讨论的内容等方面看也都有些不断扩大和拓展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及时梳理研讨会相关的观点、视角等热点问题,这样使会议的成果显得更加清晰、更加具体并更具操作性。

  • 标签: 藏族音乐 研讨会 相关问题 讨论
  • 简介:古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保护古村落,就是保存中华文明的血脉,保住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以筠溪为代表的绍兴古村落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其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建立科学的保护与发展的理论体系,继承与发扬其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当地的农民营造一个适宜生存的美好家园。

  • 标签: 筠溪古村落 非物质文化遗产 规划 室内设计
  • 简介:在石涛研究中,有一个人常被提起,这就是一位名叫刘小山,号石头,被称为“刘石头”的友人。

  • 标签: 石涛 石头 真伪考 作品 考辨 山水
  • 简介:在苏联众多诗电影导演中,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可谓别具一格,并在国际电影界赢得广泛的声誉。他的影像风格出神入化,创造出一个被伯格曼称之为梦幻的世界,从而使伯格曼进一步坚信电影不是一种记录。然而,塔可夫斯基本人却声称:电影诞生于对生活的直接观察。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观点,颇值得人们为此展开深入的探究。在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理论著述中,对前辈电影大师爱森斯坦的电影隐喻手法以及他那个时代的同侪所拍摄的诗电影,均持否定的观点,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展现出电影诗意的另一种表现方式。他对日本诗人松尾芭蕉的俳句以及渗透其中的禅宗思想有着独特的研究和体悟,某种程度上说,禅宗思想对于他的独特电影风格的形成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 标签: 爱森斯坦 诗电影 电影史 伯格曼 兼论 影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