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5 个结果
  • 简介:<正>当代西方小说叙述学自从六十年代在早先俄国形式主义和结构诗学的基础上复兴以后,近二十年来经历了不少变化,今天已经成为叙述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范围从原先的民间故事和其它比较简单的叙述文类扩展到小说的几乎任何形式;它所讨论的课题也从单纯的叙述结构问题发展到叙述与文学意义和特殊文学效果(如形

  • 标签: 小说叙述学 俄国形式主义 叙述结构 研究概观 民间故事 文学意义
  • 简介:郑路,好像是一个时间的弄影人。他所运用到的材料与挪借的素材,本质上都具备时间的特殊性。所谓时间的特殊性,可以放大来解释是历史、可以被拿来指文化,当然也能被当作是一个显具现代意涵的生活产物。

  • 标签: 历史 演绎 传奇 时间 产物
  • 简介:詹姆逊认为,赋予后现代主义文化以某种历史的原则性,暗含着承认在我们有时称其为消费社会与孕育它的资本主义的早期阶段之间存在着某种根本性的结构差异。西方后现代主义兴起的时代即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以美国加州柏克利学生抗议活动为开端,到法国“五月风暴”和意大利“热秋”游行达到高潮,影响波及社会的各个层面。

  • 标签: 后现代 叙述方式 王家卫 五月风暴 低俗小说 西方后现代主义
  • 简介:“死亡到底是彩色的还是黑白的?哲学家们一直在争论这个命题,我不妨用我的摄影机参与这个讨论。”的确,张艺谋这段话道出了一个历史事实:自人类对“死亡”这一现象有了意识之后,“死亡”便与“生存”一样成为争论不休的命题。并且这一争论绝不仅限于哲学思想领域,在艺术领域里“爱和死是永恒的主题”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实际上,广义而言,在任何一个领域里只要有生命存在,“死亡”就被以不同的语言符号和行为方式进行着阐释。当然,争论的结果,“死亡”究竟是什么颜色的答案仍

  • 标签: 非正常死亡 艺术家 叙述功能 死亡观 死亡文化 电影
  • 简介:“功名富贵无凭据”,是明清文学科举题材的主流表述,其核心问题是文章与科名不符。举业无凭,可能与“盲试官”有关,也可能与文章不合“风气”、过于“蕴藉”有关。貌似“必然”论的“科名前定”之说,其实仍是一种“偶然”论。从实证的角度讨论“必然偶然”,其核心问题是平时成绩与录取率的关系,部分书院课艺总集可以为实证分析提供合适的样本。综合考察课艺作者的科举经历,我们发现:科举功名的偶然性,确有很多现实依据,但从宏观上看,平时成绩与录取率之间存在正比关系。这是一种必然性,它表明科举考试的客观性和合理性不容否定。

  • 标签: 科举功名 偶然 必然 文学叙述实证分析
  • 简介:随着电影创作的意象化、抒情化和散文化,电影叙述方式,虽然戏剧式叙述方式还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意象式、心理式和散文式等叙述方式则以新的姿态展现其艺术魅力。艺术要生存必须创新,但创新必须与适应相统一。创新要适应现实,适应现实必须创新,那种完全脱离适应的创新,以及完全脱离创新的适应,都会使艺术陷入绝境。因此,电影叙述方式的创新必须用民族化的磁石予以磁化,这样才能获得生机。意象式叙述方式

  • 标签: 电影创作 叙述方式 风格 审美特征 创新
  • 简介:小说所选择的视点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示其材料的内涵。作者运用视点应注重小说的连贯性与整一性,充分阐释人物的内心,向读者报告他们的思想和感受。通过对《蚂蚁和蚱蜢》所采用的四个视点以及叙述人称的变化的论述,为人们提供了赏析小说的统摄要素。

  • 标签: 全知视点 有限的视点 第一人称视点 客观视点 叙述人称
  • 简介:大卫·霍克尼是当代画坛旗帜性的人物之一,他的绘画中延续着对时间表达的探讨。与现代派绘画相比,他的绘画除了具有在空间的独特处理外更强调了时间的鲜明特征。以往的研究在讨论霍克尼的画作时,多数谈论的是他的观看方式、他对空间的处理。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埃及式的风格、摄影拼贴的视角、舞台空间的构思、公路片式的叙述。本文从他的作品中时空一体的观念入手,分两方面讨论他的创作。第一部分探讨他在画作中试图表达凝固的时间,第二部分探讨他绘画中运动的时间概念。在霍克尼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两种对时间的探索:调和图画的静止感与世界的持续运动。

  • 标签: 霍克尼 绘画 时间 空间
  • 简介:《道德镜鉴:中国叙述性图画与儒家意识形态》参照文学观照绘画史,不仅完整勾勒出中国古代文学与叙述性图像的关系史,而且对当前"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启发。研究表明,无论图像媒介怎样丰富、绘图技巧如何演进,作为对文学的"图说",图像基本的文学功能是图像修辞、图像阐释以及图像表彰。图像的文学功能,也就成为了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 标签: 图像 文学功能 修辞 阐释 表彰
  • 简介:与《叶问1》之风格悲壮沉重相比,《叶问2》显然要轻松而活跃得多,这种差异固然源于结局设计上的不同,同时也与后者对殖民主义的矛盾态度息息相关:《叶问2》在表达出对殖民主义的反抗情绪的同时,又把这种反抗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殖民主义无疑激起了民族主义的高涨,但对香港民众来说民族主义仅仅是手段而非目的,他们更看重的是日常生活。这样就能理解影片中多次出现有吃饭的镜头和温馨的家庭场面,也能理解为什么在塑造出具有极端排华倾向的英国警司的同时又出现一个富有人性的上司。对于影片,或许可以说:民族主义,仅此而已。

  • 标签: 民族主义 殖民历史 香港叙述 身份认同
  • 简介:《格萨尔王》和《珀涅罗珀记》虽然同样选择了以男性英雄为中心的史诗为重述对象,两位作者也选择了许多相同的叙事策略,但两位作者有着不同的创作动机,且分别选择了历史化与非历史化的叙事方式,导致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处于截然不同的地位——《格萨尔王》中的女性形象仍处于附属地位,甚至与史诗相比未做多少改动。《珀涅罗珀记》中女性形象成为主要叙事者,担当了非常重要的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女性形象塑造与历史叙述之间的复杂关系。

  • 标签: 比较文学 重述神话 格萨尔王 珀涅罗珀记 女性形象
  • 简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第六代导演在中国影坛兴起并表现出强劲的力量。到今天,第六代导演已经是生机勃勃的电影创作群体。本文从边缘化叙事、故事讲述、镜头语言三个比较突出的叙事特征来对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进行梳理、阐释和探讨。

  • 标签: 第六代导演 叙事 原生态 状态
  • 简介:1980年国内公映的《庐山恋》曾经获得巨大反响。时隔三十年后,影片主演张瑜2010年自导自演了《庐山恋2010》。两部影片具有时代的风向标、活标苯的意叉。本文通过分析指出,影片在商战的外层框架上,以“有良心”的资本家战胜“无原则”的敌手,显示了资本阶层对于自身伦理道德的自诩;在爱情片的内在内容中,以文化嬉皮士的“本真”爱情战胜“时尚金领”的“虚伪浪漫”,再度确证资本阶层文化上的精英意识的“品味”;总之,它以“时尚爱情励志片”为表象所表达的以爱情观为表层的价值观,本质上是中国当代资本阶层自我意识的无意识声张。两部影片的联系在于,取消阶级分析的社会无法理解“朋友”和“敌人”之间的来回变迁、而只能用类似佛家的“定数”、实则是偶然来解释,而这自然倒向了虚无主义主导下的享乐主义,尽管这种享乐主义包襄在励志片的外衣里。

  • 标签: 商战 后现代爱情 资本阶层 享乐主义 叙事逻辑 爱情励志片
  • 简介: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故事电影从主题呈现和创作者叙述角度上,分为三个层面进行讨论,即控诉、救赎和反思。从国内的电影创作或学术领域来看,对于大屠杀或者抗战题材的影片的讨论,显然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发展思路或脉络,即关注的焦点已然从陈述和控诉"大屠杀"的层面上升到反思历史、反思人性的阶梯。

  • 标签: 南京大屠杀 战争控诉 生命救赎 文化反思
  • 简介:1997年无论是对香港电影还是对香港居民而言,都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而事实上,这一节点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香港电影的叙述中“缺席的在场”,始终若隐苦现地制约着电影的叙述。其反映在1997年前后的香港电影中,往往呈现为两个方面的文化想象,一是移民问题在电影中的凸显.一是香港梦的终结以及面对大陆的复杂心态。而随着香港处境的日渐困窘,和中国作为大国的崛起,香港电影中对香港梦的表现也逐渐被中国梦所取代。

  • 标签: 香港梦 香港叙述 文化想象 97回归 移民问题
  • 简介:《卧虎藏龙》的成功,让我想到20世纪文化名人林语堂先生,他对中国人讲西方文化,对西方人讲中国文化,在两种文化中优游自如,“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是他的写照。西方人看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正是西方人想从中看到东方的新鲜、奇巧,东方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与他们自己不同。林语堂对东方文化的玩索及其传达出来的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情调,与

  • 标签: 林语堂 想像 情调 传达 文章 西方人
  • 简介:近两年来中国京剧“走出去”在规模、内容和方式上呈现出日渐成熟的态势,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或可为日益频繁的对外文化交流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笔者长期从事近现代京剧史论的研究,也十分关注当下京剧“走出去”的信息,经过认真分析,得出三点策略上的思考。

  • 标签: “走出去” 中国京剧 对外文化交流 总结经验 可操作性 现代京剧
  • 简介:动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意象,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国产动画电影自20世纪90年代遭受冲击后,一度销声匿迹,直到近几年才重新崭露头角,上映的几部动画电影备受关注。然而现阶段整个动画产业的形势仍然严峻,山寨作品、劣质作品仍在生产。基于此,本文根据国产动画电影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正确把握'民族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关系,重视情感表现上的真挚,以及对目标受众'全龄化'的准确定位的策略,以期为国产动画电影的长足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 标签: 国产动画电影 复兴 策略
  • 简介:水墨画是中国特有的绘画形式,即纯粹用墨表现,借助中国传统绘画工具和材料(毛笔、宣纸和圣),所绘制的充满意象和意境的作品。中国水墨画具有上千年历史,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动画承袭了中国传统水墨这一独特的艺术样式,将原本静态却玄妙的笔墨语言上升到流动的画面层次。给观者带来无限丰富和梦幻的遐想空间。我们的水墨动画作品曾经让日本乃至欧美等动画大国刮目相看,甚至叹为观止。然而,一种风格的表达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改革创新,在当今全球劝画产业迅速发展的浪潮中,我国的传统水墨动画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

  • 标签: 水墨动画 瓶颈 策略
  • 简介:彝族拥有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其内容丰富精深、形式多种多样,构成了彝族文明的历史画卷和珍贵文库,为当代人类精神产品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精神领域宝库。彝文文献的整理研究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智慧、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创新之举。彝文典籍文献是中华民族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产组成部分。通过关照彝文典籍文献存在的形态及特征,探讨彝文典籍文献整理研究的视角、范畴、策略等问题。

  • 标签: 彝族 彝文典籍 范畴 策略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