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8 个结果
  • 简介:苏联文学20世纪一种独特文学现象,为世界所瞩目。它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曾经极大地影响了许多国家,甚至几代人。虽然它历史并不长,但要真正认识和理解它,实属不易。因为它不仅涉及苏联70年历史、政治经济变革、国家兴亡、宗教复兴、时代变迁,而且还影响到苏联人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等。作为时代见证、艺术编年史苏联文学蕴含着丰厚思想资源,反映着那个“理想燃烧”时代所赋予、同时也支撑着那一时代精神品质和特有局限。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文学”从概念到传播和接受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个意义上重新认识苏联文学,对于反思70年苏联悲壮历史,反省我们自己,都有着巨大价值。我们需要在社会历史和文学进程实事求是地考察其起源、形成、发展和演变原因及其得失,而不是简单地褒贬这个文学现象。为此我刊从今年第1期起并在网上论坛就下列问题开展笔谈,欢迎大家踊跃参加。

  • 标签: 苏联文学 历史条件 文学现象 经济变革 宗教复兴 时代变迁
  • 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联文学”、“苏联作家协会”等陷入一片叫骂声,这里发表一组纪念苏联作家协会成立70周年文章,反映了一种反思苏联文学和当今俄罗斯文坛状况声音。虽然有些观点言辞慷慨激昂,甚至有派系斗争和泄私愤之嫌,我们不一定全部接受,但它们不失一种独特视角,所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因篇幅有限,文字略有删减。

  • 标签: 苏联作家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苏联文学 作家协会 俄罗斯文坛 派系斗争
  • 简介:北方文艺出版社推出《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词典》,我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一大成就。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经历了十分曲折复杂过程。最初20年,俄国文坛承袭十九世纪流风,呈现百家争鸣所谓“白银时代”。俄国象征主义、形式主义、自我未来主义、立体未来主义、阿克?..

  • 标签: 序言 < >
  • 简介:<正>有一个性格温和的人酷爱旅游。比如说,当夏天假期快到时候,地铁共青团站(莫斯科市)旁一座巨大楼房里职工们就会问他:“你这次要到那儿去呀,费多尔?”费多尔眯起浅色眼睛,回答说:“这一次到乌斯奇一伊利姆斯克。”“你干吗去那儿,费多尔?你到乌斯奇一伊利姆斯克去干什么?那儿要是下雨,一片泥泞呢?”费多尔同事们互相推搡着说。“即使下雪也不怕,”费多尔坚定地说。“我无论如何都应当到那儿去。首先是因为我没到过那儿。其次我想亲自到每一处前沿去走一走。”“再次,你最好别发傻了,还是象所有的善良的人们一样,到加格拉去吧,”一位暴躁同志生起气来。对暴躁人提出问题,费多尔从不回答。他总是低下头,看着摆满数字和文件桌子,他低下头,因人们不理解他而感到痛苦,他那无生气脸颊涨得通红。

  • 标签: 多尔 莫斯科 西伯利亚 伊利 苏联 水电站
  • 简介:<正>刚刚读完《我骏马奔驰》(载《苏联文学》1986年第1期,作者:鲍·瓦西里耶夫)。这个中篇作者自身回顾。他从童年开始叙述,并没有严格按流逝时空不漏写下去,结构相当自由,如行云流水。然而是一篇可读小说。这里几乎凝聚了作者一生思考。我特别感兴趣作者成为

  • 标签: 瓦西里耶夫 苏联文学 文学作品 作家 作者 结构相
  • 简介:普希金自始至终都对婚姻持悲观和畏惧心态,这种意识来源于他诗人天性、特定文化语境以及他男性视点。普希金后期行为叙事表明,尽管他在被迫无奈中选择了婚姻,但却一度试图做个忠于家庭、信任婚姻好丈夫。然而天才诗人身份注定了他结局悲剧性。

  • 标签: 普希金 婚姻观 简论 文化语境 天才诗人 悲剧性
  • 简介:道德认知不能仅停留于知识层面。它最终应该内化为学生一种品质,升华为学生一种精神,而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道德认识却难以实现这一升华。因此,我们在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融入现代教育理念,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以兴趣为先导,以内需为动力,以实践为载体,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在主动思考、写作探索、亲身经历自主地去发掘,自主地去构建科学道德认知,为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创设扎实基础。

  • 标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 人物形象 俄罗斯 人生价值观
  • 简介:果戈理历来被认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自然派”开创者,但综观果戈理全部创作便会发现,其美学特征实为古典主义,具体表现在其创作理念上东方式自然观、古罗马艺术观,和中世纪宗教观。

  • 标签: 美学特征 古典主义 果戈理 试析 批判现实主义 创作理念
  • 简介:莫斯科一塔尔图学派代表人物尤里·洛特曼在意指过程模式化方面为符号学研究留下了丰富遗产。本文简要介绍符号学家洛特曼提出意指过程一些基本原则,包括:(1)代码复数原则;(2)不相容或不可译原则;(3)自我交际原则;(4)符号继承原则;(5)符号域原则。

  • 标签: 洛特曼 遗产 意指过程模式化 原则
  • 简介:<正>据《文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五十一、五十二期报道,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八日至十九日苏作协理事会和俄罗斯联邦作协理事会联合召开了理事会全会总结工作,议题“作家积极立场和现代文学过程”。会议由马尔科夫致开幕词。С·萨尔达科夫、А·阿纳尼耶夫、А·恰科夫斯基分别作了题为《党事业——整个苏联文学事业》、《文学——时代编年史》、《文学和现阶段意识形态斗争》报告。马尔科夫开幕词指出,苏联作家做了很多工作,他们密切了同人民联系,表现了许多重大主题,充实了国家艺术宝库。他认为,“作家

  • 标签: 理事会 俄罗斯联邦 作协 现代文学 开幕词 意识形态斗争
  • 简介:在1963年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巴赫金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语言,提出了他著名复调理论,进一步阐释了他对话思想。他说,“复调小说整个渗透着对话性。”本期刊出三篇文章,分析审美活动对话性。

  • 标签: 审美活动 对话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诗学问题 小说语言 复调理论
  • 简介:一、委婉语汉语辞格“委婉”或称“婉转”,常用“婉曲”。人们在交际过程,有时会碰到一些事情不便直说,因而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出来,或用与本意相关的话来代替,于是委婉语便应运而生。《汉语语法修辞词典》给委婉语下定义:“当人们不愿说出禁忌名物或动作,而又不得不指明这种名物或动作时,就用好听词语来代替,用隐喻来暗示,用曲折表达来提示。这些好听、代用或暗示性词语,就是委婉语。”①俄罗斯《大百科词典语言学》这样阐释委婉语:Эвфемизмы(греч.Euphemismos,отeu—хорошоиphemi—говорю)—эмоциональнонейтральныесловаиливыражение,употребляемыевместосинонимичныхимсловиливыражений,представляющихсяговорящемунеприличными,грубымиилинетактичными.②《俄语大详解词典》对эвфемизм定义:Эвфемизм—словоиливыражение,употребляемоевз...

  • 标签: 中的委婉 俄语中的 委婉语
  • 简介:自然与风景描写在屠格涅夫小说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它们不仅辅助阐明作品思想内容,奠定作品基本氛围,烘托人物情感与个性,而且在屠格涅夫的人格意识具有某种命定或先在蕴涵:它们引发不仅仅是美好与和谐,还有冥想、恐惧、灵魂颤抖和对永恒与死亡思索。它们并非只是作为文学创作技术手段而存在,而是具有某种哲学层面的形而上思考和本体论意义。这其中既蕴涵了作者的人格之谜,也显示出屠格涅夫欲通过自身生活和文学创作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价值思考和本体追问可贵勇气。

  • 标签: 屠格涅夫 本体论 角色转换 意义 恐惧 期望
  • 简介:符号域文化符号学一个重要概念,民族文化所依托背景和空间。本文尝试分析小说《狗心》符号域空间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介绍洛特曼所提出关于符号域边界观点,以形成对这一理论总体印象。

  • 标签: 符号域 中心 边缘 符号主体
  • 简介:作为20世纪初弥漫着现代主义文学风格时期出现作品,巴别尔《骑兵军》有很鲜明时间意识。不同于传统小说较为偏爱单线或者直线叙述方式,作家常常运用扭曲、穿插等叙述技巧对述本时间进行变形。巴别尔笔下时间概念直接参与到作品意义生成:时间艺术设置与哥萨克文化、犹太文化特征结合在一起。对《骑兵军》叙事时间进行分析,可以从中挖掘出“埋藏”在文本主旨线索:那就是哥萨克文化与犹太文化之间“对话”与“对抗”,以及隐含作者在犹太文明与哥萨克群体之间选择与认同。

  • 标签: 《骑兵军》叙事时间 叙事节奏 太阳与月亮 文化认同
  • 简介:文本与语境关系向来文艺学研究一个热点话题,也是俄国文艺美学一个恒定话题。本文简要回顾了历史上各种文学批评流派对语境研究不同定位,从语境与文本关系入手侧重分析了语境基本特征,概述了语境研究意义和必要性。并以俄罗斯文学作品为基本参照划分了三种主要语境类型,即文学语境、作家语境和历史语境,并解读了各种语境分析原则和策略。

  • 标签: 俄国文艺美学 语境 类型及分析原则
  • 简介:记忆对于纳博科夫文学创作至关重要,其作品记亿呈现深受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时间和记忆哲学,尤其其“绵延”概念影响。纳博科夫作品记忆表现为将过去和现在融合起来、超越当前知觉并打破时间局限空间化视觉记忆意象。这种记忆呈现方式与纳博科夫本人流亡生活经历相关,而这种主体化个人记忆也成为对抗非个人化历史进程方式。

  • 标签: 记忆 绵延 视觉记忆意象 流亡
  • 简介:20世纪70年代登上俄罗斯文坛朝鲜族作家阿·金一直被视为俄罗斯文学中东西方文化融合代表。金俄罗斯朝鲜族第三代移民,他出生于哈萨克斯坦,成长于库页岛,成名于莫斯科。在他经历中汇集了哈萨克草原文化、朝鲜族文化和俄罗斯文化三种因素,在其合力作用下,金世界感受超越民族归属特性,走向超越是作家对长期困扰自己身份焦虑化解之法。在身份认同过程,金经历了长期困惑和角色认同混乱带来焦虑,以至于分别面对俄罗斯文化和韩国文化时,均被冠以异国情调,也因此感受到不同文化作用力夹击带来双重疏离陌生。在两种冲击力交互作用下,作家认同倾向曾经摇摆不定,甚至无所适从。而在走过最初不适之后,作家冷静地跳出非此即彼两难选择,以包容性化解认同矛盾。在对两种冲击力理性比较过程,作家提出,影响自己文化合力主导者俄罗斯文化,而自己更高理想世界主义。在他作品,东方因素多体现为早期短篇小说中朝鲜族主人公形象及其精神特质,如注重家庭亲情、崇尚善恶有报思想,相信生死轮回说法。而俄罗斯文化元素则在其中后期创作跃居主导地位,尤为突出地体现为他东正教思想。

  • 标签: 阿纳托利·金身份认同 文化合力 世界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