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评论家普遍认为,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文学界,布罗茨基传播最广、更受推崇的不是他的俄语诗歌,而是他的英语散文。作为布罗茨基唯一单独成书的散文作品——《水印:魂威尼斯》,可堪称“20世纪所有有关威尼斯的记述中最为优美而又经典的一部书”,尤其拓展了布罗茨基俄罗斯域外散文写作的地理和时空。诗人用印象主义的散文讲述着他与威尼斯城的17年长恋,开启作家给自己心爱之城书写情书的旅行随笔模式。本文以解读布罗茨基情书的钥匙打开《水印:魂威尼斯》的经典创作空间,呈现这封“匿名情书”所的布罗茨基与威尼斯城的情之所起、痴迷、忠贞到所终的一世爱恋,聆听和理解布罗茨基缘何倾情这座有着“时间之城”、“目光之城”、“水上之城”以及“命运之城”称谓的威尼斯城。

  • 标签: 《水印:魂系威尼斯》约瑟夫·布罗茨基 威尼斯城 情书
  • 简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的俄苏文学研究逐步形成了若干重要的学术群体,除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的几所高校外,上海地区的部分高校也有较强的研究力量,其中华东师范大学的俄苏文学研究群体颇为学界关注。这支队伍不仅有俄苏文学研究和译介的传统,而且拥有一批优秀的俄苏文学学者,并有一些独特的研究领域。

  • 标签: 华东师范大学 文学研究 学术队伍 中文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
  • 简介:家庭暴虐的俄罗斯女人罗·维利卡诺娃德宜摘译我说的打人,不是一般地打,而是把人打伤、打半死、打残废。打人者不是劫道的土匪,也不是黑暗中的性欲狂,而是受害者的丈夫。据俄罗斯内务部93年的统计,被打成重伤、变成残废的妇女,全国有5万4千5百人之多,这是一...

  • 标签: 健康家庭 新俄罗斯人 危机中心 庇护所 丈夫 卫国战争
  • 简介: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普希金笔下的塔吉雅娜形象,在承认她是一个不朽的文学形象、在俄罗斯女性文学画廊中具有无与伦比的经典地位的同时,也认为她并不是一个真正独立的存在,而是奥涅金形象的衬托和补充,是男性话语的产物和符号,是男性作家笔下一个“被异化的他者”。

  • 标签: 塔吉雅娜 女性主义 女性形象
  • 简介:当前对多模态商品警示语的研究主要囿于其文本的形式结构与理解。按照巴赫金的对话论观点,多模态警示语的意义建构不仅仅是图形、色彩、文字等不同符号系统之间在形式布局上的结构重组。更是一个复杂的人文艺术建构过程。本文首先挖掘警示语的语义内涵,然后在对话性指引下,以特殊商品——香烟盒上的警示语为例,讨论多模态商品警示语赖以存在的诸多结构材料(逻辑、语言、图像、颜色等)在社会、历史、文化、文学等历时与共时语境中所形成的诸多所指意义(或声音与涵义)对警示语艺术建构的启示与影响。

  • 标签: 警示语 图文型 多模态 巴赫金 对话性
  • 简介:随着国际化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展开,文化翻译的作用得以显现,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一定的认同,主体间的“对话性”成为翻译审美的重要属性。本文通过对话理论及审美判断分析了文化翻译中主体间多重“间性”的特征,特别提出文化间性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和意义。同时,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因审美偏差而导致的文化误读与主体性审美局限的关系,旨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平等交流。

  • 标签: 巴赫金 对话理论 文化翻译 间性 主体性 主观性
  • 简介:评论界普遍认为巴赫金和纳博科夫的文艺美学思想存在一定差异性。巴赫金对复调小说推崇备至,而纳博科夫则认定作者的绝对权威。然而,巴赫金对于审美活动的“他者”与“我”,即作者和主人公的对话模式分析是动态而多元的。如果说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侧重于作者和主人公的平等对话关系,那么在《审美活动中的作者和主人公》中则强调了作者对主人公和作品整体性的超视建构,彰显了审美主体间的非平等、“非复调”关系。而在纳博科夫声明作者始终在场的同时,自然也指明了作者与主人公的强弱对立。可以说。就探讨审美活动主体关系性这一问题,巴赫金与纳博科夫的思想是共性中存在差异,差异中又存在共性。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巴赫金审美主体非平等对话视角来分析纳博科夫小说《防守》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博弈关系,以期拓展对巴赫金理论和纳博科夫创作的阐释空间。

  • 标签: 巴赫金 纳博科夫 《防守》 审美事件 主体对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