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被杀害的什(俄罗斯)叶甫盖尼·波波夫戚德平译我的朋友罗马沙在我23岁前赠给我的真是一块好表,正因为它这么好,我才敢把它放到这个故事中。那块表是镶金的,所以象块金表,它能显出日期、小时、分和秒。它称为“上升”牌,而在表背上有花纹。您知道那上面刻的是什...

  • 标签: 侦探小说 科拉半岛 电影厅 女演员 莫斯科 雅库特
  • 简介:<正>对外人来说,医学院的解剖室一定是个充满了神秘的去处。在对那个神秘空间的想象里,一定还交织着他们期待接近真相的渴望、对人体的好奇,另外加上诸多对尸体联想的恐惧。这心情,大概应该和那些恐怖片爱好者的心底暗流,如出一辙。至今,仍会有人向我打听关于学解剖的事,第一句总是:"你第一次见尸体时,怕不怕?"在他们询问的表情中,总是交织着一丝渴望、一丝好奇,还加一些恐惧。他们总希望我能说得详细一点,说得生动一点,满足他们对一部恐怖片的全面需求。

  • 标签: 次见 解剖室 小女生 解剖课 想不起 问过
  • 简介:1977年深秋的一天,一辆黑色的大轿车碾过满地的黄叶,驶进蒙太涅大街,停在一座豪华的别墅前。一戴着墨镜的老妇人在仆人的搀扶下,缓缓走进铁门。不远处,停着两辆警车,几个警察警觉地扫视着四周。第二天,无孔不入的巴黎传媒爆出了一条惊人的消息:好莱坞著名影星玛琳·黛德丽来到了巴黎!公众哗然了。玛琳·黛德丽,多么响亮的名字!她与嘉宝、梦露曾是好莱坞的三大台柱。她主演的《蓝天使》风靡全球,《红色女皇》、《维纳斯女神》和《摩洛哥》在欧美家喻户晓。黛德丽22岁在德国登台,在

  • 标签: 打电话给 作家 《明镜》周刊 蓝天使 阿兰 影星
  • 简介:<正>2009年11月底的几天里,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一95岁的老先生逝世。他名字的前面有许多光环,令人目眩。而在我的心中,他是一可亲可敬的老头儿,一永远也看不到底的爱玩

  • 标签: 令人目眩 袁先生 因为我爱 我不知道 摇摇头 九十岁
  • 简介:  托马斯·尼利(ThomasKeneally),1935年出生在澳大利亚新南维尔斯省的肯思小镇.尼利曾经想过要当天主教的神父,还在神学院学习了5年.不过,1960年他放弃了这个想法,选择了文职工作.1964年,他第一本小说的成功出版使得他有信心成为一全职作家.在1995年以前他一直保持每年或隔年出一本小说,是一个多产的作家.……

  • 标签: 书写历史 历史托马斯·基尼利 托马斯·基尼利作品
  • 简介:本文是对俄裔美籍诗人,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布罗茨生平和创作的观照.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在分别追溯了布罗茨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过程之后,文章透过布罗茨创作中折射出来的种种"矛盾",猜度了诗人诗歌美学的独特构成,又通过对布罗茨与诗歌传统之关系的考察,说明了布罗茨在二十世纪俄语诗歌、乃至世界诗歌中的地位和意义.

  • 标签: 布罗茨基 生平 作品创作 俄裔美籍诗人 诗歌美学 俄语诗歌
  • 简介:<正>2003年3月24日星期一阴晴不定妈一定已经看见,这些天来,世间极其的不平静,无数的人在悬着心过日子。和天堂里的眼睛一样,现世里众人的眼睛,也在这些天来集中到了这场让很多人们不知道是否道义的战争上了。就在昨天,就在美英联军攻打伊拉克南部港口城市乌姆盖斯尔时,我除了听到激烈的枪炮声,还听到了一片树林里传出的鸟叫声。妈,您知道吗?我在刚听到这些悦耳的鸟叫声时,简直一下子惊呆了。这些平日里一听到人类的脚步声或喊叫声就会迅速展开翅膀飞走的精灵们。今天是怎么了?

  • 标签: 天来 不知道 乌姆盖斯尔 枪炮声 喊叫声 条花
  • 简介:本文以记忆理论为视角,考察小说《列家书》中个体记忆如何推动叙事者参与对历史的讲述、对集体文化记忆的反思与修正并最终重建自我身份认同。由此揭示在阐释作者对历史、宗教及传统的文学表达时,记忆所体现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在《列家书》中,个体记忆不仅使代际间情感与传统的断裂得以弥合,还帮助叙事者反思集体文化记忆中的遗忘与压抑,并修正其核心内容:废奴传统和宗教传统。个体记忆使叙事者在历史语境中审视废奴传统的变迁,对它所代表的集体认同的演变进行反思,促使叙事者的身份认同逐渐形成;个体记忆还激活叙事者的宗教认同和感知力,使其看到改善宗教现状的希望,最终推动叙事者完成自我认同的建构,困扰其多年的认同危机也随之消失。

  • 标签: 玛丽莲·罗宾逊 《基列家书》 记忆 身份认同
  • 简介:人们一般把的风格视作金斯伯格的诗歌风格.其实金斯伯格前期、中期和后期诗风变化很大.本文主要通过对其具有代表意义的长诗的分析,强调由于文化语境的不同,金诗在六、七十年代出现的演变.这种演变是更加理智、冷静的深层次的发展.文章同时说明,诗人历来注重语言策略,注重诗歌的社会功效.

  • 标签: 金斯伯格 语言策略 长诗 金诗 诗风 诗歌风格
  • 简介:悉尼双年展是澳大利亚当代艺术界两年一度的盛事。日前,主题为“距离之美——动荡时期的生存赞歌”的第17届悉尼双年展在悉尼开幕,组织者期待今年能打破前年40万人次的参观人数纪录。

  • 标签: 双年展 悉尼 中国元素 艺术家 华人 澳大利亚
  • 简介: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鲁德亚德·吉卜林的获奖作品《姆》是部有争议的小说.本文将吉卜林的印度题材小说分为3个时期,并将《姆》作为其第三时期代表作.尽管书中还残留着不少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痕迹,但它还是全面地体现了吉卜林关于东西方融合的观念.

  • 标签: 殖民主义 对立 融合 修改
  • 简介:吉卜林最后一部印度题材小说《姆》在过去几十年的文学批评领域中被视为殖民文学的典范文本,批评家较多关注其中帝国主义话语的撒播和建构。鉴于此,本文将关注点置于该小说的反讽式修辞方式,分别从文本本体、历史语境以及宗教哲学三个层面阐释吉卜林独特的印度书写,基于针对相关层面的参照研究揭示吉卜林有关东西方交融中普适性问题的考察,进而探讨该文本是否因作者的矛盾心理及反讽式书写而形成前后悸论之势。

  • 标签: 《基姆》吉卜林 反讽式 印度书写
  • 简介: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一年一度的“英特尔科学奖”2009年1月14日公布2009年300名初选入围的高中学生名单。华裔学生再度表现亮眼.入围人数居各族裔之冠,共有约80华裔高中生入围,超过去年的70余

  • 标签: 英特尔科学奖 华裔学生 诺贝尔奖 美国 《世界日报》 高中学生
  • 简介:2009年是“世界经济看中国”的重要年份,中国经济以其稳健、积极的形象登上世界舞台。在8月9日这个融财经、人文与时尚交汇起舞的夜晚.300多位商界精英和名流们欢聚一堂,共谱中国商业文明进程新乐章。

  • 标签: BOSS 财经 上海 世界经济 中国经济 文明进程
  • 简介:在中华民族传统佳节春节之时,联合国秘书长及英国、加拿大、巴西、丹麦.法国等国元首政要先后向华侨华人表示新春祝贺。2009年1月23日,联合国秘书长潘文为中国人民及世界华人题词拜年,并用汉字亲笔书写祝词“祝中国人民和全世界所有华人新年快乐!”

  • 标签: 联合国秘书长 华侨华人 政要 中国人民 民族传统 全世界
  • 简介:一作为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JohnMaxwellCoetzee)这位来自南非、现居澳大利亚并已是该国公民的著名作家已广为世人所知。他是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更是小说家,其代表作有《耻》(Disgrace,1999)和《等待野蛮人》(WaitingfortheBarbarians,1980)等。保罗·奥斯特(PaulAuster)的名声不如库切,但他是美国赫赫有名的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

  • 标签: 奥斯特 库切 书信集 《等待野蛮人》 友谊 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