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王蒙的《活动变人形》以倪吾诚悲剧的一生为参照,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知识分子所独有的"积极的痛苦"与空洞的"应该哲学",折射出灵魂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中的扭曲与畸变。

  • 标签: 王蒙 《活动变人形》 倪吾诚
  • 简介:汪曾稹的短句显示了文体的峻洁:更显示了其除去火气,反复沉淀的创作态度。其通过单字单句、四句短,短对话、意象组合等仿生活型语言显示出强烈的口语与意象追求,是一种活生生的语言。这种语言拒绝文艺腔,“拒绝以情感、概念灌制的长旬结构”,显示了强烈的世俗谱系与民间立场。

  • 标签: 汪曾祺 短句 美学
  • 简介: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以她非凡的善感能力、细腻的思维语言和渊博的知识素养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艺创作方面芳华尽显。单就其小说而言,其数量虽少,仅有六个短篇(《窘》《九十九度中》《钟绿》《吉公》《文珍》《绣绣》),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笔重要的财富。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女性,林徽因的小说在非凡的儿童视角、女性视角、文化视角的叙事中,书写了林徽因对现实世界的观照、对女性命运的体察、对生命存在的理解和感悟。

  • 标签: 儿童视角 女性视角 文化视角
  • 简介:李清照词中多用“瘦”字,“瘦”的应用,既有女性纤弱的形象特点,又有宋代士大夫的审美观和人格气节蕴含,代表了李清照极富有女性审美特点的雅士艺术风格。本文对李清照词中的“瘦”进行艺术赏鉴,从作词技巧、时代审美风范等方面分析李清照多用“瘦”字的原因。

  • 标签: 李清照 易安词 “瘦”
  • 简介:本文由叙事角度切入对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小说《洼地》的讨论,用叙述者的言说困境表明意义的不在场,用因果律的失败表现终极解释的迷失,由此阐释作者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与此同时,文章分析了小说中侦探、迷信、童话、谣言及传奇等成分,旨在发掘这些非主流叙事策略是如何建构个人及家族历史的。这些叙事策略也在不同层次上建构了一种循环模式,深刻表明历史和生活的循环往复特质。文章认为,小说解构与建构双向展开的成功尝试,是造就其“一流叙事”的关键因素。

  • 标签: 斯威夫特 《洼地》 宏大叙事 叙事 循环模式 解构
  • 简介:新世纪以来,广西电影由于受政治性、民族性因素的影响,使其表达走向了堆砌、夸饰,而缺少民族、生态与审美地有效融合,因而表现出了某种文化症结,结合广西本土元素、融注民族风情,从审美性、生态性角度进行不断深挖,是当下广西电影突围的路径之一。

  • 标签: 广西电影 民族风情 原生态 广西模式
  • 简介:基于毕生的古希腊情结,弗吉尼亚·伍尔夫在随笔中纵论古希腊文学,以主客合一的审美感悟和由感及悟的整体观照,揭示古希腊文学独特的情感性、诗意性、整体性和直观性。其批评方式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所树立的分析性和概念化范式,有益于激发我们对文学批评的形式和本质的重新思考。

  • 标签: 弗吉尼亚·伍尔夫 古希腊文学 《论不懂希腊》
  • 简介:约翰·厄普代克创作于世纪之交的短篇小说集《爱的插曲》通过记忆重构了20世纪60年代的婚外恋叙事,重新定义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并赋予其意义。依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生存三境界"理论,60年代的美国信仰传统式微,人们远离了宗教境界,陷入暧昧性之中,并且面临道德真空,伦理境界亦不复存在;此时主人公们沉浸在审美境界中,追求审美主义的生活方式,追逐欲望的最大化,最终难免陷入幻灭与绝望。厄普代克重写了那段历史,展现了被忽视的60年代之私人领域,揭示了"欲望乌托邦"的脆弱无力。

  • 标签: 厄普代克 60年代 审美主义 记忆 家庭
  • 简介:罗宾逊·杰弗斯诗歌中有许多生态预警意象,预言人类文明的衰亡、生物界的毁灭、地球向非生命状态的回归以及最终的消亡。这些意象统摄于其独特的"非人类主义"思想,将人类从宇宙的中心流放,消除生物的高下划分,弥合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界线。杰弗斯以坚实的科学理论、不加惊悚的冷峻预言和生动的灾难图景唤醒他的读者,试图医治人类自大骄傲地对待大自然而留下的创伤。

  • 标签: 生态预警 罗宾逊·杰弗斯 未来 非人类主义
  • 简介:美国当代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经常在作品中通过渲染虚无主义气氛以唤起人们对当代伦理价值的深刻反思。本文试图从麦卡锡小说《路》中的父子关系这一层面来探析作品对人性和伦理的关注与表征。论文阐述了父子俩在末世危途中的冲突、磨合以及最终对传统父子关系的超越,同时探讨了作者对后启示录荒原中父子伦理关系的成功建构。

  • 标签: 科马克·麦卡锡 《路》 父子 伦理关系
  • 简介:本文从约翰·福尔斯的小说与哲学互文性的角度归纳、厘清、剖析、点评其浓重而独特的存在之思:上帝隐退无为;此在卡在物理、情绪、精神、认知的种种误区和两难中;个体渺小虚无。于是,他的小说常常描述上帝缺场、智者出场、极端环境中的身心反应、命与仇谋、渺小情结等。个体应对存在压力的对策则是自我放逐、反叛、责任、仁爱。但是,当上述哲学观点转换为文学叙事时,却常常偏颇过度,欠缺圆融辩证,使人迷惑,引人诟病。

  • 标签: 约翰·福尔斯 存在困境 领悟 刻画 出路 过度
  • 简介:戴望舒后期的诗歌创作并没有割断其早期凝结的愁怨,更没有改变他整体的文化性格。悲剧性的命运让其呈现出悲壮的崇高之美,寂寥的诗人在惨淡而隔膜的世界凝结着感伤的柔美。本文分为三部分论述:一、悲壮的诗节与苦难的诗学;二、柔美的感伤与民族化的律动;三、生命的超越与现代性的追寻。诗人在对肉体和死亡的思考中实现了生命的超越,完成了现代性的救赎,也实现了民族化的诗学创造。

  • 标签: 戴望舒 民族化 现代性
  • 简介:《巴拉圭消息》出自美国当代女性作家莉莉·塔克之手,在2004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大奖。全书通过描写女主人公埃拉·林奇与巴拉圭独裁者恋人佛朗哥长达16年的爱情生活历程,用简洁的笔法和细腻的描述深刻地呈现出南美洲宏大的政治、历史、人文画卷。埃拉·林奇是19世纪中期美艳、风流的巴黎女性的代表,带着强烈的强势文化气息。同时,她又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女性,懂得在异常艰险的陌生文化环境里韬光养晦、以柔克刚。埃拉·林奇在异国他乡巴拉圭,在差异性极大的当地本族文化中,依靠坚强的毅力、过人的智慧,征服了当地独裁者佛朗哥,完成了文化殖民过程中,强势异族文化的最终胜利。拂去缤纷的历史事件表层,用文化殖民以及女性主义的视角去解读这部作品,会体验出一个全新的、具有女性意象的异族文化形象。

  • 标签: 文化殖民 异族文化 女性符号 女性意象
  • 简介:后殖民生态批评作为生态批评的"后殖民转向",源自后殖民批评家对生态批评的介入,是一种超越后殖民批评与生态批评的跨学科研究。它研究并批判文学中的生态帝国主义,探讨后殖民文学中的环境伦理,尤其寻求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的环境正义,批判西方环境与文化层面上的中心主义。后殖民生态批评昭示了生态批评跨学科研究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后殖民地学者介入西方生态批评的话语策略,呈现了全球发展主义下西方一非西方生态批评的共同责任。这一批评的发展有助于中国生态批评建构与西方生态批评的对话。

  • 标签: 后殖民生态批评 生态帝国主义 西方中心主义 环境正义 全球对话
  • 简介:本社新近推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小荣教授的最新论文集。是书为作者近年来关于佛教与中国文学研究的论文的首度集结,对于佛经文本的文学因子,佛经体制与中古绝句的起源,谢灵运、李白、柳宗元、贾岛等著名作家作品与佛教的关系,敦煌佛曲的源流等诸多问题,都作了全新的探讨。

  • 标签: 中国文学研究 佛教 散论 福建师范大学 作家作品 论文集
  • 简介:几乎所有论者在谈起甫跃辉时,都必然提及他从云南到上海的人生迁徙。云南/乡土与上海/都市成为阅读甫跃辉的一种定式。某种程度上,这确实也足以概括目前为止甫跃辉的小说创作。自2006年开始发表小说作品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甫跃辉的笔力集中于对乡土世界的描写,虽然他从未表示要如福克纳一般在纸上建构自己的文学故乡,

  • 标签: 外部世界 甫跃辉 内在自我 困境 小说创作 小说作品
  • 简介:以民间传统的形式表现革命的内容是十七年电影的突出特点。老一代电影工作者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将传奇色彩、抒情笔调、民歌乡曲注入时代的脉搏,创作出一批不同风格样式、群众喜闻乐见、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优秀影片,开创了新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红色经典时代,对于今天高度发达的传媒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民间文学 红色经典 文艺宣传 电影繁荣
  • 简介:吉卜林最后一部印度题材小说《基姆》在过去几十年的文学批评领域中被视为殖民文学的典范文本,批评家较多关注其中帝国主义话语的撒播和建构。鉴于此,本文将关注点置于该小说的反讽式修辞方式,分别从文本本体、历史语境以及宗教哲学三个层面阐释吉卜林独特的印度书写,基于针对相关层面的参照研究揭示吉卜林有关东西方交融中普适性问题的考察,进而探讨该文本是否因作者的矛盾心理及反讽式书写而形成前后悸之势。

  • 标签: 《基姆》吉卜林 反讽式 印度书写
  • 简介:《奥尔拉》被公认为莫泊桑创作的最优秀的玄怪小说。本文一方面通过其两个版本的对比,着重探讨了第二版的叙述技巧,侧面揭示出作家进行改写的原因;另一方面结合玄怪故事的标准,分析第二版的《奥尔拉》相应的叙述策略和文体特点,试图说明第二版何以成为玄怪小说的经典。

  • 标签: 莫泊桑 《奥尔拉》 玄怪文学 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