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第一湾的奇观闻名遐迩,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地理专家行以及央视的《地理中国》《远方的家》和广西电视台《广西故事》等栏目组都先后到第一湾来考察、拍摄,他们都为这里的自然景观而由衷赞叹。

  • 标签: 广西电视台 自然景观 意大利 地理 栏目 央视
  • 简介:散文有自己的“磁场”,那就是个散文家的血气和精神内核。在十五年的散文写作中,我的散文写作主要有四个维度,即以南方的小村枫林为出发点的乡村写作。以上饶市为中轴点的城市写作,以身体器官、疾病、情感为原点的生命意识写作,以江西横峰、福建武夷山南麓为皈依点的大自然写作。但主要以乡村写作为主。

  • 标签: 新散文 乡村写作 生命气场
  • 简介:度三月三,三姐歌声唱得欢;壮乡儿女多热闹,唱起山歌把情谈。当年三姐阿牛哥,两人隔岸唱山歌;山歌唱出情和意,留给后人当传说。

  • 标签: 诗词 文学 文学作品 诗集
  • 简介:我在1997年第4期《古典文学知识》上发表过篇题为《何物“云母粥”》的小文,就白居易诗中“云母粥”词纠正了《汉语大词典》的错误,填补了白居易诗注释的个空白。1998年10月,我在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的贵阳年会上见到孙昌武先生,他热情地说:“你把白居易研究的个具体问题解决了!”

  • 标签: 《汉语大词典》 记忆 古典文学知识 1998年 白居易 唐代文学
  • 简介:男:又是年三月三,歌海处处翻波澜;阳朔也添浪花朵,街头巷尾歌飞扬。女:青石地板幽幽巷,漓水岸边古城墙;歌台搭在榕树下,歌场好比摆战场。

  • 标签: 三月三 古城墙 阳朔
  • 简介:此生我上了三所好大学。第一所好大学,是1963年考上了有“最高学府”之誉的北京大学,而且读的是文科中最吃香的中文系,据说毕业后前途无量。但学校名声虽好,可惜口惠实不至,因为只念了两年书,再扣除下乡下厂劳动锻炼的时间,也就念了年半的书,该学的东西许多都没学。

  • 标签: 北京大学 劳动锻炼 中文系 毕业 学校
  • 简介:荣获2005年普利策戏剧奖的《怀疑:则寓言》是新时代下对过去的次回望。时代是变化的,作者尚利要揭露的问题却长久存在。本文针对该剧的主题思想、情节、主要角色、写作手法等展开进步分析,力求从创作者角度还原作者写作思路,展现新世纪下美国戏剧的独特风格,并从人性与社会责任层面解读这出精彩戏剧的深刻内涵。

  • 标签: 怀疑 信仰 戏剧 人性
  • 简介:“天上人间”景点是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主要旅游景点之,景点内旅游资源丰富,极具开发价值。目前,大化瑶族自治县委、县政府正在组织实施旅游公路、科考观光步道、停车场等系列开发项目。

  • 标签: 旅游景点 国家地质公园 资源丰富 旅游公路 县政府 停车场
  • 简介:《劳燕》通过对主人公“阿燕”形象的塑造,讲述了个战争背景下关乎苦难和命运的故事。小说不仅借由阿燕的苦难来控诉战争的罪恶,更是借此揭露出苦难背后人性的复杂,同时讴歌了主人公倔强不屈的生命力。

  • 标签: 张翎 《劳燕》 战争 生命力
  • 简介:卫方济(1651—1729)在中国礼仪之争最后数十年纷繁复杂的气候下发表了《中国六大经典》和《中国哲学》两部译作。为能使中国基督徒免于种族身份与宗教身份难以兼容的尴尬处境,他探索出了以亚里士多德的视角来阐释儒家经典的种文本研读模式。因而卫方济的译本有着相当的自由性—他尝试将儒家经典文本与尼各马可伦理学(或曰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相融合,而非仅从文字层面来进行翻译。这融合得以展现出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共通性与超越文化藩篱的普世真理。正是这融合使克里斯蒂安·伍尔夫、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伏尔泰等哲学家深受启发:它是尚未被殖民与后殖民理论禁锢的纯理性理念,是那个文化交流还未被西方思考模式固化的时代话语丰林中的枝秀株。

  • 标签: 耶稣会在中国的适应政治 经院哲学 新儒学 阐释学 美德伦理学 早期启蒙思想
  • 简介:大家都知道,中古时期很多故事的所谓"作者"实际上仅仅是"记录者"。在他们记录之前,这些故事是以口头形式在民间流传。比如《搜神记》,据干宝自己在此书序言中说,此书故事的来源有二,第一是来自于先前的书籍文献,第二是采访故老知者所得的近世之事。这第二部分的事实并非是干宝的亲闻亲见,而是在口头流传后,被干宝记录下来。而且,他在记录过程中,试图最大程度地保持忠实。

  • 标签: 民间故事 古典小说 幻想 傻子 《搜神记》 中古时期
  • 简介:2018年11月6日,我的北大学长、知名文学文化期刊《名作欣赏》的创意人、创始人、首任主编张仁健先生不幸病逝。这是次日该刊全体同仁发布的唁电告诉我的个令人震惊的噩耗。半个月前,我曾与该刊主编张勇耀通话,说到仁健学长,她说编完这期稿子,就去拜望他,“代您向他问候!”没想到,这个问候,竟成了隔世的愿望。

  • 标签: 悼念 《名作欣赏》 文化期刊 创意人 创始人 主编
  • 简介: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保障各民族公民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鼓励首府南宁各族干部群众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营造“中华民族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舆论氛围,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标签: 民族团结 民族语言文字 共有精神家园 和谐 干部群众 文化自信
  • 简介:次出行都是人生的次精彩体验,每篇游记都是我发自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记录。待我慢慢老去,我就悠闲地坐在充满阳光的窗台下,翻翻日记,回忆这些年去过的地方,走过的路,充满了美好和感动。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戊戌(2018年)之秋,金风送爽。蓝天白云,南疆辽阔。苍穹之下,左江呈“Q”形环绕壶城;江水去悠悠,不舍昼夜。江之南,有新城崇左,正在喜笑颜开——城南区东北角,北邻东盟大道,南至金龙大道,东临园区东四路,西至崇善大道,片偌大的新城区,切切实实成为当下所有崇左人喜庆心情的策源地。

  • 标签: 崇左市 场馆建设 体育中心 南疆 画卷 大道
  • 简介:通过阅读阿甘本《牲人》对于施米特的主权论述的颇具生产性的发展和再阐释,本文认为阿甘本提出了种主权的拓扑学,并将施米特的主权者的具体性和人格性消解在种内部与外部的无区分空间中。而这独特的拓扑学空间的构成,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阿甘本对于类比的修辞性使用。通过重读阿甘本阅读的中世纪文学文本《狼人之歌》,本文试图表明,这文本或许显示了对于类比的抵抗,并重新将这拓扑学空间开放给种人格性决断。

  • 标签: 阿甘本 《牲人》 《狼人之歌》 主权 类比
  • 简介:美国多米尼加裔作家朱诺·迪亚斯的《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生》以多米尼加裔奥斯卡家为中心,描述移民群体在美国与多米尼加之间的跨国交往实践。本文以马克思交往概念为切入点,以奥斯卡姐弟为研究对象,探讨移民族群与多极客体展开的交往实践类型,认为奥斯卡的"主—客"单一两极交往模式扭曲其主体性认知,而姐姐罗拉在"主—客—主"交往模式下,与交往客体进行双向互动,形成成熟自主的主体意识。高度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交往实践为移民族群的主体认知带来挑战与机遇,主体能否保持独立性与自主性是主体性建构的关键。

  • 标签: 朱诺·迪亚斯 主体性建构 “主—客”交往 “主—客—主”交往
  • 简介:权力存在于空间结构之中,以微观隐秘的方式渗透其间。在石黑雄的小说《长日留痕》中,他掀开英帝国乡村神话的面纱,让我们看到自然风景和乡间庄园是被帝国权力浇铸而成的。乡间自然风景在人为建构下成为界划自我和他者的标准。乡间庄园通过内外空间的分配和区隔确定严密的等级秩序。透过权力化空间构形的剖析,石黑雄将社会的权力规训机制用空间的方式系统地展示出来,使人们体悟到萦绕于周遭的压制之源,即空间化的权力。

  • 标签: 石黑一雄 《长日留痕》 权力 乡村神话 英国性
  • 简介:当代著名菲裔美国作家兼诗人卡洛斯·布洛桑的成名代表作《美国在心中》甫出版便引起美国文坛和学界的热切关注。这部半自传式的菲裔移民作家的在美经历书写,同时也奠定了布洛桑在菲裔美国作家中不可撼动的经典地位。本文试图以英国诺贝尔获奖作家奈保尔的短篇小说《众生之》作对比,试论布洛桑在《美国在心中》中所描绘勾勒的美国梦的虚幻性,以及世界性普世价值在个以白人为主流的美国社会(WASP)中对少数族裔的潜移默化影响和其实质性的文化霸权主义。卡洛斯的理想美国社会内化了白人主流意识,同时又带有明显的性别政治色彩,此点可从书中主人公对待来自不同族裔女性的态度上显现。文章指出布洛桑的这种同化性的“美国梦”不能作为完美的应对策略来解决诸如《众生之》里的小人物主人公桑托什关于移民的困惑,并解释其在美遭遇的诸般失败。因而卡洛斯·布洛桑在其代表作中所表现的不过是种世界性想象,作者通过文学性想象所勾勒出来的世界主义社会正是菲裔在美实际经历的反照,揭示了菲裔等少数族裔在美的苦难遭遇和生命体验,同时也饱含了卡洛斯对少数族裔未来美好生活的份期许和希冀。

  • 标签: 卡洛斯·布洛桑 《美国在心中》 《众生之一》 离散文学 世界性想象